天天看點

評價科研人員要提防簡單戴“帽子”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要快速輕松地判斷一個科研人員的"段",一瞥其"帽"就會知道:是"長江"的源頭,還是手拉手的"黃河";

這裡的"帽子"就是"标題"。

近年來,國家和各省市的有關部門紛紛推出自己的人才計劃,各種"帽子"也紛紛湧現。"帽子"為科研人員派出了一批"福利",在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上建立了汗馬信用。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帽子"是很多科研人員争先恐後地"硬通貨",但是,"帽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

"帽子"成科研人員擷取資源"硬通貨"

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層面有近20個人才計劃:"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解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玉青")、"長江學者"("長江")、"青春學者"(俗稱"小長江")、"新世紀人才支援計劃"、"萬人計劃"和"創新人才提升計劃"。

省級、市級和各類學校有不少于100個人才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泰山學者"、"中原學者"等省市級人才培養項目至少27個,"黃河學者"、"昆侖學者"等學校級人才項目79個。

也就是說,這100多個國家級各類創新人才項目,對應100多個"帽子"。

"'帽子'不僅是對個人學術能力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對他或她個人價值觀的認可。江蘇省211大學人力資源部從業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慶線上記者,"直言之,現在被公認為'長江''傑青'這些人才'帽子',可以說是人才市場的'硬通貨',是衡量人才水準的寶貴參考。"

對于年輕的研究人員來說,這些"帽子"幾乎是他們研究工作的必需品。

北京理工大學資訊與電子系主任王忠田告訴中國青年報線上,"如果年輕教師不搶一頂'帽子',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不是'綠志'就得做一個'玉清''青春長江',得到一頂'帽子',他的待遇可以提高很多,可能會翻倍以上。"

究其原因,南通大學校長石衛東認為,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是根據"人才帽"分類,确定引進人才年薪、科研啟動資金、配套政策等長江學者、國家界清等,年薪已達到80萬至120萬元,而教授的平均年薪僅為每年15萬至20萬元;在人才項目和人才待遇的推動下,追求人才"帽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帽子"變成"雙刃劍"

據了解,很多人才計劃,申報人的年齡是有限的,比如全國"青年千人"申報人年齡不超過40歲;"王忠天說。

浙江大學流體力學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華勇,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申請過"帽子",見過和評價過很多"帽子"。在他看來,太多的帽子對35至45歲黃金年齡組的研究人員有很大的影響。"'帽子'肯定更有競争力,但他們需要忙着寫材料,準備辯護,申請'捷青',明年他們必須報告'長江',沒有完成。

不久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延榮告訴中國青年報中慶線上,高校人才的名字太多,頭銜太多了。"年輕的科技人才通常在30~45歲的黃金時段申請不同的人才計劃,其中很多都是同級别的人才計劃,人才頭銜,這需要大量的精力,浪費大量的時間。他說。

這也是很多科技人士的憤世嫉俗,對于個别研究人員來說,"帽子"飛來誤導他們的工作方向和态度,帶有偏見的"節奏"。而對于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顯然不利于發展。

"當你得到一頂'帽子'時,很容易得到一個大項目,當你得到一串'帽子'時,你會得到更多的研究資金。山東省一所省立大學講師韓申(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慶線上,"普通國家重點大學平台學者更容易獲得'帽子',他們獲得的研究經費更多,甚至比可以花的更多,省級高校和地方大學難度更大。"

此外,韓申認為,如果隻是把"帽子"作為簡單的評價名額,就會加劇高校之間人才的異常流動。"因為在短時間内造就不可能造就'帽子'人才,但學校的發展不是等人,隻能去高價挖人,有的地方甚至把'領跑'工作作為名額任務來完成,尤其是跨區域的人才競争。

當心簡單地戴上"帽子"

不可否認,"帽子"在激勵和獎勵研究人員方面的作用。但如何理性地管理和評價"帽子"呢?這已成為科技界許多人的熱門話題。

李延榮認為,目前引進的人才種類繁多,特别是類似或同等水準的"帽子"較多,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合并,或者申請限制,"比如申請本方案,不能也不必再報告另一個",進而為研究人員研究創造一個幹淨的環境。

而對于簡單的"帽子"來評價人才的方式,在韓申看來也應該改變。他告訴記者,今天可以評為"帽子",在學術水準相似的情況下,擷取資源的機會大不相同。

韓申認識一位國内頂尖學者,因為在這個單元裡沒有向"長江學者"申報,然後跳到另一所稍弱的大學,結果變成了"長江學者","因為學校還需要一頂'帽子'來裝飾門面,會用巨大的資源來幫助他。

"有些教師的科研水準差不多,但因為年齡大,不能被評定為'帽子',是以科研待遇差距很大,但其實他們真的有這麼大的差距?"東北大學校長趙骥也認為,不能單純地"戴帽子"來談人才,人才隊伍建設要注重整體,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不能不正常發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學院院長石丹甯認為,"帽子"問題的關鍵症結在于科技人才的考核标準。"選擇人才計劃的基本标準應該是創新能力和潛力,而不僅僅是名額。

在沙爾甯看來,正确的評價應該是根據科研活動性質不同,采用相應的标準,進行分類評價。"但現在不管你做什麼,你都傾向于看論文的數量、影響因素、專利和其他數字名額。這導緻許多研究人員片面地追求論文數量,回避了難以快速産生結果的研究方向,不利于在前瞻性基礎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石丹甯建議,要推進人才職稱的"去興趣化",切斷人才職稱背後的利益鍊條,脫鈎學科設定、重點學科選拔、科研啟動經費、個人晉升和學術成果評價,從人才職稱恢複為展現科研貢獻和學術能力的科學榮譽。從源頭上引導科研人才停止搶"帽子"。

對于年輕的科技人才,李延榮也建議,他們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同一層次的人才計劃上,不要追求戴那麼多"帽子",更應該全身心地做研究,可以申報更高層次的人才計劃,以提高自己。(記者 孫慶齡葉玉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