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都很怀念那声“阿要买白兰花”,可卖花姑娘已成了阿婆

作者:上观新闻

在初夏,再次看到白兰地。在上海街道的尽头,有出售"三朵花"的竹篮。这一传统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过去,苏州生产的"苏州花"口碑极好,近二十年来,由于产量急剧下降,"苏州花"在上海已经很少遇到。"一个想买白兰地..."日前,在苏州市山塘街附近的新民大桥上,钱学梅穿着布布,提着竹筐,用柔和的苏州字沿街卖。在她的篮子里是精致的兰花。其实是没必要卖花的。她报名参加姑苏区虎丘街道的"三朵花"文化志愿者,为了推广,正好叫了两声。四十五年前,钱学梅20岁,父母是花农,种兰花、茉莉花和替代花卉。在苏州虎丘地区,种植"三朵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年前的宋代。种植和销售"三花"曾经是虎丘家族的生计,每一个花季,野花的香气遍布各地。除了花农、修理花屋的木匠、建造花房的泥瓦工人,村民在"三花"产业链上,生活是美好的。种花也很难。一棵花树需要三年才能长成丰收。茉莉树头短,采花时腰板不能直;采摘的花只挑了一头花,然后改天,花瓣张开,不值钱,就是趁花花毛白不开,盖上香气,到茶厂分发出去,才泡茶。以前,一到花季,花农不是每天都起床,先采摘白兰花。然后采摘茉莉花,采摘一整天。盛夏时节,顶着烈日,花农们戴着草帽,脖子上用毛巾,不管刮风下雨,当天的花卉一定要采摘,不能错过时间。采摘兰花,最高的树有5米,因为在高处,一个不注意摔倒,是危险的。钱学梅小时候,看到父亲摔倒,也看到母亲因中暑晕倒,"现在谁愿意种花呢?"钱学梅说。几代人的虎苣花都是如此。据《虎丘镇志》记载,1978年茶花村"三花"总产量为81310公斤。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市场流动性更强。广东、广西"三花"大量进入苏州市场,广东、广西气候较为温暖,种植花价低,苏州"三花"价格受到影响,几乎要腰斩。李洪德是2000年最后一年最后一批种花的当地花农之一。那一年,白兰地每公斤可以卖4元,每天采摘几公斤,卖30元,卖花的钱不足以收割花的成本。李洪德打算拭目以待,也许价格以后还能涨一些。没有采摘的白兰花在树枝上生机勃勃,花瓣已经落下,浓密的麻树铺在地上,雪白了,李洪德痛苦不堪。虎山树越来越少,工厂越来越多,钱学梅也像其他人一样,进厂做女工,从不卖花。虎丘的花朵正在逐渐消失。无论是在上海还是苏州,街头不时都能遇到卖花的人,卖花的"姑娘"变成了"阿娃",卖花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田里来的。前年,黄健成为"三花"栽培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家里还有一个苗圃,种植"三朵花",不再出售鲜花,而是盆景或观赏绿化选择。然而,"三朵花"是虎丘的历史,这种技能和文化,逐渐变得受到重视。近日,虎丘街举办了一场专家研讨会,从文化大队的志愿者中选拔出"卖花"的文化推广活动,还编辑出版了《三花技种手册》,正努力将"三花"的记忆留存下来,把思乡之情和怀旧情怀带回来。

专栏编辑:孔灵君 文字编辑:孔灵君 标题:IC PHOTO 照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龚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