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记者 徐明辉

最热的太阳,最热的月光,最蓝的一天,最狂野的风,而不是其他地方,就在黄河以西。广袤的草原、沙漠和山脉,远至10岁,这些看似极其单调的西方面孔,承载着无数朝圣者的精神支撑,也激发了艺术家巨大的创作热情。

10月9日,"西游记——陈航山水画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展出了画家陈航30年一生精选的近100幅中国画,这些作品以西部山河和人文为主题,被他描述为"水墨画水墨"的西方表达方式,将是雄伟而鲁莽的展示观众面前,展出了《大声兰新线》《阿里盛》《大巴扎》《佐贺老痕迹》《三险寂静》《沙洲日记河西村》等精美作品。陈航还在开幕式上将他的作品《大阴兰心线》捐赠给了甘肃省博物馆。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展览海报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大巴扎 130cmx190cm 2018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三种危险" 300cmx190cm 2021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沙洲日记》2016年50cmx50cm

陈航现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张祖安教授,专攻中国书画。多年来,他坚持在祖国西部写几十年的生活,这次展览是他创作的集中展示,也是西部景观创作的启示。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展会现场

西方山水画的创作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课题,在近百年的艺术史上,几乎所有著名艺术家都与西方形成了莫名其妙的关系,张大千、谢志留、李雄才、关山岳、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张淑红, 被誉为敦煌守护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艺术的足迹。

陈航也是众多西方思想和西方思想的艺术团体之一。他不是一个匆匆忙忙的路人,在西部,30年,从白雪皑皑的高原到沙漠的戈壁,从四川高原到甘青草原,从天山的南北到三座危险的山脉,都留下了陈航的足迹。西方这种漫长的行走和风向在当今的中国艺术界是罕见的。在过去的30年里,陈航进入了一个深厚的传统,并从中转化而来。他多次提到,当他向西旅行时,他踏上了探索新艺术模型的新旅程,包括图案,墨水和有趣的建筑。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陈航正在写受访人的照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美籍华人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黄宗贤对陈航评价道:"告别'传统',最好坚持传统。"陈航失去了风格化的风格和方法,但坚持了笔墨的魅力和书写精神,为观众介绍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和异常的山水风格。

1991年年中,陈航跟随正在画山水画的启定先生来到西藏挑风。新奇异让陈航的视野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拉萨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现代文明的元素已经开始融合,但西藏同胞依然保留着其浓厚而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藏族土地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建筑和装饰品复杂,山水裸露的褶皱堆叠,使画面必须重新创作。陈回忆道。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陈航

"我以前去西边一直做传统书法,可以说是一种热爱的状态,比如传统书法,从二王之初,到上汉里到大展,再到唐代到两宋草,还有宋元画的研究, 我只是呆在学校,每天的三部曲都是写作、阅读、绘画,真的没想到,从1991年到西藏,它改变了我的艺术进步。陈说,自2000年以来,他一直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西方。他走过藏、新藏、四川藏、青藏线,还在南疆和北疆地区多次驻扎下来,向西南走7000多公里的茶马古道,走过云南、陕西、青海的茶马遗迹,也是陈航的创作之地。

"西北的审美品味与中原以东的山川不一样,中国画讲的是'远',不是遥远的意义,而是'无限意义'的含义。西方以"远方"为一般语气,然后有"远方"、"奇异远"、"男性远方"、"幻想远方",再有一层韵律是"远方"。"陈航的经验是,在西方画东西,可能是世俗物品的内容,但它揭示了一种强烈的灵性,是纯粹与"宗教"状态的释放。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阿里 120厘米x190厘米 2017

在上述西方美学中,陈航认为,他的画作《阿里》可以代表《赤元》、《纲林波子》就是《洪元》、《阳冠》、《嘉峪关》等作品都是"遥远","沉默的三害"具有"远"的含义。

今年早些时候,陈将一名开车前往塔什库尔甘的男子吊死,当时他半途而废,感觉自己仿佛在另一个星球上。"这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人口非常稀少,但它的人性有一种神一样的精神存在,充满了土地。以西藏为例,就算是走错了妈妈的一边,也来到了阿里图林的一边,很多地方在中途路上都没人,但总觉得它释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和当地的文化,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它所散发的民族生活的气息,他们的精神都充满了那些地方,那就是那种感觉。于是,陈航把西方的特点总结为"人文中的山河,山川中的人文",你看的是山川,其实就是人;

陈进一步解释说:"西边有一种情况,当你走路时,看到一个与戈壁的土丘,它已经是一座天然的山峰,结果当你仔细观察时,就是汉朝长城的废墟。因此,人文学科一直与山峦互不相干。"

西方发展、现代科技和沙漠碰撞走出时代的强大声音也激起了陈航。2016年,陈航常年待敦煌,体验当地的春、夏、秋、冬。"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我开着车在戈壁滩上,朗信线从远处展开,直到它靠近并加速驶过。白雪皑皑的高铁线路穿过戈壁沙漠,这古老与现代强强交织,我十分震惊。"

兰心线东临甘肃兰州,西端穿过长城嘉峪关,西至新疆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大交通网络的命脉。陈航创作了《大阴兰新线》、《如何转化为笔墨?如果要实事求是,就要用很多白色,但是我用戈壁加墨色作为表达元素,可以体现出这种独特的地理视野,这也代表了我目前的思想作品。"陈说。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大声澜心线" 200cmx220cm 2018

陈航山书,在书法和练习上下下辛苦。他求助于一位著名教师,并获得了书法博士学位。进入绘画是呈现书写精神的必然手段和方式,多年来陈航沉溺于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学习和实践,走出自己清晰的脉络。作品中对烧焦墨水的浓厚刻意运用,展现了他传统笔墨的深厚根基,他看不到墨迹的松弛和微弱,点画室总是充满精神。而西部大地的不确定性、模糊感、混沌感、迷茫感、隐居感与遥远感有着深刻的契合。

在本次展览中,陈航让观众在以"玉门遗迹"、"阳观"为代表的《沙洲日记》群画中体会到书法之美。"一旦这个开始,接下来如何,它是否可以连接到最后一个脉冲直到结束,整个过程是连贯的,就像写草书一样,让人们具有可读性。我觉得这种烧焦的墨水语言,是西方本质的最好表达,比视觉现实更有价值。灼热的墨水简单而丰富,就像西方的情况一样。"陈说。

在甘肃博物馆邂逅画家陈航的30年西行漫记

玉门遗迹 50cmx50cm 2016

中央文化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达利对展览进行了评论,正是因为陈航在基因中发现了某种东西,作品才动人。"这个基因是一个巨大的,古老的谜团。从这样的自然生态,到人类生态的这种自然生态,再到艺术家的表达语言,形成了一条有机的逻辑链。"

有时陈航的画作充满趣味,他的笔触牢牢地延伸到当前现实国家生活景观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以前难以画的如木板车、电线杆等街头杂交车陈航都能参与其中的乐趣。陈航想通过奇异的题材来宣传自己对西部这个独特地区的特点和探索,"如果不摸西是很广阔的东西,就很难找到它们的共性,所以不仅陌生而且广泛。例如,我画扫帚,拖拉机,石头(玛尼桩),经络,甚至塔,它能被认为是一个主题吗?他们用的物品很多,我喜欢画扫帚,它使用的材料和包裹方式与中原的这一面不一样。有什么意义?这些当然是当地的东西,充满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精神习惯,以及生活中的一种态度。这使得这种方法与我们的中原有些不同,而且非常不同。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西方人的生活,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什么?这就是我要说的。"

在传统中,识字的绘画是用一种简单的眼光来看待性灵魂。陈航想:"你能先把文学品味挡住吗?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的表情,也形成墨水和墨水的表达,会同样高吗?其实我觉得其中的道理和传统是可以联系的,在视觉上是另一回事,但它也有一个高度。"

展厅里还展出了几件这样的作品,从茶马古道上的物品到陈航描绘的瓜果蔬。在这些作品中,陈航会像笔墨一样,贴近现实,过滤繁琐的细节,保留一丝闪烁的印象,精彩中看似不一样,让西方生活的氛围直接落到观众的底层。黄宗贤因此对陈航的作品评价道:"熟悉又陌生,是陈航的西方风景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其山水画创新突破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展览的开幕,《西游记——陈航山水画集》也同时出版。陈航在后记中写道:"在当下,做艺术非常困难,多价值判断使得几乎所有的'风格'和'语言趋同'都面临着挑战,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找到了一个理由来振作起来的文字,艺术价值的概括使中国画的发展也'可疑'。而我最想表达的在《西行漫长篇故事》中更愿意走中国画的既有道路,同时,勇于面对自然,关注时代,关注当下的表现,以及对逻辑的诠释和展望的契合。"

负责编辑:梁佳

校对:石石

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