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由|编辑李春轩
1994年的喜劇電影《穆列爾的婚禮》在香港被翻譯成《一顆可憎的婚姻之心》。同年,日剧《真恨男人》在TVB播出,并被翻译成《三颗恨心》。徐冠英有一句《虾姐讨厌嫁人》,罗敏庄也有一首歌叫《一恨嫁心》。看来,香港人真的对"恨婚姻"有着深深的执着。

"恨"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怨恨和遗憾,但在粤语方言中,"恨"是一个动词,其中一个意思是"思考;"讨厌结婚" . . ."
《穆里尔的婚礼》和《男人恨》原定于1993年上映,现在是"恨之年"。有的抖朋友指出,1993年鸡的诞生,现在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不小,有的还在学习,有的已经工作了;
这个凄美的总结瞬间戳中了不少"恨婚姻"在1993年的群体中,大家都像一个孤岛一样开始疯狂感染群体焦虑:1993年还是单身吗?我有没有和我同一天,现在我是一个人?1993年发生了什么?
1993年是仇恨的一年,这种代际焦虑就像多米诺骨牌。下一个集体焦虑的时代能多大?
<h1>那些被放大的焦虑</h1>
根据此前公布的官方数据,24岁以下用户比例为68岁。97%,其中73%。69%。换句话说,大多数用户是1993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似乎有一些证据表明,1993年在这里被认为是一个"可以"的年龄。
共鸣是内容时代的杀伤武器。星座,血型,属,地理,年龄,前身...每个人拥有的属性越多,它就越致命。那种学校恶霸的共鸣,数百万粉丝的共鸣,财务自由的共鸣,最好不要说,一个人偷音乐就行了。
好的共鸣,能让人进入感情,也能让人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我25岁了,我长得不好看?我做饭了吗?我不是娇小吗?每天在摇晃的声音中吃狗粮,快来带我走吧!要提高第一压抑,才跟上这波"焦虑风"。
只要我还能担心,就证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年轻。他们是否真的"讨厌婚姻"并不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流行的标签上,而加入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就是每天刷一下音调的灵魂任务。未跳舞现在正在学习,不了解梗犬的评价,被同行抛在后面,没有。
类似的共鸣包括"坠入爱河,分手,复利,参加以前的婚礼"。当然,为了渲染悲伤的情绪,一定要赶上"体面"、"后期"、"纸短"等熟悉的食谱。
都说"分手应该是体面的",但震撼者却要把这种"体面"当做给公众,有点像"自嘲伤疤,自怜自怜"的自虐。在一段高亢的视频中,女孩跟着风,打电话给她的前任,说:"让我们把它弄复合吧?"男孩的声音哽咽了,"你再说一遍。女孩的情绪也出现了,"我说让我们把它弄混,"男孩说,"好吧......滚!然后挂断电话。
评论你的一个"你伤害了他多少,他会说滚"有成千上万的喜欢,而另一个在推特上说,"你的声音太骄傲了,他认为你在开玩笑。这段视频只持续了十五秒钟,非常悲伤和具有感染力。从那个带着哭腔的男孩的"滚滚"字,脑洞大硬的糖果君竟然能脑子里编造出一部国产青春爱情大片《小小时代,到未来我们终将死去的前辈》。
现代时代所包含的情感价值大大增加。同时,人们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人们可以有更多的人际互动,人们似乎能够表现出更深刻。
因此,如果在某些时候,这些强烈的爱恨没有得到执行,那无疑将意味着巨大的情感损失。这实际上解释了为什么摇晃所呈现的年轻人的互动变得支离破碎和正常。表面丰富同质化的内容,让人对"浪费"时间感到焦虑,想要更"充分"地利用时间,充分发挥其情感价值。我不颤抖,只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单身。但是,如果我这样做了,有多少潜在的文化主体应该得到我的警告?
<h1>第256个小弟弟,你喜欢在奶昔上</h1>
未来主义者托夫勒在1970年代的断言似乎仍然具有强烈的先验性:今天的普通城市居民在一周内可能比封建时代的农民在一年内,在一年甚至一生中接触到更多的人。
这种体验在摇动中尤为明显,"你是我喜欢的摇动上的第256个小弟弟",类似的信息成为流行的梗。面对那些眨眼、拍着灰、学小弟弟的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是啊,这些好看的人为什么我没见过的时候去逛街?
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一是街上的空气不美观和滤镜,二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不断拓展用户沟通的边界,人们可以真正依靠"走马看花,滑下画笔"认识很多小兄弟, 小姐妹们。
与爱情等传统社交活动相比,现代人情感互动的速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这种改进可能不是真实的,但它是定性的,但至少它看起来确实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曾几何时,生活迟缓,只够爱一个人。现在快点,抖动上的天盘刷不出来。
但这种形式的社会化显然是高度欺骗性的,同时也是方便的。无论是有趣的还是深情的,拍摄和观看的异步性质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仔细组织,编辑和审查他们的文字和化妆,隐藏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或不想与他人分享的某些方面,只展示值得展示的一面。
互联网社交的最大优势是人们在心理上受到更多的控制,这反过来又会带来安全感。虽然这种人际"弱联结"可能并不能真正满足情感需求,但似乎摇摇欲坠的朋友习惯于指出一颗心,等同于关心他人,回复他人的信息,无异于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古人说友谊浅薄,点了点头。在摇动中,轮到赞美了。
除了1993年的仇恨婚姻外,还出现了大规模"招募"性少数群体的情况。视频内容主要由文字和相册组成:
我男性(年龄、身高、体重)、爱好嗯嗯你明白,在摇晃的声音中吃了太多的狗粮,想找一个人好好走。没什么可说的,然后是我的照片。
新媒体比以前更能包容性少数群体,也比同时代的社会宽容更好。这一点,在颤抖的语气上有一个强烈的体现,在明显的视频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两个男人我还是不爱看的"。
与新浪微博经常出现的"同性恋"、"没有反感但请不要宣传"、"同性恋恶心"三种"左右偏右"的态度辩论不同,这种视频的声音要和谐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连关于枪软件都没有小底座,敢于摇晃"视频出柜"的声音的原因。
<h1>油腻青春崇拜</h1>
93年的仇恨婚姻,新西兰人招募亲戚,24年请称自己为叔叔,阿姨。对青春近乎"美丽"的崇拜在颤抖的声音上,催生了无数年轻的网红。22岁上下已经老了,18岁、9岁占主流,只有15岁,6岁被姐姐粉红就不在少数。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崇拜青春的一个缩影,但在一般年龄段,摇摇晃晃,行为更过分。
2015年,一个在微博上和Hard Sugar jun在一起的男孩是19岁。不小心在摇匀中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156万红人的粉丝,但年龄写的是20岁,中间三年一定是我对时间的误解。在一个93岁的群体中,25岁以讨厌婚礼的摇音,越年轻越好"混合"。
对青春的过度崇拜本身就是一种油腻的感觉。这种在青春的占有中,无非是青春,这种在青春的逐渐逝去中,是过早的自我放弃和自我解脱。
都说南摇音北快手,仿佛在摇动用户的声音,是俯视快手用户,感觉"大地"。其实,快手和抖动的声音只是两个放大镜:快手的大地,是乡村的图景,是远处疏离的土壤,却丰富而生动;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天天打扮成酷卖傻的花蕾,心里想起春秋的辛苦,本身就变成了一座精神贫瘠的山。
这种空虚有一种强烈的掩盖,每天用刀吓唬自己的狗和猫,并不意味着他热爱生活;
时代并不像视频那样生动,那些玩世不恭的年轻人过早地自我否定和放弃。好看这种"非后天获得的技能"被称赞,会发现乐趣这种"天生的惯性"被放大了。在摇晃中,要么你看起来不错,要么你玩得很开心,要么你看到别人"好玩"。每一串银钟般的笑声背后,都是一幅镜子般的对时代的自嘲。
起初,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万物互联,没有边界。事实告诉我们,互联网反而使人们成为部落,在圈子之间几乎是种族孤立的;
后来,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多人格的,成千上万的人。但事实是,旨在消除差异的一流互联网产品将重新为那些无法在个人主义中安顿下来的人进行集体狂欢 - 就好像他们作为母亲是安全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