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明宏
由|編輯李春軒
1994年的喜劇電影《穆列爾的婚禮》在香港被翻譯成《一顆可憎的婚姻之心》。同年,日劇《真恨男人》在TVB播出,并被翻譯成《三顆恨心》。徐冠英有一句《蝦姐讨厭嫁人》,羅敏莊也有一首歌叫《一恨嫁心》。看來,香港人真的對"恨婚姻"有着深深的執着。

"恨"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是怨恨和遺憾,但在粵語方言中,"恨"是一個動詞,其中一個意思是"思考;"讨厭結婚" . . ."
《穆裡爾的婚禮》和《男人恨》原定于1993年上映,現在是"恨之年"。有的抖朋友指出,1993年雞的誕生,現在到了一個尴尬的年齡:不小,有的還在學習,有的已經工作了;
這個凄美的總結瞬間戳中了不少"恨婚姻"在1993年的群體中,大家都像一個孤島一樣開始瘋狂感染群體焦慮:1993年還是單身嗎?我有沒有和我同一天,現在我是一個人?1993年發生了什麼?
1993年是仇恨的一年,這種代際焦慮就像多米諾骨牌。下一個集體焦慮的時代能多大?
<h1>那些被放大的焦慮</h1>
根據此前公布的官方資料,24歲以下使用者比例為68歲。97%,其中73%。69%。換句話說,大多數使用者是1993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似乎有一些證據表明,1993年在這裡被認為是一個"可以"的年齡。
共鳴是内容時代的殺傷武器。星座,血型,屬,地理,年齡,前身...每個人擁有的屬性越多,它就越緻命。那種學校惡霸的共鳴,數百萬粉絲的共鳴,财務自由的共鳴,最好不要說,一個人偷音樂就行了。
好的共鳴,能讓人進入感情,也能讓人刷出自己的存在感:我25歲了,我長得不好看?我做飯了嗎?我不是嬌小嗎?每天在搖晃的聲音中吃狗糧,快來帶我走吧!要提高第一壓抑,才跟上這波"焦慮風"。
隻要我還能擔心,就證明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年輕。他們是否真的"讨厭婚姻"并不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流行的标簽上,而加入一個象征性的東西,就是每天刷一下音調的靈魂任務。未跳舞現在正在學習,不了解梗犬的評價,被同行抛在後面,沒有。
類似的共鳴包括"墜入愛河,分手,複利,參加以前的婚禮"。當然,為了渲染悲傷的情緒,一定要趕上"體面"、"後期"、"紙短"等熟悉的食譜。
都說"分手應該是體面的",但震撼者卻要把這種"體面"當做給公衆,有點像"自嘲傷疤,自憐自憐"的自虐。在一段高亢的視訊中,女孩跟着風,打電話給她的前任,說:"讓我們把它弄複合吧?"男孩的聲音哽咽了,"你再說一遍。女孩的情緒也出現了,"我說讓我們把它弄混,"男孩說,"好吧......滾!然後挂斷電話。
評論你的一個"你傷害了他多少,他會說滾"有成千上萬的喜歡,而另一個在推特上說,"你的聲音太驕傲了,他認為你在開玩笑。這段視訊隻持續了十五秒鐘,非常悲傷和具有感染力。從那個帶着哭腔的男孩的"滾滾"字,腦洞大硬的糖果君竟然能腦子裡編造出一部國産青春愛情大片《小小時代,到未來我們終将死去的前輩》。
現代時代所包含的情感價值大大增加。同時,人們可以認識更多的人,人們可以有更多的人際互動,人們似乎能夠表現出更深刻。
是以,如果在某些時候,這些強烈的愛恨沒有得到執行,那無疑将意味着巨大的情感損失。這實際上解釋了為什麼搖晃所呈現的年輕人的互動變得支離破碎和正常。表面豐富同質化的内容,讓人對"浪費"時間感到焦慮,想要更"充分"地利用時間,充分發揮其情感價值。我不顫抖,隻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單身。但是,如果我這樣做了,有多少潛在的文化主體應該得到我的警告?
<h1>第256個小弟弟,你喜歡在奶昔上</h1>
未來主義者托夫勒在1970年代的斷言似乎仍然具有強烈的先驗性:今天的普通城市居民在一周内可能比封建時代的農民在一年内,在一年甚至一生中接觸到更多的人。
這種體驗在搖動中尤為明顯,"你是我喜歡的搖動上的第256個小弟弟",類似的資訊成為流行的梗。面對那些眨眼、拍着灰、學小弟弟的人,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是啊,這些好看的人為什麼我沒見過的時候去逛街?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一是街上的空氣不美觀和濾鏡,二是以短視訊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不斷拓展使用者溝通的邊界,人們可以真正依靠"走馬看花,滑下畫筆"認識很多小兄弟, 小姐妹們。
與愛情等傳統社交活動相比,現代人情感互動的速度和廣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這種改進可能不是真實的,但它是定性的,但至少它看起來确實在數量上有所增加)。曾幾何時,生活遲緩,隻夠愛一個人。現在快點,抖動上的天盤刷不出來。
但這種形式的社會化顯然是高度欺騙性的,同時也是友善的。無論是有趣的還是深情的,拍攝和觀看的異步性質使人們有足夠的時間仔細組織,編輯和審查他們的文字和化妝,隐藏他們不想讓别人知道或不想與他人分享的某些方面,隻展示值得展示的一面。
網際網路社交的最大優勢是人們在心理上受到更多的控制,這反過來又會帶來安全感。雖然這種人際"弱聯結"可能并不能真正滿足情感需求,但似乎搖搖欲墜的朋友習慣于指出一顆心,等同于關心他人,回複他人的資訊,無異于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古人說友誼淺薄,點了點頭。在搖動中,輪到贊美了。
除了1993年的仇恨婚姻外,還出現了大規模"招募"性少數群體的情況。視訊内容主要由文字和相冊組成:
我男性(年齡、身高、體重)、愛好嗯嗯你明白,在搖晃的聲音中吃了太多的狗糧,想找一個人好好走。沒什麼可說的,然後是我的照片。
新媒體比以前更能包容性少數群體,也比同時代的社會寬容更好。這一點,在顫抖的語氣上有一個強烈的展現,在明顯的視訊中,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不是兩個男人我還是不愛看的"。
與新浪微網誌經常出現的"同志"、"沒有反感但請不要宣傳"、"同志惡心"三種"左右偏右"的态度辯論不同,這種視訊的聲音要和諧得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連關于槍軟體都沒有小底座,敢于搖晃"視訊出櫃"的聲音的原因。
<h1>油膩青春崇拜</h1>
93年的仇恨婚姻,紐西蘭人招募親戚,24年請稱自己為叔叔,阿姨。對青春近乎"美麗"的崇拜在顫抖的聲音上,催生了無數年輕的網紅。22歲上下已經老了,18歲、9歲占主流,隻有15歲,6歲被姐姐粉紅就不在少數。而這一點,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崇拜青春的一個縮影,但在一般年齡段,搖搖晃晃,行為更過分。
2015年,一個在微網誌上和Hard Sugar jun在一起的男孩是19歲。不小心在搖勻中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156萬紅人的粉絲,但年齡寫的是20歲,中間三年一定是我對時間的誤解。在一個93歲的群體中,25歲以讨厭婚禮的搖音,越年輕越好"混合"。
對青春的過度崇拜本身就是一種油膩的感覺。這種在青春的占有中,無非是青春,這種在青春的逐漸逝去中,是過早的自我放棄和自我解脫。
都說南搖音北快手,仿佛在搖動使用者的聲音,是俯視快手使用者,感覺"大地"。其實,快手和抖動的聲音隻是兩個放大鏡:快手的大地,是鄉村的圖景,是遠處疏離的土壤,卻豐富而生動;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天天打扮成酷賣傻的花蕾,心裡想起春秋的辛苦,本身就變成了一座精神貧瘠的山。
這種空虛有一種強烈的掩蓋,每天用刀吓唬自己的狗和貓,并不意味着他熱愛生活;
時代并不像視訊那樣生動,那些玩世不恭的年輕人過早地自我否定和放棄。好看這種"非後天獲得的技能"被稱贊,會發現樂趣這種"天生的慣性"被放大了。在搖晃中,要麼你看起來不錯,要麼你玩得很開心,要麼你看到别人"好玩"。每一串銀鐘般的笑聲背後,都是一幅鏡子般的對時代的自嘲。
起初,我們認為網際網路是萬物互聯,沒有邊界。事實告訴我們,網際網路反而使人們成為部落,在圈子之間幾乎是種族孤立的;
後來,我們認為網際網路是一個多人格的,成千上萬的人。但事實是,旨在消除差異的一流網際網路産品将重新為那些無法在個人主義中安頓下來的人進行集體狂歡 - 就好像他們作為母親是安全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