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今,茅台总工程师王力在互联网上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在很多人心目中,院士是科技界的最高学术头衔,也就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终身荣誉。
一个酿酒,即使技术更强大,归根结底只是酿酒,而高科技的距离有10.8万英里,也许连科学家都叫不出来,何德又怎么能选择院士呢?
因此,不少网友认为,茅台总工王力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可能有隐蔽操作的行为。
茅台总工:王力
这个想法也可以理解,毕竟在公众意识中,科学家应该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杨振宁、钱学森等人一样,在自然科学上有先进的知识,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神。
然而,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学家的专业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仅是与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和材料有关。
我们似乎只看到"白葡萄酒",却忘记了白酒其实属于食品,很多知名大学都有食品专业,而且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处于同等地位。
食品专业是研究食品营养与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加工贮藏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科,学习方向包括食品加工与贮存与运输、食品营养安全与检测、食品工程设计与研发、食品质量管理与监督、食品企业管理等领域。
我的母校也恰好有食科专业,实力或全国前十名,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而世界知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都有食品科学院的系。
世界人口的膨胀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卫生的关注逐渐加深,食品专业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2019年,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学术界科学期刊之一《自然》杂志推出了一期新的食品食品子刊,该杂志接收有关自然、应用和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分配和消费,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于优化和保护未来粮食系统的广泛证据和专家讨论。
自然食品
对于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因为未来的科研文章终于有机会发给具有超高影响因子的顶级期刊,也终于可以高举"自然食品",扬起眉毛说食品研究人员也是科学家!
(2)
数据显示,食品行业营业额超过2万亿美元,在全球占据行业主导地位,超过其他备受瞩目的行业,如汽车、航空、信息等。因此,该行业有大量的从业者,当然也包括很多研究人员。
那么,这些食物圈的研究人员在做什么呢?这里下科学在食品工业的不同领域是很有代表性的工程院院士!
庞国放研究员
庞国芳
2007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食品科学检测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国家检验检疫第一线工作,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农药兽药残留微分析技术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如何检测肉鸡中兽药氯吡啶的残留物?如何快速检测大米中多达60种残留农药,包括各种农药到驱虫菊花?如何从纯化的茶叶中提取数百个农药残留?诸如此类的技术困难是庞的日常工作。
在他的一生中,他开发了1000多种世界常用的农兽药高通量样品制备和检测技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为食品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孙宝国研究员
孙宝国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主要从事肉类风味和肉类味精的研究,成功开发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类味精制造技术,为我国肉类味精的制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开发的重要芳香原料2-甲基-3-吡啶呋喃和2-甲基-3-呋喃二硫磷醚和天然级肉味精生产技术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伟院士
朱伟伟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水、农产品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海参、牡蛎、鲍鱼等海鲜产品以及大豆、苹果等农产品,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大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谷物橙悬浮果饮料"、"多肽营养豆浆"、"海参肽"、"即食海参"都是在朱院士的主持下研制出来的,同时还开发了鲍鱼、虾扇贝等系列贝类热加工食品,建立了贝类热加工食品质地控制、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和相杀菌新技术。
凭借海参自溶胶技术和贝类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作为第一发明人,已获得30多项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创造了3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3)
以上是食品科学家工作的一部分,虽然没有生命化学的奥秘,也没有物理天文学的深刻,但给每个人的饮食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生命经验和健康保护。
也许是因为每个人每天带着食物,每天抬头都看不到弓,导致食品科学在大众眼中慢慢习以为常,无能为力。
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缺乏这些食品的检测理论和应用技术,我们怎么能保证餐桌上食品的安全呢?如果没有科学家研究食物的加工和储存,我们怎么能享受各种各样的美味食物呢?
食品研究看起来不像火箭,卫星和航天器那么高,这没有什么错,但不能因为没有技术内容而将其驳回。
而酿酒本身确实涉及工艺设计、工艺贮藏和食品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食品专业产地、发酵和轻工生物技术为研究方向的毛台总工王力不能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前提是她有足够的实力)。
陈健院士
因为在发酵技术领域,曾任研究员于2017年入选工程院院士,是陈健教授,其主要科学贡献包括发酵工艺优化与控制、酶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
因此,从过去的案例来看,王立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其实是可以追溯的,但是否有实力当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么她到底做了什么呢?您有哪些技术贡献?这足以证明她当选学院的能力吗?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我们下期继续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