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洋生物在“浙”里安家保护区“家族”不断壮大红树林带来生态效益吸引鸟类栖息繁衍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海洋生物在“浙”里安家保护区“家族”不断壮大红树林带来生态效益吸引鸟类栖息繁衍构建互利共赢格局

南仙群岛海岸线的一角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南仙镇政府提供地图

本报记者 郭伟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浙江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2005年,浙江省温州市西门岛被批准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此后,浙江省以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为契机,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如今,浙江省海洋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保护区面积逐步扩大,海水质量不断提高,保护区内的红树林不断壮大,海岸线更加美丽。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选择在这里生活和繁殖,成为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体现。

<h1级">保护区""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的"家族"的"家族"</h1>

1990年,南县群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浙江省成立。多年来,保护区按照相关要求,打击破坏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禁外国船只在南岛保护区内进行非法捕捞,严格管理海岛旅游和岛民的生产生活,当地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南仙群岛保护区日益有利的环境,只是浙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海洋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管理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举措。2008年,建立了渔山国家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岛屿侵蚀景观。

据介绍,渔山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浙江省宁波市的大型海藻集中区,重点保护贝类、藻类,当地富饶厚壳贻贝、条纹贻贝在周边地区早已为人所知。此外,它还是石斑鱼,真鲱鱼,黑鲱鱼,黄鳍金枪鱼,石,黑毛,鲭鱼,褐鲱鱼等10多种珍贵鱼类的聚集地。

2019年,浙江海洋保护区"家庭"新增两名成员。浙江省政府批准在舟山市设立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温州龙湾设立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该批文明确规定,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1.689亿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43.5万公顷,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2294.82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733.54公顷。

近年来,随着保护区"家庭"的不断壮大和保护区面积的扩大,浙江创造了越来越适合海洋生物繁殖栖息的"舒适巢穴"。

<红树林>h1级"的生态效益"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33"</h1>

红树林是许多海洋生物和产卵的家园,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功能。

2005年,西蒙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获得批准。此后,温州当局开始在保护区的大片地区种植红树林。如今,当地的红树林正在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到这里居住,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玩耍。实践证明,红树林为当地带来了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红树林为许多森林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场、庇护所和栖息地。"科学研究表明,红树林地区的底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陈秋霞博士表示,目前浙江省红树林底栖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清西门岛及浦湾沿线,研究发现红树林的底栖生物量明显高于非红树林地区。

红树林也是典型的沿海蓝碳生态系统,具有有效的碳固存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浙江发起了"海洋造林"运动。2020年,浙江省有关部门编制的《红树林保护与恢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由专家评审。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浙江将建设200多公顷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现有红树林,在改善沿海生境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改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轨道""34">吸引鸟类生活和繁殖</h1>

近年来,随着海洋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的建设、扩大和增加,许多岛鸟拥有广泛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自2013年以来,被称为"神话鸟"的中国凤头燕鸥在浙江省象山群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多年。

中国凤凰燕鸥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其投饲成功率、食物丰度和繁殖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表层鱼类种群的繁殖情况,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目前,象山庐山岛已成为中国凤头燕鸥人工招收场地建设的合适选择。

2021年4月,温州东头国家海洋公园在春鸟调查中,首次准确记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鹳在温州沿海礁石上繁殖的情况。今年5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专家在温州龙湾省级海洋特区排水渠中观测到25只世界上最濒危物种黑面蜻蜓。

5月13日,舟山市多部门合资成立"五面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中心将以"海防、渔、海岛保护"为载体,打击各种危害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据介绍,乌钱山岛是中国三大鸟类保护区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级岛屿鸟类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来到五面山岛生活和繁殖的水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观察到的300多只增加到14 000多只。目前,在保护区内共观测和记录的水鸟种类共51种,包括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中国凤尾鱼、世界濒危物种、黑脸蜻蜓、世界上最脆弱的物种,如黄喙白鹳。

<"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35">,构建互利共赢的格局</h1>

近年来,浙江把"蓝湾"综合整治作为重要抓手,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2016年温州市(通头国家海洋公园核心区)"蓝湾"整治行动项目、舟山市"蓝湾"整治行动项目、宁波市"蓝湾"整改行动纳入中心海域保护基金计划以来,浙江已成功申报9个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进入"蓝湾"时代。

以温州东头区为例,经过"蓝湾"全面整改,当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破海后,岷江口开阔,鲱鱼、凤尾鱼、鳗鱼等鱼虾洄游通道,形成沟渠,为鱼虾贝类创造了新的繁殖栖息地。该项目在保护当地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恢复岷江口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浙江省海岸线修复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规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全省342.58公里海岸线将进行修复和修复,确保全省大陆自然海岸线拥有率不低于35%,岛内自然海岸线拥有率不低于78%。为改善近岸水域的水质,计划建议清理近岸垃圾、拆除废物企业厂房及废弃码头等。经过3年的努力,浙江全面完成了342.58公里的海岸线修复和修复任务,其中大陆生态海岸线185.06公里,舟山岛生态海岸线88.24公里。

为了改善近岸水质,浙江采取了减少海上污水排放口、关闭部分海上污染企业等措施。自2017年以来,排放量已从462次减少到122次。

2020年6月,舟山"蓝湾"整改运营项目通过验收。经过修复修复,当地海岸线被清除,海水被清除,红树林变得更加密集,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2021年5月,浙江省完成了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此后,浙江省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有了《体检表》,为沿海地区加强海洋生态综合治理做了有益的探索。

"十四五"期间,浙江将继续坚定树立"绿水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数字化改造和智慧海洋建设,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构建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