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仙群島海岸線的一角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南仙鎮政府提供地圖
本報記者 郭偉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浙江長期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2005年,浙江省溫州市西門島被準許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海洋特别保護區。此後,浙江省以建設海洋生态保護區為契機,大力推進海洋保護區建設。如今,浙江省海洋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加,保護區面積逐漸擴大,海水品質不斷提高,保護區内的紅樹林不斷壯大,海岸線更加美麗。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選擇在這裡生活和繁殖,成為浙江海洋生态文明建設的真實展現。
<h1級">保護區""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的"家族"的"家族"</h1>
1990年,南縣群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在浙江省成立。多年來,保護區按照相關要求,打擊破壞當地海洋生态環境的違法行為,嚴禁外國船隻在南島保護區内進行非法捕撈,嚴格管理海島旅遊和島民的生産生活,當地海洋生态環境品質不斷提高。
南仙群島保護區日益有利的環境,隻是浙江加強海洋生态保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浙江海洋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加,管理方式上出現了許多新的舉措。2008年,建立了漁山國家海洋生态特别保護區,主要是為了保護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島嶼侵蝕景觀。
據介紹,漁山島海洋特别保護區是浙江省甯波市的大型海藻集中區,重點保護貝類、藻類,當地富饒厚殼贻貝、條紋贻貝在周邊地區早已為人所知。此外,它還是石斑魚,真鲱魚,黑鲱魚,黃鳍鮪魚,石,黑毛,鲭魚,褐鲱魚等10多種珍貴魚類的聚集地。
2019年,浙江海洋保護區"家庭"新增兩名成員。浙江省政府準許在舟山市設立東部省級海洋特别保護區,在溫州龍灣設立省級海洋特别保護區。該批文明确規定,舟山市東部省級海洋特别保護區總面積1.689億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43.5萬公頃,溫州龍灣省級海洋特别保護區總面積2294.82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733.54公頃。
近年來,随着保護區"家庭"的不斷壯大和保護區面積的擴大,浙江創造了越來越适合海洋生物繁殖栖息的"舒适巢穴"。
<紅樹林>h1級"的生态效益"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3"</h1>
紅樹林是許多海洋生物和産卵的家園,具有重要的生态恢複功能。
2005年,西蒙島海洋特别保護區獲得準許。此後,溫州當局開始在保護區的大片地區種植紅樹林。如今,當地的紅樹林正在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的鳥類來到這裡居住,許多遊客前來觀賞和玩耍。實踐證明,紅樹林為當地帶來了重要的生态和經濟效益。
紅樹林為許多森林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餌料場、庇護所和栖息地。"科學研究表明,紅樹林地區的底栖動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陳秋霞博士表示,目前浙江省紅樹林底栖動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樂清西門島及浦灣沿線,研究發現紅樹林的底栖生物量明顯高于非紅樹林地區。
紅樹林也是典型的沿海藍碳生态系統,具有有效的碳固存能力,在全球碳循環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近年來,浙江發起了"海洋造林"運動。2020年,浙江省有關部門編制的《紅樹林保護與恢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将由專家評審。根據規劃,未來五年,浙江将建設200多公頃紅樹林,保護和恢複現有紅樹林,在改善沿海生境環境、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保護海洋生态系統、改善濱海濕地生态功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4">吸引鳥類生活和繁殖</h1>
近年來,随着海洋保護區紅樹林面積的建設、擴大和增加,許多島鳥擁有廣泛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自2013年以來,被稱為"神話鳥"的中國鳳頭燕鷗在浙江省象山群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發現多年。
中國鳳凰燕鷗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釋出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物種。其投飼成功率、食物豐度和繁殖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表層魚類種群的繁殖情況,是海洋生态系統健康的重要名額。目前,象山廬山島已成為中國鳳頭燕鷗人工招收場地建設的合适選擇。
2021年4月,溫州東頭國家海洋公園在春鳥調查中,首次準确記錄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鹳在溫州沿海礁石上繁殖的情況。今年5月,浙江省海洋科學院專家在溫州龍灣省級海洋特區排水渠中觀測到25隻世界上最瀕危物種黑面蜻蜓。
5月13日,舟山市多部門合資成立"五面山鳥島聯合保護協同中心"。中心将以"海防、漁、海島保護"為載體,打擊各種危害海洋生物和海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海洋生态安全。
據介紹,烏錢山島是中國三大鳥類保護區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級島嶼鳥類自然保護區。近年來,來到五面山島生活和繁殖的水鳥數量逐年增加,從最初觀察到的300多隻增加到14 000多隻。目前,在保護區内共觀測和記錄的水鳥種類共51種,包括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中國鳳尾魚、世界瀕危物種、黑臉蜻蜓、世界上最脆弱的物種,如黃喙白鹳。
<"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5">,建構互利共赢的格局</h1>
近年來,浙江把"藍灣"綜合整治作為重要抓手,推進海洋生态保護和修複工作深入開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2016年溫州市(通頭國家海洋公園核心區)"藍灣"整治行動項目、舟山市"藍灣"整治行動項目、甯波市"藍灣"整改行動納入中心海域保護基金計劃以來,浙江已成功申報9個中央财政支援海洋生态保護與修複項目,進入"藍灣"時代。
以溫州東頭區為例,經過"藍灣"全面整改,當地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地破海後,岷江口開闊,鲱魚、鳳尾魚、鳗魚等魚蝦洄遊通道,形成溝渠,為魚蝦貝類創造了新的繁殖栖息地。該項目在保護當地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恢複岷江口海洋生物生态系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8年,《浙江省海岸線修複修複三年行動計劃》啟動。《規劃》明确規定,到2020年,全省342.58公裡海岸線将進行修複和修複,確定全省大陸自然海岸線擁有率不低于35%,島内自然海岸線擁有率不低于78%。為改善近岸水域的水質,計劃建議清理近岸垃圾、拆除廢物企業廠房及廢棄碼頭等。經過3年的努力,浙江全面完成了342.58公裡的海岸線修複和修複任務,其中大陸生态海岸線185.06公裡,舟山島生态海岸線88.24公裡。
為了改善近岸水質,浙江采取了減少海上污水排放口、關閉部分海上污染企業等措施。自2017年以來,排放量已從462次減少到122次。
2020年6月,舟山"藍灣"整改營運項目通過驗收。經過修複修複,當地海岸線被清除,海水被清除,紅樹林變得更加密集,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2021年5月,浙江省完成了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生态綜合評價名額體系,此後,浙江省海洋生态綜合評價有了《體檢表》,為沿海地區加強海洋生态綜合治理做了有益的探索。
"十四五"期間,浙江将繼續堅定樹立"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數字化改造和智慧海洋建設,把生态保護放在首位,積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努力建構自然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互利共赢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