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已经没有了的湖广馆街

徐海涛

湖光厅街,只有老成都人知道这个名字,1959年东风路建成通车后,街道名称一直没有使用。

有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地图,清楚地显示了广湖大厅街的位置。当时,湖光堂街不长,东起学院主街(今红星路二段南),北上大进街(今红星路北三段),东面是棉花街(今大慈寺路西侧)。西到主屋街,西到北是复兴街,南是正克家巷。

已经没有了的湖广馆街

- 20世纪40年代的街道地图 -

这条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当时,由于明末的战争,导致四川生产力急剧下降,清政府实施了"四川湖填海"的移民政策。

在那个年代,外国人到成都一般都要建一个会所,因为这条街上有一座广湖会馆,所以叫广湖堂街。

这条街当时很有名,下面是老成都最具代表性的老成都人"湖光厅街记忆"。

1. 成都同仁堂

说起湖光堂街,我们不能不说这里的"同仁堂"。

现在在主屋路以东有一个南一个,北边有两个铜仁大厅。

虽然两者都被称为同仁通,但实际上它们是两家完全不同的商店。

南面是同仁堂成都分公司在北京。

北面是陈光打造的"成都同仁厅"。

陈禄光原籍江西省临江县乾隆五年(1740年)江西省旱灾,他离家到成都,走街卖草为生。

慢慢有了一点钱,在湖光厅街上开了个摊位,后来买了土地建了一家店。

乾隆45年(1780年)4月28日,正式挂出的"同仁堂"标志正式开幕。

陈光诚的老板不像北京同仁堂的老板那样有商业头脑,后者一直在湖光堂的街道上铺路,既没有扩大生产,也没有集结。

陈辉的这个同仁厅,地方没有改变,原来的车间后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改变。

解放后,公私伙伴关系发生了变化。

2. 荣源

不仅在湖光厅街有名的药店,还有成都最著名的餐厅"荣园"。

1912年,蓝光、蓝光和蓝光三兄弟共同创立了荣源,最初位于湖光堂街兴隆屿。

已经没有了的湖广馆街

- 荣源的商标招牌 -

回顾历史,荣苑可以说是成都四川菜系中的"黄埔军校"。

拥有"川味正宗"美誉的荣园,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留下了无数醇厚可口的经典菜肴。

也为川菜部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名厨,如张松云、孔道生、刘玉云、朱伟新、曾国华、华心仓、毛其琛、周海秋等,都来自门下的"蓝校"。

其中,曾国华12岁就遵循蓝光学习艺术,特别擅长制作大盘菜,如海参制品、清丹燕窝、干烧鱼翅、红烤熊掌等。

那一年,蓝光先生进入厨房,13岁进入企业,厨师一般5年离开老师,但他16岁时在炉子上做了三张满满的韩全座,震惊了成都。

凭借高度的洞察力和敏锐度,通过努力,从上千名厨师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代大师的建立。

之后,他创立了荣园,从南到北融化,一生中创造了300多道菜。

过去,川菜还没有宴会局,他首先制作了30多种宴会形式,开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川菜餐厅。

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徒,直到今天,蓝派是川菜的一半,川菜师傅近一半是他的徒弟,为川菜的开拓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一家电影院

湖光厅街不仅有美食,还有电影院。

此前,在湖光堂街西侧,正克家巷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名为"一大戏院"的建筑。

解放前,著名的剧院其实是专业电影院。

该地址位于湖厅街28号(后来的47号)的原始中等酒店所在地,建于中华民国27年(1938年)。

1937年初春,时任四川康京厅传播主任的李昭南与原先在重庆经营过一家电影院的吴德全商量,在泸城市中心兴建新型电影院,并邀请四川省政府职员李亮叔叔参与筹备工作。

李先生还邀请同事和金融界人士筹集资金(每股500美元),共筹集30,000美元。

由徐宝海工程师负责设计,林清泉承建厂区承包基础设施项目,总造价2.4万元。

在电影院建设的同时,吴德权带着大笔资金前往上海,从上海飞利浦订购了全套放映设备,并从上海大华铁厂订购了1200个弹簧软座真皮翻转座椅。

"七事"、"八一三事"爆发后不久,日军进攻上海。

上海沦陷后,日军封锁了吴卫口水道,上海电影院订购的两台关键设备无法运出,对电影院的筹备工作造成了巨大打击。

无奈之下,他转而租了一套名为"蔡一康"的放映设备,由李的学生孟子霖和刘春林运到成都,他们也是投影工作者,负责培养学生。

座椅更换由成都鼓楼南大街普莱姆焙厂定制,舞台外采用大红色天鹅绒布,由电控开关启闭。

经过一年的建设和配套设备的安装,一座1200个座位的电影院,一个大厅和一座建筑终于在中华民国27日(1938年1月31日)的第一天落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

美国派拉蒙的"马德里最后一辆车"首映。The One Cinema也是"Out of the Water"的首映式。

在首映式上,除了使用大图片、图片、影片描述等,还聘请乐队在街头宣传为:五彩、多彩、多彩的巨片。

1950年,奕仪电影院由军监委接管,派代表方毅、艾青、王涛到电影院管理。

电影院后来被成都总工会买下。

电影院出售的资金分配给员工,其中包括官僚,资本家的股份,有的被没收,有的取决于减租和撤资的完成。

1951年3月1日,第一家电影院正式更名为"成都工人电影院"。

该场地于1957年7月进行了改建。

1958年9月,东风路扩建一个月。

1959年8月,由于机舱地基的下沉,这是一座危险的建筑,只能在夜间在休息室的临时棚子里展示。

同年8月23日,该国北部曹家巷的建筑工人俱乐部被租借作为"工人电影院分店"放映这部电影。1959年底,分店被废除,原址上城是一座危险的房子,很快全部拆除,工作人员也被分配到了城里的兄弟电影院。

已经没有了的湖广馆街

- 1950年的一家电影院 -

燕益(工人)电影院建成和落下已经40年了,21年后,老成都人还是对它印象深刻,说明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

4. 我与省级图书馆合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省图书馆在前工人电影院的所在地建成。

当时的新建筑是一座五层楼的建筑。

当时,我住在成都无缝钢管厂第一福利区,经常搭4路公交车去省图书馆看书。

现在想想非常感谢四川省图书馆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空间,如果不是在省图书馆阅读和学习的日子里,在1977年高考复会后我可能就上不了大学了。

20世纪80年代,一家外语书店在四川省图书馆对面开业。

如今,四川省图书馆在人民西路建起了一座新馆。

这条街现在被称为将军府路。

著名的湖光堂街,曾被一条漫长的历史之河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