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h1>
中国合作时报

规划|在 露娜, 张琦
编辑和制作|卢伟
来源|中国合作时报
打开单词行
今天,2021年3月23日,距离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还有100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合作时报微信公众号正式推出党史学习专栏"红色供销100天阅读",同时开展"学习党史文字合作卡100天"在线活动,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年党史,感受合作理念,磨练做生意的能力, 并创建一个新的开发局。
20世纪初,欧洲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清末年开设了合作课程,1918年3月30日,北京大学消费公社成立,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已知的第一个合作社。
回到德国并被誉为中国合作社运动创始人的合作专家薛显洲,1914年在复旦公立学校(复旦大学的前身)开设了合作社课程,培养了一批合作人才,并于1919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合作银行上海国家合作储蓄银行。
而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合作启蒙导师是——于淑德。
于淑德(1894-1982),字永子,河北靖海(今天津市靖海县),早年加入同盟,进入革命。1917年毕业于天津政法学院。1918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结识了被赐予300大洋到日本留学的周恩来,与周恩来一起加入了"新中社会"。
于淑德(Word Yongzi)、周恩来(Word Xiangyu)等"新中产阶级"朋友合影
1921年,于淑德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他怀着高昂的心曾经说过:"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弱者和被压迫者,打击国际帝国主义侵略者,谋求世界人民的解放!""
于叔德和李大昭也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是天津法政学校的学生和同事,曾到日本留校。1922年1月2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远东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于淑德作为党组织值得信赖的同志和朋友,在李大昭的推荐下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同年6月,李大昭引进于淑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淑德著作:消费者合作社的理论与实践
于淑德也是我国合作思想的传播者之一,研究过合作理论,著有多部著作。自1920年以来,他撰写了《农业与废物预防与工业共济会》、《工业共济会的运作》、《中国古代农业废弃物的预防策略——昌平宜仓和社会仓库》等论文,并于1921年出版了《信用合作社理论》(又称《民用银行理论》),1929年出版了《合作社理论与管理》 1930年《消费者合作社的理论与实践》、1934年的《合作社讲义》等。
于褒德合作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
1.合作社不能消灭资本主义,而通过合作社主义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的合作社为他们的社会制度服务。
合作社是劳动人民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组织。
3.不同的合作社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4.在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联合社团。合作社发展时,同一类型的合作社应该团结起来,组织合作社联合会。
除了出版书籍外,他还利用讲座来传播合作思想。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担任广东省第六届农民运动指导员期间,讲授了《农民合作入门》一课。他不仅大力传播合作理念,而且长期从事合作工作,是我国现代信用合作运动的先行者之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迫于现状,于叔德与党组织脱节。此后长期从事农村合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是国内最早教授合作理论的学者之一。
1949年,周恩来总理向于覼德发出任命通知书
新中国成立后,于叔德先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联合会监事会副主任,曾任全国政协二、三、常委、四、五、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2月18日,于淑德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