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h1>
中國合作時報

規劃|在 露娜, 張琦
編輯和制作|盧偉
來源|中國合作時報
打開單詞行
今天,2021年3月23日,距離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還有100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國合作時報微信公衆号正式推出黨史學習專欄"紅色供銷100天閱讀",同時開展"學習黨史文字合作卡100天"線上活動,讓我們一起學習百年黨史,感受合作理念,磨練做生意的能力, 并建立一個新的開發局。
20世紀初,歐洲合作社的實踐經驗和理論開始傳入中國。清末年開設了合作課程,1918年3月30日,北京大學消費公社成立,成為中國迄今為止已知的第一個合作社。
回到德國并被譽為中國合作社運動創始人的合作專家薛顯洲,1914年在複旦公立學校(複旦大學的前身)開設了合作社課程,培養了一批合作人才,并于1919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合作銀行上海國家合作儲蓄銀行。
而在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合作啟蒙導師是——于淑德。
于淑德(1894-1982),字永子,河北靖海(今天津市靖海縣),早年加入同盟,進入革命。1917年畢業于天津政法學院。1918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的周恩來結識了被賜予300大洋到日本留學的周恩來,與周恩來一起加入了"新中社會"。
于淑德(Word Yongzi)、周恩來(Word Xiangyu)等"新中産階級"朋友合影
1921年,于淑德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經濟系。他懷着高昂的心曾經說過:"團結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弱者和被壓迫者,打擊國際帝國主義侵略者,謀求世界人民的解放!""
于叔德和李大昭也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誼,他們是天津法政學校的學生和同僚,曾到日本留校。1922年1月21日,共産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遠東共産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于淑德作為黨組織值得信賴的同志和朋友,在李大昭的推薦下出席了這次重要會議。同年6月,李大昭引進于淑德加入中國共産黨。
于淑德著作:消費者合作社的理論與實踐
于淑德也是我國合作思想的傳播者之一,研究過合作理論,著有多部著作。自1920年以來,他撰寫了《農業與廢物預防與工業共濟會》、《工業共濟會的運作》、《中國古代農業廢棄物的預防政策——昌平宜倉和社會倉庫》等論文,并于1921年出版了《信用合作社理論》(又稱《民用銀行理論》),1929年出版了《合作社理論與管理》 1930年《消費者合作社的理論與實踐》、1934年的《合作社講義》等。
于褒德合作思想主要有以下幾種論點:
1.合作社不能消滅資本主義,而通過合作社主義可以消滅資本主義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改良主義的思想。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的合作社為他們的社會制度服務。
合作社是勞動人民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組織。
3.不同的合作社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4.在合作社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聯合社團。合作社發展時,同一類型的合作社應該團結起來,組織合作社聯合會。
除了出版書籍外,他還利用講座來傳播合作思想。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在擔任廣東省第六屆農民運動指導員期間,講授了《農民合作入門》一課。他不僅大力傳播合作理念,而且長期從事合作工作,是我國現代信用合作運動的先行者之一。
國民革命失敗後,迫于現狀,于叔德與黨組織脫節。此後長期從事農村合作理論的教學和研究,是國内最早教授合作理論的學者之一。
1949年,周恩來總理向于覼德發出任命通知書
新中國成立後,于叔德先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局副局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聯合會監事會副主任,曾任全國政協二、三、常委、四、五、全國政協常委。1982年2月18日,于淑德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