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作者:苇说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战场上,苏联根深蒂固的战术是如何赢得闪电战的,德国人因此而声名鹊起?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主导地位的战斗意识形态,例如在诺曼汉声名鹊起的朱可夫元帅,承认他的胜利是由于深度理论,但大深度理论的两位创始人都未能成功。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军队,首先想到的是没有伤亡或海上战术,这应该说是一种误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军队的技术装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士兵,旧的军事理论不再适合现代战争。

因此,在如何集中有效防御和进攻方面,苏军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大纵深战役的新思路。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大纵深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在作战编队中建立突击队、收容小组、预备队和消防队。

突击组用于在攻击的主要方向上进行攻击:

遏制该组的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确保突击组的顺利进攻。

预备队用于完成在战斗中突然出现的任务;

火力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为突击小组提供火力支援。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同时,大深度理论强调战斗的连续性,通过实施一系列战斗来消灭敌人。也就是说,在进行第一次战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和组织下一次战役,目的是不给敌人任何改变部署和反击的机会,以实现战役的连续性。

但是,组织连续活动的能力取决于后勤的跟上。例如,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陷入混乱,无法组织连续的战斗。但在战争的中后期,苏联人在坚守不渝后,相继发动了著名的"斯大林十次突袭",彻底残害了德国人。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突破理论和追求理论是深度理论中最关键的两个部分。

突破:即在主攻方向上,必须投入大量的部队和技术装备,要求突破区总宽度为7-12%,集中步兵50-80%,火炮近70%,坦克自行火炮和航空80-100%。当第一梯队突破敌方的第一防区,即所谓的"纯突破"时,再由快速集团军群配合整个战术区突破,到战场纵深推进,迅速将战术突破转化为战斗突破, 以完成活动目标。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追击:即一旦发现敌人准备撤退,就应立即进入追击状态,力争在敌人到达新的防御区域之前将其包围。为保证追击的顺利进行,在战役发起前,参战部队必须明确各自的追击路线和任务,编组坦克、摩托车、火炮、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等追击部队。

同时,在追击过程中,必须有空军从空中掩护追击部队,避免被敌方伏击,同时主力跟进,准备开始战斗队型进入战斗。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德国闪电战和苏联的胜败深度之大,也标志着当时机械化战争最实用的两种战术。

闪电战是基于对手尚未做出反应并且战役尚未开始的情况。闪战的基本原则是:利用自己的装甲突击部队突然切入敌人的纵深,迅速歼灭敌人的指挥系统或形成夹形进攻,使敌人在分离围困后进入混乱和瘫痪状态。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闪电战强调速度和突然性,在战争初期曾经是一支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但是,由于前线一夜之间捉襟见肘,如果后勤供应得不到保证,前方进攻部队就会以强势收官,所以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能迅速取胜,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深度立足于绝对优势,最终形成阶梯、棕褐色、空旷立体、势不可挡的"钢殷"。在大纵深战役理论中,需要集中敌方数倍的兵力,同时,坦克、航空和远程火炮等技术类型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在战斗的突破阶段发挥作用,而是需要贯穿整个战役, 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深度支撑。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要参考苏德战场上许多著名的战役,莫斯科防卫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国会战争,征服柏林等战役。当然,如果非要说苏军靠的是人海的战术,那也说不错,毕竟人是有钱有气的。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有些人用闪电战和大深度作为两个学生在处理考试时不同态度的图形类比:

一个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猜测老师的想法上,然后拼命地猜测问题,而另一个学生则回顾了他学到的所有内容好几次,努力变老了。

前一个学生甚至猜测测试题只是暂时的收获,一旦猜出问题错误就会损失得很惨,而后者的学生虽然比别人花了很多力气,但回报一定很丰富。

当然,当谈到大深战役的理论时,不可能不提到它的两位创始人,苏联副总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弗拉基米尔·基里亚科维奇·特里亚达菲洛夫:

希腊血统的军事理论家特里安达菲洛夫在担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期间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共同创立了大深战役理论。大深战役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苏军的主要作战指导思想,例如,在诺曼汉战役中成名的朱可夫元帅承认,他的胜利归功于大深战役理论。

然而,1931年7月12日,特里亚达菲洛夫在飞往基辅军区教授大深战役理论时,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享年37岁。

苏军大纵深战术完胜德军闪电战,然而两位缔造者却死于非命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

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红军最早的五位元帅之一,被称为"红色拿破仑",是大深海战役理论的创始人和实施者。图哈切夫斯基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的一个贵族家庭,成为十月革命后第一位加入红军的前俄罗斯军官,并于1935年首次被授予元帅军衔。

然而,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才能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7年6月11日,当苏联采取纳粹德国的反制措施(当然,有人说这是从苏联清洗)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44岁时被秘密处决。

到目前为止,大深战役理论的两位创始人英年早逝,两人都去世了。然而,大深海战役的理论最终成为苏联人的主导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赢得了闪电战,德国人因此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