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作者:葦說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戰場上,蘇聯根深蒂固的戰術是如何赢得閃電戰的,德國人是以而聲名鵲起?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占主導地位的戰鬥意識形态,例如在諾曼漢聲名鵲起的朱可夫元帥,承認他的勝利是由于深度理論,但大深度理論的兩位創始人都未能成功。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蘇聯軍隊,首先想到的是沒有傷亡或海上戰術,這應該說是一種誤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軍隊的技術裝備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士兵,舊的軍事理論不再适合現代戰争。

是以,在如何集中有效防禦和進攻方面,蘇軍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内戰的經驗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大縱深戰役的新思路。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大縱深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在作戰編隊中建立突擊隊、收容小組、預備隊和消防隊。

突擊組用于在攻擊的主要方向上進行攻擊:

遏制該組的任務是轉移敵人的注意力,確定突擊組的順利進攻。

預備隊用于完成在戰鬥中突然出現的任務;

火力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為突擊小組提供火力支援。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同時,大深度理論強調戰鬥的連續性,通過實施一系列戰鬥來消滅敵人。也就是說,在進行第一次戰役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群組織下一次戰役,目的是不給敵人任何改變部署和反擊的機會,以實作戰役的連續性。

但是,組織連續活動的能力取決于後勤的跟上。例如,在蘇德戰争初期,蘇聯陷入混亂,無法組織連續的戰鬥。但在戰争的中後期,蘇聯人在堅守不渝後,相繼發動了著名的"斯大林十次突襲",徹底殘害了德國人。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突破理論和追求理論是深度理論中最關鍵的兩個部分。

突破:即在主攻方向上,必須投入大量的部隊和技術裝備,要求突破區總寬度為7-12%,集中步兵50-80%,火炮近70%,坦克自行火炮和航空80-100%。當第一梯隊突破敵方的第一防區,即所謂的"純突破"時,再由快速集團軍群配合整個戰術區突破,到戰場縱深推進,迅速将戰術突破轉化為戰鬥突破, 以完成活動目标。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追擊:即一旦發現敵人準備撤退,就應立即進入追擊狀态,力争在敵人到達新的防禦區域之前将其包圍。為保證追擊的順利進行,在戰役發起前,參戰部隊必須明确各自的追擊路線和任務,編組坦克、機車、火炮、高射炮兵、反坦克兵、工兵等追擊部隊。

同時,在追擊過程中,必須有空軍從空中掩護追擊部隊,避免被敵方伏擊,同時主力跟進,準備開始戰鬥隊型進入戰鬥。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德國閃電戰和蘇聯的勝敗深度之大,也标志着當時機械化戰争最實用的兩種戰術。

閃電戰是基于對手尚未做出反應并且戰役尚未開始的情況。閃戰的基本原則是:利用自己的裝甲突擊部隊突然切入敵人的縱深,迅速殲滅敵人的指揮系統或形成夾形進攻,使敵人在分離圍困後進入混亂和癱瘓狀态。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閃電戰強調速度和突然性,在戰争初期曾經是一支占主導地位的力量。但是,由于前線一夜之間捉襟見肘,如果後勤供應得不到保證,前方進攻部隊就會以強勢收官,是以在失敗的情況下不能迅速取勝,失敗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命運。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深度立足于絕對優勢,最終形成階梯、棕褐色、空曠立體、勢不可擋的"鋼殷"。在大縱深戰役理論中,需要集中敵方數倍的兵力,同時,坦克、航空和遠端火炮等技術類型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隻有在戰鬥的突破階段發揮作用,而是需要貫穿整個戰役, 提供全方位、不間斷的深度支撐。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能要參考蘇德戰場上許多著名的戰役,莫斯科防衛戰争,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國會戰争,征服柏林等戰役。當然,如果非要說蘇軍靠的是人海的戰術,那也說不錯,畢竟人是有錢有氣的。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有些人用閃電戰和大深度作為兩個學生在處理考試時不同态度的圖形類比:

一個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猜測老師的想法上,然後拼命地猜測問題,而另一個學生則回顧了他學到的所有内容好幾次,努力變老了。

前一個學生甚至猜測測試題隻是暫時的收獲,一旦猜出問題錯誤就會損失得很慘,而後者的學生雖然比别人花了很多力氣,但回報一定很豐富。

當然,當談到大深戰役的理論時,不可能不提到它的兩位創始人,蘇聯副總參謀長特裡安·達菲洛夫和圖哈切夫斯基元帥。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弗拉基米爾·基裡亞科維奇·特裡亞達菲洛夫:

希臘血統的軍事理論家特裡安達菲洛夫在擔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期間與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共同創立了大深戰役理論。大深戰役理論一經提出,就成為蘇軍的主要作戰指導思想,例如,在諾曼漢戰役中成名的朱可夫元帥承認,他的勝利歸功于大深戰役理論。

然而,1931年7月12日,特裡亞達菲洛夫在飛往基輔軍區教授大深戰役理論時,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享年37歲。

蘇軍大縱深戰術完勝德軍閃電戰,然而兩位締造者卻死于非命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圖哈切夫斯基是蘇聯紅軍最早的五位元帥之一,被稱為"紅色拿破侖",是大深海戰役理論的創始人和實施者。圖哈切夫斯基出生于斯摩棱斯克的一個貴族家庭,成為十月革命後第一位加入紅軍的前俄羅斯軍官,并于1935年首次被授予元帥軍銜。

然而,圖哈切夫斯基的軍事才能引起了敵人的注意,1937年6月11日,當蘇聯采取納粹德國的反制措施(當然,有人說這是從蘇聯清洗)時,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在44歲時被秘密處決。

到目前為止,大深戰役理論的兩位創始人英年早逝,兩人都去世了。然而,大深海戰役的理論最終成為蘇聯人的主導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赢得了閃電戰,德國人是以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