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长江,东塘一座光伏板电站,韶关人化
以科技创新求动力、活力、效率,走出北方生态开发区优质发展之路
温/阳城晚报 全媒体记者 张文 记者 沈明丽
5月20日,省级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推进科技创新省更高水平建设。会后,韶关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紧跟全省步伐,率先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活力,受益。
韶关市提出,做好科技创新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碳峰、碳中和和"3060目标"的具体实践,是服务广东省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建设"一核一区,一带一" 一区"创新节点的重要举措,也是北方生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加快实现"超车"的有效途径。
万宇大厦的行政职能全部搬出,进入孵化器,腾出最佳位置、最佳场地,作为科技创造的空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欠发达地区越是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韶关市自2020年以来一直积极连接优质创新资源,全市大力深化改革,以创新"点亮"发展引擎, 走出北方生态开发区优质发展道路。
张文,阳港智慧中心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锌蒸馏生产车间,高温操作环境和轰鸣机声音大,热精炼炉是智能操作。车间副总工程师兼副厂长陈茹,打开了两扇炉门,向记者直观比较了新旧燃烧技术的区别,"老式燃烧器的正确,有自由燃烧的火焰,周围通过传热,热均匀性不是很好。左边是多孔陶瓷介质燃烧器,气体在多孔介质内部的孔隙中涡旋,分流和下沉融合剧烈扰动,形成无火焰燃烧,其热量均匀,热辐射非常均衡,没有明显的高温区。"
陈说,车间37天的基本数据采集和比较发现,新设备带来的节能、低碳效果非常明显,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在30mg/m3以下,天然气消耗量下降21.9%,金属锌氧化烧蚀降低48.68%,生产工艺技术进步非常可观。
该技术带来的变化,得益于中国科学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席王恩格团队的研发。在韶关市积极对接,团队成立了韶关先进材料研究所,与相关企业合作,采用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有效解决了氮氧化物排放超标、能耗高、燃烧不稳定等行业痛点。
作为老工业基地,韶关有着辉煌的工业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抓住"小三线建设"的机遇,在华南打造重工业基地,培育了200多个类别的产业体系,创下了广东第一车、第一电视、第一冰箱、第一空调等多项"第一"的记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韶关工业"不变"的困境。2011年11月,韶关成为中国第三个资源枯竭城市。起起伏伏,一条转型发展为主线的飞跃开始滋生。2019年9月,韶关被列入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八大城市之一。在碳峰、碳中和、目标逆转的压力下,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更是必然。
近年来,韶关市提出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注重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使全市产业发展走上高速发展轨道,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 进展。
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韶关把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把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主体,把培育新产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抓手。目前,韶关市正在培育和扩大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和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支柱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和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韶关,一个古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的城市,正在振兴和扭转局面。
黄洁红, 肖黄山, 南岭
吹响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号角
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韶关负责维护南岭的生态安全,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广东省的主要电力基地之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4月,韶关市召开新能源产业对接大会,率先吹响了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号角。
在推进碳峰、碳中和目标方面,韶关提出能源发展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加快建立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价值,加快北方生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进程。
"新能源发电在韶关的建设起步较早,现状有一定的规模,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石英砂和特种钢等原材料有较好的基础。"韶关市发改局局长郭先贵说。韶关市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全市正在加强资源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为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韶关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3895亿千瓦,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仍有待开发321万千瓦。韶关市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有序发展水电、生物质发电、集中建设和配送发展,促进氢能发展,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增加能源供应总量,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和碳排放量的增加。
韶关市提出,全产业链布局将围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展开,充分发挥自身在钢铁、有色冶金、稀土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龙头企业和材料供应基地的合作,引进发展一体化机械制造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努力构建经济、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快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为支持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建设、运营和发展,韶关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投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为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财税支持、人才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意向、有实力投资发展的新发展。 韶关的能源工业。
创新推动资源资产赋能的价值
"各行各业都在向智慧迈进,自然保护区也应该走上智慧之路。我们的试点是对智能保护区的探索。今天,广东汽车打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志宏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评估会议上,高度评价了车八陵保护区的试点工作。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车八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试点考核,这标志着全国首个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的完成,也意味着车八灵进入智慧保护区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4月,车八陵保护区启动了建设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试点项目。三年来,车八陵在7545公顷森林中建立了全日、实时、准确的探测系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干扰进行监测和分析,促进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和种群稳定。
在"一核区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是北方生态开发区的骨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示范区、广东省绿色生态第一城市,韶关市森林覆盖率、常木堆积、林区面积等核心指标仍居全省第一。
韶关绿色资源丰富,可利用生态资源价值的空间巨大,如何将资源和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成为关键。今年1月召开的韶关市委第十二届全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提升资源资产价值",促进资源资产的保护和发展,加快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扩大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模式, 加速"绿水绿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目前,韶关市抓住"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争夺北部生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一线军功赋。
在今年3月举行的首届岭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就推进景观、森林和湖草系统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学研究所(深圳)合作,为成果转化搭建生产基地, 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科学院共同建设南岭国家公园研究所。实施一系列措施,使韶关生态资源的价值不断凸显,也为实现价值的资源和资产释放出强大的动能。
数据眼
2020年以来,去韶关交流的院士和专家数量创历史新高。韶关市引进了3名院士等高端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6名院士项目组,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14名,引进产业发展领域70名短缺合适人才。
为了实现碳峰、碳中和、能源供给侧减排,还需要提高碳封存能力。生态系统碳固存能力巨大,森林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韶关森林覆盖率达74.43%,森林面积137.0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9652.39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生态资源价值 打造绿色发展模式
李梅轩,《阳城晚报》评论员
在"一核区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韶关是北方生态开发区的骨干。这里的绿色资源丰富,可用于生态资源价值巨大的空间。近年来,韶关市政府也明确提出"提升资源资产价值",探索实现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的路径,全力打造绿色发展典范。
"绿水绿山是金山银山",韶关要推动家族富豪的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将"绿水绿山"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首要任务是推动改革。作为中国南方的重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的城市,改革是韶关"新一代"转型的关键技巧。近年来,韶关以改革促发展,狠抓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淘汰落后钢产能315万吨,企业成本降低14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艰苦努力和主动性将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有活力地创新。新兴产业是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目前,韶关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和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08家,覆盖工业企业研发机构52%,引进院士团队项目8个,新增3个 研发机构,加快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重点是让系统受益。韶关在广东北部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上,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近年来,韶关加快资源资产摸底,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利用机制,探索建立"生态银行"模式。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凸显了不断推进资源资产保护和发展的更大决心,也为打造绿色发展模式释放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以"厂改园、产区向城区"试点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钢")智能中心位于2楼,全屏大显示屏和操作台分为7个工作岛,从生产现场实时生产屏幕。这家老制氧厂由旧钢智慧中心改造而成,2018年实现整体开关上线。
宝武集团制造部负责人邱文生表示,仰光智慧中心整合了铁区各单位的控制与决策,结合智能信息技术,利用智能制造推动钢铁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5公里以上跨流程、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中控制,一系列智能产品开发应用, 能在钢铁领域进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在行业乃至世界可谓第一。
走在燕岗厂区,绿色环保特色的冷水塔和非常现代的智慧植物建筑突然映入眼帘,绿草、鲜花四周环绕。老厂房改造风格研究,学习也可以来一杯咖啡。在钢厂,从炉子到产品收集区,整条生产线上没有手术室,几乎看不到工人在车间周围移动或现场操作。
楚文生表示,正是依靠智能制造平台,扬岗特种轧机高线实现人员最少、效率最高,"智能制造使我们工人的工作环境更加宽松",并加速从传统的生产型工厂向现代园区的转变,让扬岗工人的工作环境更加美丽、更加舒适。
燕岗的智慧升级,体现了近年来韶关为推动老旧产业基础的调整改造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所做的努力。2021年初,韶关市发布了面向仰港、韶关冶炼厂等企业"厂到园、产至城"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加快了仰港、燕业从传统生产型厂向现代园区的转型,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
据了解,自试点实施以来,扬港、燕业两个领域的投资成果,近40家企业有投资意向,上级部门支持也在加大,首批专项债务安排在2021年支持两个基础设施试点项目,省改办也将其列为省改革试点, 省发改委还作为试点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
韶关市发改局局长郭先贵表示,接下来,韶关市还将完善园区管理制度,总结可复制可复制的经验,指导编制实施第二批、第三批"厂对园、产至城"试点实施方案,努力探索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厂园-城"一体化改造。 并升级生产城市,提供"雨关方案"。
打造有色金属回收行业科技创新高地
柴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
众所周知,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碳峰、碳中和"的重要工业产业。据估计,再生铝、再生铜等重要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保证30%~50%以上的资源安全,而且可以实现70%以上的碳减排,国家"双碳"和资源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广东是中国经济强省,尤其在电子信息等行业发达,产值超过万亿。目前,这些行业每年产生300多万吨有色金属危险废物,由于全省加工能力不足,主要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跨省转移处理,产业发展面临环保压力。另一方面,韶关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韶关市拥有韶关冶炼厂、丹霞冶炼厂等大型冶炼企业,全年有色金属产量占全省60%以上,采用富氧ISP铅锌冶炼、氧压浸锌、基夫塞特冶炼铅等国际领先的清洁冶炼技术,用消除加工电子线路板、电镀污泥、 冶炼废弃物等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的技术潜力,已成为广东省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和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基地,支撑着广东省经济和生态的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个目标,我建议在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搭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韶关市政府的带领下,广东省市政府会同广东省其他城市和国内重点搞笑,在广东省的支持下,成立了广东省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龙头企业组织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设立循环经济重大专项。同时,韶关市政府可以通过"揭开高层管理人员名单"的形式,组织以地方企业为主体的重大科技攻关,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作用。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产业相关性较高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工程博士培养、灵活引进、学生就业等多种形式,为创新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总则:刘海玲 林海丽
总长:孙宇林杰
执行统筹:马汉青林兆军 胡军
编辑:郑龙
来源:金 She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