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落幕 医联讲了一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作者:中国网财经

不久前,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互联网医院2018年12月只有100多家,到2020年12月已经增长到1100多家,2021年上半年又增加了约500家。

互联网医院继续"建成",行业发展步伐可期。但发展不能单靠速度,如何保证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9月23日,由中华医师协会主办、医协互联网医院协办的2021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这种辐射全国大规模的"学术交流",让更多的医生掌握了互联网慢病管理的新思路、新发展、新技术,促进了行业内的学术交流,也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方向和思考。

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半年:规范行业是第一要务

2019年,中国将报告88.5%的慢性病死亡,慢性病的防控仍然是整个社会和学术界的巨大挑战。

互联网技术为更好地应对病害防控缓慢的挑战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线支付配送系统,通过最后一公里的药物推送,通过互联网医院,使患者对接更多的专家资源,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患者用药和随访管理文件在线,可以有效沉淀医患数据库和精准医疗模式,增加医患联系的频率。

正如中华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总干事张俊清在慢病管理大赛闭幕式上致辞中提到的那样,互联网医疗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服务患者,提高整体效率,造福更多人。但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基本点:互联网医疗需要规范,需要高质量发展。

发展高质量互联网医疗的法律大门在哪里?从这场缓慢的疾病管理竞赛中,您可以窥探一两个。

为期六个月的比赛是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学会之间专家与青年医生之间的桥梁。通过层层筛选和专家评审,使真正的优质病例浮出水面,全国各地的医生都可以参考、学习。这样,优质的医师资源和互联网医疗经验不仅卡在脑子里,初级保健医生的案例还可以由行业专家进行审查和审查进行调整和完善,可以称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大讲堂"。

可以说,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中并不叫"完全成熟"的背景,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这一系列的运作,其实是一次自上而下的"修正",是对互联网医疗行业活动的一次监管。

在帮助规范行业发展方面,医学会是认真的。互联网慢病管理竞赛只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众多活动之一。

今年6月,医学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邀请了中国知名肿瘤学病因学家程淑轩院士、世界高血压联盟原会长刘立生等数十位在各个疾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历年涵盖肿瘤、内分泌、感染、心血管等学科。这次大型的委员会聚会,实质上是让医学会在做互联网医疗标准化工作时,能够以足够的权威性参考意见。

除了集结"权威人士",医学会一直在做"专业的事情":不断输出学科建设成果。今年年中,医学会先后参与制作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在线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肝癌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共同药物治疗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除了这两项公布的结果外,医学会还宣布启动"艾滋病互联网医疗管理专家共识"。已经发布了两个结果,一个在字符串上。这些学科,也是医学协会在各个学科中规范互联网医疗院外管理流程的行业规范,为相应疾病的治疗发挥了标准化作用。业内人士已经达成共识,医协是为数不多的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之一。

就在上周,医学会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与国内十几位血管外科医生共同,启动了由著名血管外科医生、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陈忠教授牵头的"血管外科慢病管理新模式探索工程", 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陈忠教授还担任中华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组长、北京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会长。"沉淀数据、项目专家组讨论制定和发表专家共识",不断扩大与行业顶尖专家对不同疾病的互联网管理规范,医学会对学科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正如医学会创始人兼CEO王思瑞所说,互联网医院当前和未来的建设不是颠覆传统医院,更不是要取代传统医院,而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有力补充。在医学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的逻辑与传统医院的逻辑是一致的,即从学科建设的一开始就,逐步完善在线管理规范。最后,疾病从早期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全方位、闭环管理。"

如果专家资源、行业规范都"上",那么医协就是通过自身实力自上而下,让互联网医疗行业更加健全。这场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不过是医学会学科建设和严肃医疗的一个缩影。

不建"空气亭"实箱回馈行业发展

在慢病管理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分享了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管理患者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各个学科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医生通过互联网医疗管理患者提供了"证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遇到的经验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思维。

在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总结中优良病例分享环节,感染学科第一获奖者刘平清在案例分享中表示:通过医学会,刘医生可以频繁地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体验和治疗依从性。在某个时候,当地没有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患者的迫切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得到解决。

呼吸科学第一获奖者刘临霞博士认为,医生的全力干预确实是不可或缺的。线上可以做很多线下难做甚至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及时随访,特别是要劝说戒烟,控制危险因素,督促使用稳定期药物。该平台提醒患者,将敦促他更好,更快地配合治疗并提高依从性。

内分泌学第一位接受者朱崇贵,专门为患者定制了互联网慢病管理治疗方案:患者每天监测心率两次,一天2次,监测大便次数、体重等指标,任何不适都可以通过医协在线门诊随时咨询;

肿瘤科陈凯旋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看医生并不难,随访很难,随访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IU平台帮助我们更好,更有效地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告诉他们何时服用药物,不需要调整计量等等。

这些都是来自各地医生最"活"的案例,讲述了医生和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最大需求的故事。正如张俊清教授在总结会上提到的那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更广泛延伸,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还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广度、深度和整体水平。在慢病管理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医疗服务从医院延伸到医院,从线下简单的"一对一"管理,到持续的"一对多"管理。"

但这些案例也告诉业界,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就很容易将互联网医疗打造成"空中城堡":只有理论框架,缺乏医生的系统反馈和调整。通过收集病例,不仅可以让全国各地的医生掌握先进的经验,还可以让这些经验反馈到每个疾病的既定标准流程中,实现流程、技术、理念的优化,形成行业自下而上的发展周期。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学会通过本次大赛实现的另一个目标。

通过自上而下的规范,以及自下而上的调整,互联网医疗行业才能有高质量的发展。医疗是一个缓慢的行业,互联网医疗也是如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优先于"高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公司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循环模式,帮助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对其结果负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