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望袁鹰先生

作者:新民网

最近,我在北京金台西路人民日报大院拜访了95岁的著名作家、报人袁莹先生。

看望袁鹰先生

听说我要见他,老人非常高兴,早早穿上深红色的外套,坐在我的办公桌前等我。其实老人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他说一个是力度小,一个是以前不小心摔断了腿,所以走路不方便。不过,老人精神很好,银发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他看着我说,我现在视力好,记忆力好,脑子不糊涂——这是他用上海话说的。

袁颖曾就职于上海《新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社,1952年调到北京,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书记、《散文世界》主编。虽然他在北京待了这么久,但对上海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我去看他,他总是问我一些关于上海的事情,比如现在的样子,比如他在上海的作家朋友有什么。有一次,他问我,你知道西蒙路地区发生了什么吗?我说这是自我忠诚,但我很久没有去过那里了。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的妻子吴卫红正在写一本关于1946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新青年报》成立的书,该书位于西门路。当时,袁英本人是上海进步报纸《联合晚报》的记者和编辑,对上海的"红色废墟"感兴趣,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民主进步事业和上海解放事业。

这次,我特意把袁颖带到了刚刚出版的《石库门的红色秘密》的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编辑的《红色脚印》系列的第一个系列,其中包含了上海革命78个遗址的故事。他很兴奋,立刻戴上旧花镜看,这本500页的书很重,但他手里拿着,读完整个目录,然后对我说,你送给我一件我最想要的礼物,这本书很不错,它写在很多这些地方都很熟悉, 让我突然回到上海。他小心翼翼地翻到我在《新青年报》上写的《咪咪姐姐》第320页,说如果没有袁英的话,我就不会想到写这篇文章。那次,我回到上海,先是去了上海档案馆,查阅了《新青年日报》,然后来到了淄中路355号报社的老址,缅怀白色恐怖为诞生的新中国诞生而死,播下了一代志士革命的种子。当时,本报有一个专栏"咪咪邮箱",致力于回答生活中的小读者,学习各种疑难问题,深受小读者欢迎,而吴卫红是本专栏的编辑,小读者称她为"咪咪姐姐"。我告诉袁英,报社的旧址现在被列为上海革命的遗址。听完后,他如释重负地笑了笑,打了个招呼,甚至和我一起读了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新青年报》的旧址上,我的耳朵仿佛1948年12月1日的告别信《离开吧,朋友们》和编辑们给小记者的信,发表在《新青年日报》第00期上,当时它被迫停刊, 他说:让我们不要为离别而悲伤,相信黑暗会过去,光明属于所有人。"

虽然袁鹰腿脚不方便,但是他想下楼去散步,所以平时会用助行器在屋内散步、活动。还好,我看到大楼正在安装电梯,等到开门,住在三楼的老人可以坐轮椅,下楼去外面转一圈。老人说他想活到98岁,比他的老伙伴吴卫红大一岁。我对他说,你只是腿脚无力,没什么大问题,以你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活到100岁没问题,更不用说《红色足迹》系列要出来四个系列,所有的书都会有400多个革命遗址的故事,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思想文化运动、工农业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领域,将在上海建成100年前的老人向我提出要求,必须给他每一个系列的"红色脚印",他说他会唤起对上海的更多回忆,我立即同意了他。(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