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望袁鷹先生

作者:新民網

最近,我在北京金台西路人民日報大院拜訪了95歲的著名作家、報人袁瑩先生。

看望袁鷹先生

聽說我要見他,老人非常高興,早早穿上深紅色的外套,坐在我的辦公桌前等我。其實老人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床上,他說一個是力度小,一個是以前不小心摔斷了腿,是以走路不友善。不過,老人精神很好,銀發下是一雙深邃的眼睛。他看着我說,我現在視力好,記憶力好,腦子不糊塗——這是他用上海話說的。

袁穎曾就職于上海《新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社,1952年調到北京,任《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秘書處書記、《散文世界》主編。雖然他在北京待了這麼久,但對上海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我去看他,他總是問我一些關于上海的事情,比如現在的樣子,比如他在上海的作家朋友有什麼。有一次,他問我,你知道西蒙路地區發生了什麼嗎?我說這是自我忠誠,但我很久沒有去過那裡了。後來我才知道,當時他的妻子吳衛紅正在寫一本關于1946年中國共産黨地下黨《新青年報》成立的書,該書位于西門路。當時,袁英本人是上海進步報紙《聯合晚報》的記者和編輯,對上海的"紅色廢墟"感興趣,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民主進步事業和上海解放事業。

這次,我特意把袁穎帶到了剛剛出版的《石庫門的紅色秘密》的上海人民出版社,這是上海市作家協會編輯的《紅色腳印》系列的第一個系列,其中包含了上海革命78個遺址的故事。他很興奮,立刻戴上舊花鏡看,這本500頁的書很重,但他手裡拿着,讀完整個目錄,然後對我說,你送給我一件我最想要的禮物,這本書很不錯,它寫在很多這些地方都很熟悉, 讓我突然回到上海。他小心翼翼地翻到我在《新青年報》上寫的《咪咪姐姐》第320頁,說如果沒有袁英的話,我就不會想到寫這篇文章。那次,我回到上海,先是去了上海檔案館,查閱了《新青年日報》,然後來到了淄中路355号報社的老址,緬懷白色恐怖為誕生的新中國誕生而死,播下了一代志士革命的種子。當時,本報有一個專欄"咪咪郵箱",緻力于回答生活中的小讀者,學習各種疑難問題,深受小讀者歡迎,而吳衛紅是本專欄的編輯,小讀者稱她為"咪咪姐姐"。我告訴袁英,報社的舊址現在被列為上海革命的遺址。聽完後,他如釋重負地笑了笑,打了個招呼,甚至和我一起讀了文章的最後一段:"在《新青年報》的舊址上,我的耳朵仿佛1948年12月1日的告别信《離開吧,朋友們》和編輯們給小記者的信,發表在《新青年日報》第00期上,當時它被迫停刊, 他說:讓我們不要為離别而悲傷,相信黑暗會過去,光明屬于所有人。"

雖然袁鷹腿腳不友善,但是他想下樓去散步,是以平時會用助行器在屋内散步、活動。還好,我看到大樓正在安裝電梯,等到開門,住在三樓的老人可以坐輪椅,下樓去外面轉一圈。老人說他想活到98歲,比他的老夥伴吳衛紅大一歲。我對他說,你隻是腿腳無力,沒什麼大問題,以你的身體素質和堅強的意志,活到100歲沒問題,更不用說《紅色足迹》系列要出來四個系列,所有的書都會有400多個革命遺址的故事,涵蓋了中國共産黨的建設, 武裝鬥争、思想文化運動、工農業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隐蔽戰線鬥争等領域,将在上海建成100年前的老人向我提出要求,必須給他每一個系列的"紅色腳印",他說他會喚起對上海的更多回憶,我立即同意了他。(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