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山:沈从文为何与弟子萧乾决裂?沈从文对萧乾恩重如山师徒都挨了郭沫若的骂沈从文曾落井下石师徒二人离奇分手两个沈从文

作者:古籍

摘要:沈从文是萧谦的老师,也是第一个带领萧淺走上文学道路的人,但两人在文革期间意外发生冲突。沈从文甚至亲笔信,不让萧谦参加自己的追悼会,是什么一直以来和平的沈从文这么果断?

唐山:沈从文为何与弟子萧乾决裂?沈从文对萧乾恩重如山师徒都挨了郭沫若的骂沈从文曾落井下石师徒二人离奇分手两个沈从文

沈从文

"1988年春天,《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告诉我,沈先生对我有同样的看法。李辉出差时,约定他一回来就陪我去崇文门先生的公寓看望他。没想到,五月份沈从文老师这位文学巨星,突然跌倒了,失去了机会。"这是小千写下来的。

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肖谦曾说过,沈从文是"我的老师之一,也是第一个带领我走上文艺道路的人(1930年)"。

然而,1974年两人发生意外时,沈某甚至给妻子张昭和写了一封亲笔信,后者传给了肖谦,说在他死后,萧谦不准参加追悼会或写追悼会,也不诉诸法律诉讼。

是什么让一向平和的沈从文如此果断?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h1>沈从文 vs. 肖谦</h1>

<h1>Eneron像山一样重</h1>

萧倩1910年出生于北京人,名萧冰谦,小企琴,小沈从文近8岁。

1929年秋,萧谦凭毕业证书考入燕京大学国语课程,任教现代文学,因为萧谦在燕达月刊上发表了小说《梨皮》和《人散后》,1930年,杨振生介绍萧谦采访时任文学领袖沈从文。

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沈从文邀请小钱到东安市场的小厅吃饭,沈从文手写的菜,小钱想收集,对那家伙说:"这个菜单给我,我再给你抄一遍。沈从文道:"你想要菜单干什么?"我以后会给你写一封长信。"

1931年,沈从文到中国青岛大学任教,给萧谦写了很多封信。

1932年,萧谦跑到福州某中学当了一年的语言老师,1933年回到北平,正好沈丛文也回到了北平,然后写信邀请萧倩到家玩,并鼓励他:"希望你一个月只写三两篇短文, 然后挑选出最满意的人再来看我。没写就不来见我。同年9月29日,萧谦将他的新短篇小说《蚕》寄给了《大公报》主编沈从文。

11月1日,在浏览《大公报》时,小钱意外发现蚕已经出版了。几天后,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说一位"聪明多才"的女士想见小千。这个"小姐"就是林慧英。林辉因为蚕蛮备受尊敬,萧倩就这样走进了"太太客厅",成为"北京学派"的新作家。

后来,小钱的《小江》《邮票》《花与老黄》《邓山东》《印制车的命运》等,由沈聪文亲手在《大公报》上发表。

1935年初春,萧谦还没有毕业,因为沈从文,杨振生推荐,被大公报聘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公报》取消了补助金,萧谦流放到武汉,沈从文和杨振生帮他找住处和工作,萧倩失业8个月后,沈、杨从月工资中攒下50元给肖。

1938年,在巴金的鼓励下,萧谦根据自己的初恋故事写了一部成长小说《梦之谷》,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最迷人的自传爱情悲剧之一",但此后萧谦就不再写小说了。

对此,肖谦的解释是,他发现自己"只在一小块画面中勾勒出轮廓,无法参与大量人物的创作","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萧谦本来想写一部讽刺小说,但后来翻译了《好兵帅可》,叹了口气,"每当我的手痒想写的时候,我总是立刻控制住它。萧谦也喜欢诗歌,但"很早就发现自己缺乏诗歌"。我喜欢读诗,但我这辈子没有写过一句台词。

笔者曾咨询过萧谦的妻子温洁茹,文老说,主要原因是萧倩留下了很多创意笔记,想在以后再写一遍,这些笔记都是后来丢失的,没有素材,自然写不起来。改革开放后,萧谦曾写过几部短篇小说,还给巴金写了一封信,汇报喜乐,但文老认为,这些小说的水平并不高,无法与萧谦的早期创作相提并论。

1939年,萧谦赴英国,成为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h1>师生遭郭沫若责骂</h1>

1946年,萧谦回到中国,至今仍在《大公报》上任职。

1947年,洪申负责《戏剧电影》周刊,张珞给田涵祝生,电话里要求人们写生日贺词,对方不愿意,洪大声责骂:"这碗饭的戏剧你想吃吗?小千听着,无比厌恶。

正好赶上"五四"周年纪念日,该报发表社论,肖谦写道《中国文艺何去何从?",评论道:"最近在文坛上,彼此都叫老了,已经感染了很多腐朽的气氛,而中年人,当时大张守轩,尤其是人感受到了暮色。去年去世的萧伯纳(Bernard Shaw)享年九十岁,他在生日那天给该报写了一封关于原子问题的信。中国文学革命才28年,真是恐怖。"

萧乾本针对的是田涵,却引出了郭莫罗、毛墩的不满。因为在1941年,郭沫若50岁的时候,他有了《大张守宣》,而在1945年,当毛墩50岁的时候,他在文坛上有一封贺电。

按照惯例,社论没有署名,但郭沫若"我怕已经做了彻底充分的调查研究",知道内幕消息。多年后,萧谦曾写过遗憾:"骂老,已经是民族的好传统,没有任何借口......毛敦先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长者,当然不高兴,但在解放初期在"翻译"的社论中,他仍然不断给予我支持和指导。另一位长老一到香港,就把粪便倒在我身上,恨得死。"

所谓"粪水"指的是十个月后,郭沫若在1948年2月10日写道,"斥责反动文艺",称萧谦是"黑文艺",沈从文是"桃文艺"。对于这篇文章,肖谦后来说:"我掌控着自己的政治命运三十年了。

1949年1月初,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学生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抄录成大版报纸刊登,沈从文的长子沈龙珠一看,感觉"粉红"也可以,但沈从文的精神压力很大。同年3月28日,沈选择自杀,获救入精神病院。

关于沈的自杀有很多不同的描述。张昭和认为,"外界压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自己的心压先是把自己打倒了。

钱立群认为,沈的自杀也有家庭纠纷的原因。1936年春节,沈从文与福建女作家高云秀(笔名高清子)有染,持续了好几年,所以轻易切断了这段关系,沈从文和嫂子的关系就暧昧了。1949年5月10日,张朝和到华北大学学习,沈从文担心张永不回来,导致精神崩溃。

郭沫若和沈从文有旧怨,1930年,沈从文写道:"让我们把郭沫若的名字写在英雄、诗人、煽动者或任何名字上,尊重和同情。在小说中,他应该放弃自己的位置,因为那不是他培养天才的地方","郭沫若夸张地与英雄,有时让人发笑"。从那以后,沈从文的文章只要涉及郭沫若,就遭到了猛烈的回击。

1964年,沈从文专注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在一次宴会上,沈和郭,郭向沈某提出作序,几天后将文章寄给沈,表达了和解的意向,但该书直到1981年才被批准出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沈从文都没有使用郭文。

<h1>沈从文已经落到地下</h1>

1957年,萧谦被选为"右派",在文联召开的会议上,沈从文文突然说:"我知道萧谦早在1930年就与美帝国主义勾结了。温洁如也在场,在自己耳边听到了这些话。

所谓"勾结"是指1931年6月1日至1931年7月29日,美国青年安兰创办英文《中国报刊》,请肖千当编辑,肖在上大学时共发行了8期,由于销量不佳,安兰赔钱后又停止出版。对于这段历史,沈从文再清楚不过了,为什么要掉到地下?

这可能与1949年后双方环境的变化有关。

1949年后,沈从文告别文学界,在历史博物馆担任翻译。据林先生说,"历史博物馆有很多办公室,其他人都有,也就是说,不是给沈从文的。有一次,沈某被告知要参加市领导招待会,他早早就去了,等等很久,来到副市长吴伟面前,沈匆匆躲开了,领导问,沈说:"恐怕他恭敬地对待我。"在吴伟是他的学生。但张云和表示,沈从文追张昭和的时候,写了很多情书,吴伟也写了一些。

现阶段,沈从文相当孤独迷茫,而萧倩则恰恰相反,堪称春风。

1951年,萧谦出版了《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他说:"写得好,请广播,到处张贴,可以制作一行。"1956年,肖谦成为《文学杂志》副主编,当年冬天,他享受了3吨阳泉煤的"特殊待遇","喷火"和"不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不过,肖谦的好运气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在"反右"的讲话中不小心,进而跌入谷底。

1957年,曹瑜写道:"小钱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他很聪明,会写字,中英文都不错。但他的缺点之一是他圆滑,深沉,无法触及他的屁股。过去,他一直在混水里钻,以为自己是龙一样的身影,但在今天清澈的海水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他显然是一块泥。他补充说:"他的前妻梅薇同志说,萧倩一生做事是靠两条船,从来没有失败过。他的座右铭是,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希望最好的...萧谦,你这个踩着两条船的政客,你踩在共产党的船上,你踩在谁的船上?"

萧倩晚年在自传中,毫不客气地回击:曹瑜是个大泥巴,一辈子都在演戏。

曹瑜的评价反映了一些作家对萧谦微词的看法,钱千舒说"在他的全盛时期太过前方",沈从文也说"他(萧谦)总是一个不合适的人"。沈从文被冷落了,远至上海的巴金到北京,都会来参观,沈增叹道:"那些在北京市的人,也像在北京市找不到我的地址,从来没想过要找我。"

一位萧谦陪同外宾参观紫禁城,刚才沈从文负责解释,萧觉得很苦涩,不得不躲得很远。据林金兰说,萧谦对沈从文也有不愉快的话:"他卖乡下人。沈从文只是说:"他很聪明。"

沈从文对萧谦的不满,还有另一种可能。1957年萧曾代表《文学杂志》找到沈,鼓励他唱歌,温洁如说:"沈摇了摇头,不在乎萧......不难想象,与肖建华一起竞选会带来什么样的政治后果。"

1964年6月,萧谦被"摘帽",为沈从文、张昭和举办了一场家庭聚餐。

唐山:沈从文为何与弟子萧乾决裂?沈从文对萧乾恩重如山师徒都挨了郭沫若的骂沈从文曾落井下石师徒二人离奇分手两个沈从文

小钱

<h1>老师和学生奇怪地分手了</h1>

文化大革命期间,萧谦和沈从文的家人都遭受了苦难,但双方的信件仍在继续,沈给萧写了几封长信,表明两人关系密切。

1973年2月,萧谦从"干校"请假回北京看病,看望沈从文,看到沈某人住在平房里,妻子和孩子住在别处,沈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很不方便,于是受托人到沈从文解决住房问题, 但未成功,便随口告诉张昭和。不久,小千收到了沈从文的一封措辞强硬的信,指责他太忙了。很快,两个人遇到,沈从文斥责:我的住房问题,不需要你张珞。你知道吗?我也想申请入党。

小钱留下来了,然后他说,"希望我从来没听说过。

针对沈从文的离奇回应,肖谦认为沈从文并不是真的要入党,而是表明他没有像萧谦那样成为二等公民。

后来萧谦给沈从文解释信,但沈从文回了几封长信骂萧,这些信后来萧谦还给张昭和,沈从文后来的助手、考古学家王宇也见过,说"狠话是不可思议的",并说沈从文晚年小钱生气, 对家人说,百年后,不要让萧谦背着他参与,"不要碰他"。

对于沈从文的过度反应,有三种常见的解释。

首先,沈从文当时很幸福,不想让张昭搬家住在一起。因为张朝和和孩子们追求进步,经常批评沈从文认为太固执,需要改革,每当沈从文说"雨人很伤心"时,孩子说"翻身农民不会这么想"。但当时的沈从文,全都靠张昭和在侧面投下一副眼色,帮他"过关",可以看出沈从文离不开张朝和。

二、涉及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的矛盾,两人都是村民同胞,关系一直很好,但在1980年3月的《诗》中,丁玲突然谴责沈某40多年前创作的《记定玲》,称这本书为"胡说八道",并说作者"无知、无情",是"贪得死的懦夫, 金金更多的是个人的得失。

沈从文没有公开回应,但在她晚年私下里提到丁玲时,语言很严厉:"她可以说乱七八糟(指私生活错了点),外表不好......我和小钱玩得很开心。"斯大林的奖赏(丁玲获得斯大林二等文学奖),那完全是政治性的。这是表演,这是"造神"运动。"

萧倩和丁玲的关系较好,文化大革命后,小钱是最早发表丁玲文章的编辑之一,外界得知丁玲还活着,丁玲复工,肖倩作为下属,已经和她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在1974年,沈从文和丁玲还没有发生冲突。

第三,沈从文可能会听到一些关于小千的传闻。据著名诗人牛晗介绍,萧谦喜欢打小报告,经常重写四五本,分发给社会领导、人事办公室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事档案被公之于众,他的小报告被展示给所有愤怒的人。编译开启了一批战斗会议,对萧倩坦白,萧倩说:"我是老记者,痒痒的,不写哪个......"牛晗还说,文化大革命,有一天军队宣传队带大家到潮白河游泳,萧倩被卷入漩涡,看下沉,是牛人救了他。事发后,有人抱怨牛人,说要救他为什么,死人应该活下去!

笔者曾就此事咨询过文杰茹,文老说,小倩所有的供词材料都是她举手提交的,从来没见过一份小报告。在供词材料中,小倩从不提任何人,但小倩有把事情记在心里的习惯,不管是抄袭,给别人惹麻烦,都不能保证。

沈从文是否听到了相关的谣言,寻找车辙,在千里之外拒绝萧倩?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沈从文在文革后仍然拒绝原谅萧谦。

<h1>两个沈从文</h1>

或许,沈霄矛盾应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了解。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人,生活中苦苦于磨难,但他一直试图保持自由知识分子的风格,这让来世不自觉地将他提升为人格的典范,却忽略了沈从文也是多面的,甚至是矛盾的。

1956年,沈从文当选为政协特邀委员,他说:"我相信共产党。我必须善待优秀的党员...努力成为毛泽东时代的新知识分子。沈从文强烈支持对胡峰运动的批评,他写信给老大哥:"这是对胡峰问题的全面讨论。这个人曾经是(在抵抗战争之前和期间)我一直认为他是代表党,批评这个,打那个。现在明白是他自己的一套,有一小群人,这里设在那里,争夺领导!更不用说党的发言人了!"

1959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沈从文非常兴奋,写道:"我认为,只有要求加入党纪念这一重要事件,才足以表达社会主义阵营全面支持的理想和对成功的深厚信心。但他的朋友丁锡林把他拉进了派对,沈从文也表示没有兴趣。

1960年初,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沈从文在井冈山住了三个月,收集了10万字的素材,但没能写出小说,后来又写了几首"诗",如:

延安市面积不大,毛珠族群为英语。

男勤奋学习,拼搏共进。

青春是一座熔炉,集体成巨人。

1970年,沈从文在给萧谦的一封长信中说:"我写了一首《红卫星上天》的长诗,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在别的时间公开。不幸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根本看不到这首诗的出版。这没关系,因为时代是伟大的,而个人是可笑的小。"

1949年以后,沈从文的内心不稳定,在"认识自我"和"否定自我"之间反复徘徊、犹豫不决,有时被"左"潮流所左右,有时回归自由,应该说,两人沈从文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沈从文,否则很难理解沈从文的行为是飘忽不定的。

仅举一例,梁士秋晚年曾写过很多昔日朋友的回忆,只记得老舍有三个,他回忆起冰心的文章让冰心"非常感激,曾写过一封信,从美国托付给他,并恳切地请他回来看看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但沈从文看到梁先生的文章,却说"最无聊的识字的梁士球,还在西雅图写一篇文章向我致敬","为台湾宣传盐醋",梁士球误以为沈从文死于文革,却没有恶意,对于激烈的回应,沈从文声称是"与政治合作", 但学者们认为,沈的回应可能与梁小军对沈某文章的赞美有关。

198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记者李辉问沈从文:"你老了吗?如果他(小倩)来看你,你抓不住他?沈沉思了一会儿,道:"来看看我,我和他一起干什么?"李辉和小谦同意在出差回来时一起去探望沈从文。

出乎意料的是,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两位老人都无法在这岸上获释。

(原载于《凤凰周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