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华人书中的90年|范长江:奔向祖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1909-1970),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杰出记者、奠基人、开拓者。历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华中分社社长、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副总编辑、新华社中央向陕北过渡期间新华社专案组(第四旅)队长、新华社副社长、 新闻总署副局长,人民日报社长。

1935年,当国内外的担忧和危机四处涌动时,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热情和困惑的混合中探索了抗日救国之路。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战争的后方。同时,他接触到了红军在陕北的抗日主张,吸引了年轻人的心来到雄伟的黄土高原。

于是,范长江作为旅游记者,决定在当年7月开始一次中国西北角之旅。从1935年7月到1936年5月,他的足迹遍布四川、福建、陕西、宁、清、内蒙古的广袤土地上,用真实生动的话语恢复了西北地区的局势,勾勒出壮丽的江山之下民生的困难:连根拔起的人民,十房九空的小瑟村,封闭的无知社会气氛......范长江获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大量下落。他坚持要有一份关于红军活动的客观报告。这是中国合法出版物首次如实宣传红军,发表红军抗日主张。

这些通讯在《大公报》上发表并引起轰动,并于1936年8月以"中国西北角"的标题迅速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在七个版本中的几个月内,有一大批读者涌入购买,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

新华人书中的90年|范长江:奔向祖国的西北角

中国西北角

几个月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件爆发。在内蒙古地区接受采访的范长江立即经兰州,经过一场风雪交洗,于1937年2月2日抵达西安。在西安,范长江见到周恩来同志,要求去延安采访。在延安的同意下,周恩来派车送他去延安。范长江在延安受到共产党人的热烈欢迎,来到毛泽东同志的山洞"夜话"。毛泽东对当时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总路线政策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建议范长江回到联合地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长江回忆道:"在延安,毛主席教了我一整夜,十个小时左右的教学,把我十年的时间找东西方都找不到出路,几个大问题都解决了,那天晚上我高兴,真的是难以形容。"

范长江是第一位从果国区进入延安的中国记者。虽然在延安只呆了一天,却感受到了这里抗日情绪的热度。回到国统区后,范长江客观而热情地报道了延安和中国革命。"七七事"爆发后,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实地报道,出版了《璐沟桥到庐河》《西线风云》,以无限的爱国热情将战场的硝烟血献给仁爱之人的爱国之心......

新华人书中的90年|范长江:奔向祖国的西北角

左:卢沟大桥至六合,右:"西线风云"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延安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吸引了革命力量来到陕北。范长江的经历,是一代追求生存计划去革命、拥抱革命、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缩影。

北平和平解放后,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范长江率领党的新闻团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全国记者最高奖——长江奋进奖,是为纪念范长江同志而设立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