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一次曝光!日本发现了侵略战争期间天然气部队的第一份详细报告

作者:环球网

环球网记者王欢7月7日报道,日本发现了1939年侵华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毒气部队使用毒气弹的详细记录。记录提到,毒气弹含有剧毒物质,如会使皮肤和粘膜溃烂的"腐烂剂",以及强烈刺激呼吸器官的"打喷嚏剂"。日本历史研究者松野英树(Hideki Matsuno)也发现了相当于陆军官方报告的战斗细节。松野说,这是日本第一次发现有关毒气作战部队详细记录使用毒气弹的报告。

第一次曝光!日本发现了侵略战争期间天然气部队的第一份详细报告

图为共同社发布的《战斗细节》截图

报道称,由于旧日军在战败时系统性地放弃了记录型文件,毒气的使用程度一直没有得到明确。发现的战斗细节记录了早期衰变剂的使用,目前尚不清楚。松野说,侵华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只是冰山一角。有必要澄清事实,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重复悲惨的历史。

战役细节为"北印度支那军附属毒气作战部队迫使第5旅"文件,详细记载了1939年7月战争爆发两年后在山西省山区进行晋东战争的入侵。大约100页的文件包含战斗条件,使用炮弹,使用毒气弹的命令副本等。

根据该报告,该旅接到上级部队的命令,使用装有腐烂剂的炮弹,"黄色子弹"(黄色子弹)和"子弹"(红色子弹)添加到打喷嚏剂中。在7月6日的战斗中,有31发红色子弹射向使用机枪阻挡日军步兵前进的中国军队阵地;同月17日,60枚红色和28枚黄色炸弹用于支援步兵;次日18日,轰击了140枚红色炸弹和20枚黄色炸弹。

该报告分析了毒气弹的威力,称使用红色炸弹攻击在山区建立坚固阵地的敌人至关重要。该报告还记录了黄色子弹的首次使用,并将其评为"非常有效"。松野先生说,这是日本老地面部队在中国使用黄色子弹的第一例。

报道称,旧日军为避免留下战争罪证据而放弃了记录型文件,但这次的信息可能由军队相关人员私下持有,因而幸免于难。

松野是日本近代史研究者,2010年获得日本明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多本关于日本化学和生物武器的书籍和藏品以及论文。他将战役细节的细节和分析总结成一篇论文,发表在日本月刊《世界》八月刊上。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日本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使用了1731次化学武器,此外,国民政府部禁毒司的记录显示,日本人使用毒气伤害了36,968人(2,086人死亡)。中国陆军(国民军)中日军毒气战的平均年死亡率为8.5%,最高达到28.6%(1937年)。

日本人在中国使用的化学武器类型一般是催泪剂苯,呕吐的氯化联苯和硝酸联苯,腐烂的芥子气和路易斯气体,以及窒息性光气,甲基氯和氰酸盐气体。所谓"红色"是指窒息性气体,"黄色"是指疱疹(腐烂)气体。"红色炸弹"和"黄色炸弹"由火炮或飞机发射,"红色桶"由投影仪或射弹发射,"黄色炸弹"直接喷洒芥子气。

时至今日,日本侵略军仍在中国土地上留下大量化学武器,给许多中国居民造成巨大伤害。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居民被入侵的日本军队遗弃的毒气弹炸伤的事件一再发生。发现毒气弹的地点遍布全国各地。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中国有2000多人被入侵的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直接打伤。由于许多人因不明原因被化学武器伤害,日本被化学武器毒害的人数实际上远远高于统计数据。大多数中国受害者无法照顾自己,许多人在痛苦中死去。

中国外交部一再重申,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入侵中国的严重罪行。日本政府对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认真对待这一事件,承担起对中国损失的责任和义务。1990年,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本政府承担一切责任。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谈判,两国政府终于于1999年7月签署了《关于销毁日本在中国遗弃的化学武器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日本政府需要根据《化学武器公约》的规定,为处置被遗弃的化学武器提供资金、技术、专家、设施和其他资源。两国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讨论销毁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问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