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技术与植物保护(2020)45号
植物保护(植物检查、农业技术)站(局、中心)、天津、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广东省农业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站:
为做好2020年重大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化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我中心组织制定了2020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2020年蔬菜保护》。重要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计划、2020年桔蝇综合防治技术计划、2020年北方果树腐烂防治技术计划、2020年茶树主要害虫防治技术计划、2020年蚱蜢防治技术计划。该计划现在将发布给您,请结合当地认真实施的现实。
国家农业技术中心
四月 2, 2020
2020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据国家农业技术中心预测,2020年马铃薯病晚期总体中度发生,我国西南、东北、东北和西北东的疫情高风险,发生面积达2800万亩;该计划旨在控制马铃薯中的主要害虫危害。
一、防控目标
病虫害防治发生率达95%以上,专业控制规则占防控总面积的40%以上,整体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鲜马铃薯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对象
根据不同马铃薯种植区主要病虫害的特点,重点针对"六大病四虫"的防治,即马铃薯晚病、早病、黑痣病、枯萎病、黑病、疮病、蚜虫、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等根据区域情况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防控策略
实施"预防为本、综合防控"的植物保护政策,大力推进绿色防治,选择优质解毒种薯,优先选择抗病品种,采用种薯处理技术,根据科学用药预报和预报,加强专业控制与农民联合控制相结合。
四、防控技术措施
(1)分区防控的重点
1.西南及武陵山种植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重点预防和控制深夜病、早疫、黑病、发绀、地下害虫(蛞蝓、老虎)、马铃薯块茎、马,兼顾病害、病毒病、疮、蚜虫等病虫害。
2.西北种植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重点预防和控制晚发病、早疫、黑痣病、枯萎病、黑蛞蝓病、地下害虫(镊子、地虎、金针虫)、蚜虫,兼顾环腐病、溃疡、28星瓢虫、土豆、块茎等病害。
3.华北种植区: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重点预防和控制晚发病、早病、黑痣、枯萎病、病毒病、溃疡、地下害虫(蛞蝓、地虎、金针虫)和蚜虫,兼顾黑病、环腐病、粉病、马、二十八星瓢虫。
4.华东和华南种植区: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点预防和控制晚发病、早发病、黑鼹鼠病、黑病、地下害虫(镊子、地虎、金针虫)、马铃薯块茎、蚜虫和蛞蝓,兼顾环腐病、疮和紫绀病。
5.东北种植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重点预防和控制深夜病、早病、黑痣病、疮病、黑病、氡、地下害虫(地虎、金针虫),兼顾蚜虫、环腐病、病毒病。
(2)关键防控技术
1. 晚病
(1)选择抗病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该地区的抗晚病品种。
(2)种薯处理。7天前将种薯摊位在通风良好的空间内,第二天要翻开薯片,挑出生病的马铃薯。种植前种薯切块时,将切刀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进行消毒,最好多切刀旋转使用;混合后,将网袋堆放干燥,保持良好的通风,促进伤口愈合,种植后1-2天。
(3)长期喷洒。根据马铃薯病害后期监测预警系统,确定防控的最佳期,或在植株密封前,选择戴森锰锌、丙烯锌、氟胺、氰化物霜、萎缩孢子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处理病害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病害监测, 选用丙烯酰胺、霜冻氰化酮、氟杆菌霜冻霉菌、霜冻吡哆醇酯、吡啶酯、氟喹丙酮、氟甾胺霜冻霉菌等药物进行防控。防控应以专业控制为主,用药间隔5-7天(视天气和发病率而定),喷雨后4小时应及时复注。注意药物的轮换,促进添加剂的添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4)收割预防和控制。在收获前10-15天使用机械杀伤。杀掉蛞蝓后,喷洒铜制剂,如硫酸铜、氢氧化铜、波尔多液体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和残留的细菌,防止受伤的薯片感染。
2. 早期日间疾病
(1)农艺措施。选择抗病(抗)病品种,增加施用有机肥,加强肥料水长期管理,及时喷施磷酸盐二氢钾等叶肥。
(2)药物预防和控制。早发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烯酸锌、戴森锰锌等药剂1-2次,病重时,用丙烯或吡哆醇,或吡啶酯、丙烯酰胺、乙醚甲基环孢菌素等药物制剂,每7-10天喷洒1次,甚至喷洒2-3次。
3. 黑痣和枯萎性疾病
(1)农艺措施。选择清洁无病种薯种种,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优选用油小麦、燕麦、小麦、玉米、大豆和蚕豆等作物进行四舍五入,整片土地细腻,局部温度在10°C以上作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地温过低且播种太深的幼苗速度慢, 会加重黑痣病的发生。
(2)种薯处理。选择甲基硫菌等药物混合,也可使用菌荔枝基悬浮液或细甲基甲基奶油皮悬浮液进行种薯包衣。
(3)药物防控。预播种沟用于吡哆醇、吡哆胺、氟酰胺、氟酰胺酯的用途。同时,使用芽孢杆菌微生物制剂或细菌肥料。
4. 溃疡
(1)选择健康、无病的解毒种薯。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佳水旱轮作,适当施用酸性肥料和增加施用绿色肥料,在块茎形成和扩增期少数多重灌溉的条件下。
(2)药房沟应用。采用寡头霉菌、五氯化苯和氟喹那敏浇筑预播沟,施用裸盖菇素的生物菌剂和细菌肥料。
(3)长期药物防控。在马铃薯和块茎的早期阶段,膨化滴或喷洒2-3倍寡头霉菌。
5.黑色和发绀
(1)农艺控制。选择抗病品种或选择无病解毒种薯,切出种子,切刀消毒,并选择吡哆酮或壮构霉素等药物混合物。及时去除菌株,发现应及时去除菌株,集中销毁,在孔洞中和周围撒上少许熟石灰。
(2)药物预防和控制。滴注或喷洒阿比星、氯化铜或吡哆酮等药剂。
6. 病毒性疾病
(1)农艺控制。种子与高品质解毒种薯。
(2)药物预防和控制。从长远来看,根据蚜虫和马的发生情况,通过使用蚜虫和矿物油等药物进行喷雾控制。
7. 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地虎、蜻蜓、蜻蜓等。
(1)物理防控。田间信息素杀死成虫,有性捕猎者陷阱每亩设置1只,设置高度距马铃薯植物顶部约20厘米;
(2)生物防治。播种可用绿白硬菌、苏云金利等生物菌剂混合处理土壤。
(3)化学控制。可选溴化菊花喷雾;
8.二十八星瓢虫
(1)农艺控制。利用成虫敲打死植物倒下,收集消除或人工除去卵,集中处理,减少害虫数量。
(2)生物防治。可选择使用微生物农药如白色刚性细菌或释放天敌的防控。
(3)药物防控。在卵孵化期到三岁幼虫分散之前,选择高效氯氟酰氨基甲酰胺等叶喷雾剂,给药间隔为7-10 d。
9. 蚜虫
(1)农艺控制。消除田地和地球边缘的杂草,并切断蚜虫的宿主和栖息地。
(2)生物防治。用生物制剂(如苦甜药和拟除虫菊酯)控制蚜虫。
(3)化学控制。用拟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等药物进行喷雾控制。
10. 马铃薯块茎
(1)物理防控。防治成虫,利用食物诱因、性诱因、点亮诱杀诱杀等理化诱导技术,将成虫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2)药物预防和控制。在卵孵化和两岁幼虫分散之前进行药物控制,叶喷雾剂可用于聚氨酯或拟除虫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结合使用)。
五、强化职业规则
针对疫情后期,结合系统监测和实地调查结果,组织专门的防控小组,开展"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方法、统一用药"的统一控制规则,将后期疫情再度流行的风险降到最低。
到2020年保护蔬菜中重要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方案
保护区内蔬菜害虫种类繁多,常年主要发生有粉虱、马虫病虫害、蚜虫等重要刺痛性害虫,代代重叠,昆虫数量大,抗药性高,危害重,不采取防控措施可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停产;保护性栽培环境封闭,化学农药降解困难,污染严重。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确保蔬菜质量和安全,促进绿色植物保护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蔬菜保护的重要病虫害防治工作,专门制定了本方案。
保护区内重要病虫害防治率95%以上,病虫害防治总体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比常规防治方法减少50%以上,从而保证蔬菜生产和产品的安全。
二、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区内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采用"实时监测、早期预防、预控、多策略"的策略,以健康栽培、物理隔离、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础的技术为基础,以释放天敌虫和应用生物农药为主要手段,将虫害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温湿度、采光、通风和禁闭控制设施的良好保护,对蔬菜害虫进行防治。
四、生物防治技术主体
(1)昆虫源碱基控制和健康栽培技术
1.清理棚:前作物收成及时拉动棚,彻底清除残留的树枝、落叶、果实、杂草、裸根等,在棚内集中无害化处理。
2.土壤消毒:均匀适量的土壤消毒剂在种植前杀菌,处理后增加施用有益菌肥。
3.安装防虫网:在棚子旁边安装缓冲室、门和入口以及上下通风口,安装30眼防虫网,堵住害虫侵入。
4.棚屋消毒:覆盖虫网后,密闭熏蒸甚至喷洒墙壁,脱落膜,缓冲室1-2次,种植或移栽后10-15天。在暑假期间,太阳能的使用时间为15-21天。
5.种植功能性植物:棚屋开阔空间种植芝麻、枣等蜜源植物,有利于天敌昆虫繁殖,棚前通风口对植物芹菜、麝香等害虫有疏导作用,避免植物,或选择性地将豆类等诱导植物用于集中消灭害虫。
6、健康栽培:增加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细菌肥,移植不携带病虫的强力幼苗,合理的肥料用水,合理的密集种植和产量负荷,地面涂料控制湿度;
(2)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1、虫害监测:在幼苗期和播种后,使用色板监测或目视监测虫害种群的发生,发现虫害受到适当的控制措施。
2. 发布技术
(1)粉虱害虫防治
害虫种类:温室白粉虱、烟虱等
天敌物种:百合蜂、东亚小花、烟盲、金川钝蛞蝓等天敌。
释放技术:种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可以释放天敌。百合蜂按2000头/亩,每7-10天放行一次,连续20天释放3-5次,按0.5-1头/米2在种子床释放,释放1次,或播种15天后,按1-2头/米2释放,连续释放2-3次,间隔7天释放, 生鱼川钝蛞蝓叶部分100头/米2-200头/米2,每周释放一次,释放3次。
(2)马害虫防治
害虫种类:棕榈马、西部花马、洋葱马、管马等。
天敌品种:小花和蕨类植物,拥抱新的小蜻蜓,Pap的新小鼻涕虫和剑毛。
释放技术:种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可以释放天敌。小花和蕨类植物按500头/亩,每7-10天放生一次,连续放生2-4次00头/m2,而叶片部分为Saschpa的新小蛞蝓或hugua新小蛞蝓100头/米2-200头/米2,每2周释放一次,释放2次-3次。
(3)危害的预防和控制
危害类型:朱砂叶、截叶、双斑叶等
天敌品种:智利的小植物,加利福尼亚的新小蛾,Hugua的新小蛾,Pap的新小鼻涕虫。
放行技术:种植10-15天后,加强监测,发现有害飞蛾能释放捕食者。叶片部分施用于智利小株5头/m2-10头/m2,当点出现时中心植株释放30头/m2,每2周放生一次,释放3次;300头/平方米-500头/平方米,每周放行一次,放行3次-5次,或者选择Pap的新小蛾、hugua新小蛞蝓,放行方法配合加州新小蛞蝓。
(4)蚜虫害防治
害虫种类:桃子,甜瓜,豌豆,萝卜。
天敌物种:蜜蜂,瓢虫,蚱蜢,蚊子。
释放技术:种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可以释放天敌。蜜蜂以2000-4000头/英亩连续释放3次,每7-10天释放一次,连续3次,瓢虫(卵)由2000头/英亩,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蚱蜢(卵)按3次00-500头/亩,每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
(5)鳞翅害虫的控制
害虫种类:小蔬菜、甜菜夜、棉铃虫、斜纹夜虫等。
天敌物种:红眼蜂、蛞蝓、半封闭蜜蜂。
释放技术:种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可以释放天敌。红眼蜂按20,000头/亩,每5-7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5-7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1-2次,半闭蜂按150-300头/亩,每10-2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1-3次。
(3)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陆地虫害发生较多时,需要迅速减少虫口数量释放天敌,否则天敌控制效果不足。在使用之前,有必要确定生物农药与天敌的相容性,并减少其对天敌的影响。
通常在害虫片剂或早期施用药物时,优选微生物或植物来源的杀虫剂、锑剂。粉虱可用矿物油、孢子白硬细菌、藜麦碱等药剂,害虫可选用矿物油、苦皮等药剂,蚜虫可选择驱虫菊花、拟除虫、苦皮、鱼藤酮类等药品,马种可选择多霉素、孢子白刚性菌、金龟绿刚性菌等药用药剂, 鳞翅害虫可以选择短稳定菌、素云金利菌、茚苓、核型多核病毒等药剂。
2020年橙蝇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桔蝇是多种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在我国每年发生3-11代时,可发生周年纪念日,代重叠明显,危害严重。为做好2020年橙蝇防治工作,专门制定了本方案。
防控处置率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领域80%以上,整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率控制5%以下,保证了柑橘等果类作物的安全生产。
针对每年发生的危险区、冬季地区和非冬季但每年迁入危险区域,分别采取分区治理、分类指导、联合防控、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对小橙蝇发生情况的监测,重点应用农艺措施为依据,以成虫捕虫为重点, 生物防治作为辅助手段,药物防治作为综合防控技术的补充,逐年减少虫源基数。
三、重点领域
以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重庆等桔蝇发生地区为重点防控区域。
四、防控措施
(一) 成虫监测
监测时间因地区而异,全年监测年度发生区,季节性发生区选择3月至11月。选择前一年危害更大的果园,并监测悬浮引诱剂(甲基丁香)陷阱。陷阱悬挂在离地面约1.5米处,以避免树叶和阳光直射直接致盲。在橙蝇高密度发生区,每个监测点每英亩3个陷阱,在橙蝇低密度发生区每英亩1个陷阱,在非发生区域0.5-1.0平方公里区域有1个陷阱。每周调查一次,以计算陷阱的数量。
(二) 农业措施
1. 清洁果园。及时捡起果实,烂果。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间,每周一次,定期移走树木,捡起地上的果实,直接放入厚塑料袋的口部,使害虫窒息,或将昆虫果实倒入浸泡的肥料池中,或喂鸡、鱼、猪等动物。
2.水果袋。在装袋前,将果柄或果穗基底上多余的叶子取出,必要时喷洒杀虫剂、杀菌剂,防止虫害滋生在袋内造成危害。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应选择袋子。
3. 调整裁剪布局。种植区内的作物品种尽可能均匀,果实的成熟期最一致,以切断小橙蝇的食物链。
(三) 虫害
1.蛋白质诱饵诱杀陷阱。在种群密度突然增加或果实颜色转变期,点喷蛋白饵等食物剂杀死成虫,每亩喷洒10点,交错或交错点喷洒。在每个点喷洒下冠叶,约0.5平方米,每周一次。它应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选择。
2.糖醋液体诱杀装置。将自甜的醋液装入陷阱中以诱捕成虫。商业陷阱根据建议的数量悬挂,自制陷阱每英亩悬挂20-30个。自制陷阱可选用500-600毫升塑料瓶,在瓶体上侧,下开口,大小约3×3厘米,向上,形成一个庇护所。陷阱悬挂在顶篷北部的中下部和后阴通风区。向每瓶中加入100毫升自甜醋。每7天更换一次糖醋液,如果雨水稀释或温度过高导致诱因提前蒸发,及时加入糖醋液。
3.性诱因被诱杀。可作为配套的防控措施。在橙蝇高密度发生区,每英亩悬挂5个陷阱,在橙蝇低密度发生区每英亩悬挂3个陷阱。每个陷阱加入1.5-2毫升性诱导剂。每30-45天添加一次性诱导剂。当捕猎者数量大时,应及时清理。
(4) 生物防治
1.养鸡驱虫。利用老熟幼虫从落果跳入上皮的特点,有条件的果园鸡可以以上皮中的小橙蝇为食,也可以吃落地果实中的小橙蝇幼虫。放养期间禁止在果园中使用杀虫剂。
2.田间释放不育雄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当小橙蝇的种群密度开始上升时,现场实施性诱发雄性、蛋白质诱杀装置等措施,可以释放不育雄性,利用自制无菌雄性释放,每个释放装置成250-300毫升的不育雄性(约10000-12000只成年昆虫),每个释放点间隔约100-150米, 每周发布一次。
3.人工释放寄生蜂。在生态无害的果园中,天敌可以被释放。一般在果园中降低橙蝇的基数,然后根据田间监测,选择不同昆虫状态的寄生蜂的释放情况,如卵寄生蜂、寄生蜂幼虫等,并根据田间小桔蝇种群确定寄生蜂的释放情况。蜜蜂应选择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上,阳光明媚,风力小于3度的天气,在10:00-16:00之间。
(5)药物预防和控制
在果实变色期、桔蝇产卵期,根据虫害监测结果,如果需要应急防控,可以选择杀灭、胃毒性杀虫剂,在液体中加入2%-5%的红糖喷雾剂。药物应在上午9:00之前服用.m。农药使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指南。
2020年北方果树腐烂防治技术方案
腐烂病害会伤害苹果、梨、桃等果树,造成树皮腐烂、树枝干枯、树木枯死园破坏,损失严重。特别是腐烂菌种类繁多,交叉感染,危害宿主,该病已成为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重点防治对象。为做好2020年果树腐病防治工作,同时引导防治轮虫病等其他枝病,促进果树品质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方案。
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整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率控制在7%以内。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预防"的方针,适用"分解体、防止侵入、防止扩张"的疾病防治新策略,建立了以减少细菌来源基数、提高树木抗病能力为基础的全面高效的防控技术体系。
三、防控技术
(1)健康栽培
1.做好果园卫生,清除感染源。修剪的树枝和碎屑应及时清除,远离果园,或集中在园内外覆盖膜,或早春喷洒2种杀菌剂,防止病菌滋生和传播。
2、加强栽培管理。增加施用有机肥、细菌肥、钾肥、腐化农场肥、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能;合理负荷,由于树木生产,病弱树木适当降低负荷,有利于恢复树体健康。
3.减少和避免所有类型的伤口感染。果树落叶后,树干变白,防冻防晒,减少害虫防治危害,冬季剪毛后保护剪毛。
(2)诱导果树对疾病的抵抗力
由于该国北方果区的检测结果表明,果树冷漠的细菌含量高,果园水肥沃充足,建议果树开花前,果叶表面每次喷洒氨基低聚糖等免疫抑制剂,增强树体对潜伏感染菌的抵抗力。
(3)药物预防和控制
1.防止感染。果实收获到落叶后,将整棵树(树干、树枝、树枝)喷洒内生菌治疗效果的环孢菌酸苯甲酯等杀菌剂1次。发芽到幼果,是胚芽孢子扩散的高峰期,应选择吡哆醇或吡啶醚或吡哆醇或寡聚糖等药剂,用高浓度刷子树干和大枝基2次,间隔10-15天,以防细菌感染。如果在使用药物之前刮掉树厚厚的旧皮,效果会更好。
2.治疗疾病树和斑块。及时发现要刮掉的病点,病斑越小,越容易治愈。去除斑块的伤口应立即涂上甲基硫烈酒等剂,以消毒并促进伤口愈合。树干刮擦以治疗太大的疤痕,太多的树木应采用桥接技术来保证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
3.预防和控制其他疾病。做好早期落叶病害、叶病、黑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止与腐病合作增加危害。
2020年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
全国茶园内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茶叶小绿叶蚱蜢(绿叶小)、灰茶尺、茶尺、茶毛虫、茶橙蛞蝓、咖啡爪、黑刺猬、角叶、茶网、茶红毒、茶黄疸、茶棒马和茶饼病和炭疽病。为了有效控制茶树的主要病虫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的生产和质量安全,特别制定了本方案。
主要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整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茶树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5%以上,茶叶品质符合我国茶叶卫生质量标准。
应用基于生态调控的茶树病虫防治策略,以理化诱导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科学合理用药。坚持因地制宜、区管理,优先采用健身栽培、免疫诱导、照明诱杀、色板诱捕、性信息素诱捕和生物农药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等绿色防治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区域控制和绿色防治整合,确保茶园品质安全和茶园 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控措施
1、华南茶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云南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主要有茶叶小绿叶、咖啡爪、灰茶尺、茶叶毛虫、茶样醋酸盐、角胸叶甲、茶毒、茶卷叶、茶黄疸、茶橙、黑蜱、茶饼病和茶炭疽病。
2、西南茶区:主要包括云南中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主要病害有茶叶小绿叶、灰茶尺、茶叶毛虫、茶棒马、茶网马、茶黄疸马、茶毒、黑刺猬虱、茶线病、茶饼病、茶炭疽病、白星病等。
3、江南茶区:主要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南省、湖南省东南部和西部、安徽省和江苏南部。主要昆虫有茶叶小绿叶、灰茶尺(或茶尺)、黑蜱、茶毛虫、茶蜱、茶状象甲、角胸叶铠甲、茶网、茶白菜、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饼病。
4、江北茶区:主要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主要昆虫有茶叶小绿叶、灰茶尺、茶网、茶毛虫、黑刺蚴、茶蜱、茶镊子、茶饼病和茶炭疽病。
(二) 主要技术措施
1.茶叶小绿叶。保持茶园周围的自然植被,制作花草和木本植物,秋冬季节将杂草保留在园内,为蜘蛛,寄生蜂提供庇护所,并增强生态控制的潜力。生产季节,及时批量收集,除去茶水线间杂草,控制虫口基底。为达到现场防控目标,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喷洒:籼稻、藜麦、茶皂素、呋喃胺、拟除虫菊酯、联苯、蠕虫、蚜虫等。
2.灰茶尺(茶尺)。结合秋季茶园的施肥,对土壤进行耕作,以降低土壤中冬季蠕虫的存活率。在灰茶尺上常安装茶园的诱虫灯,羽毛峰灯杀死昆虫。保护和利用茶尺天鹅绒蜜蜂,单一白色天鹅绒蜜蜂,蜘蛛和其他重要的天敌。在灰茶尺进入羽化期,每亩放置2-3套灰茶尺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性昆虫。利用茶尺病毒制剂进行生物防治,防治应适当时间掌握在第1代、第2代或第5代、第6代幼虫。当虫口基质达到或超过对照目标时,可使用以下药剂喷洒:茶核素云津、苦芷、幽门螺、溴化菊酯、高效氯氰化物、联苯甲盐等。
3.茶叶毛虫。茶毛虫簇的习性是用来用手杀死的。在茶叶毛虫羽化期间,安装捕虫灯杀死成虫,每亩放置2-3套茶毛虫信息素诱捕雄性昆虫。利用茶叶毛虫病毒制剂进行生物防治,防治适宜时期的幼虫幼虫。当虫口基质达到或超过对照目标时,可使用以下药剂进行喷洒:苦皮、蜉虫病菌、高效氯氰化物、联苯甲盐等。
4.茶橙。在适当的时间分批带走部分飞蛾,卵,幼蛾和racchini。在深秋用石材硫酸硫磺或矿物油密封花园。在茶橙坩埚的高峰期,使用藜麦为基,矿物油可用于预防和控制。
5.黑刺猬虱。加强茶园管理,疏浚园林,促进茶园通风,抑制其发生。冬季一代成虫在其鼎盛时期羽化,利用信息素和黄盘杀灭成虫,每亩悬挂陷阱板15-20块。第一代幼虫在其鼎盛时期孵化,可喷洒拟除虫菊酯、联苯、溴菊等药剂。秋中冬虫嘴高场块可用石硫合成剂、矿物油等为公园封闭。
6.茶黄马。及时分批,恶化其营养条件和庇护所,带走部分卵,虫蛀虫和成虫。用信息素蓝色或信息素黄绿色陷阱板杀死昆虫。结合茶叶小绿叶和灰茶尺等主要病虫害防治进行两种处理。
7.茶带线。批量开采,特别是与夏季茶叶机收获相结合。防控剂可使用乳液矿物油。非采摘茶园或后秋封园,可喷施石硫剂、矿物油等。
8.茶饼病。及时配料,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的修剪期和工作台去除病叶。去除枯枝,改善茶园的通风和透光,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增强茶树的抗病能力。在前几年发病率高的茶园中,苯甲基环苜或吡哆醇等药物可以在疾病发作开始时连续第二次喷洒,间隔7至10天。
9.茶炭疽。在新茶园中,选择抗性强的幼苗。平衡施肥,提高茶树的抗性,及时砍掉患病的枝条。在正确的时间选择。对于茶园的重新开放,采用苯甲基环孢素、吡哆醇酯等防治。
注:本技术方案中选取的农药品种是我国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的参考品种,出口茶叶产品的茶园应按照进口国的要求精心挑选。产品的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应仔细阅读标签和说明。
2020年蚱蜢防治技术方案
蚱蜢是间歇性爆发,迁徙的杂食性害虫。据国家农业技术中心组织专家会议预测,2020年蚱蜢种群反弹趋势明显,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吉林西部、河北坝上局部发生局部发生。例如,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外来源的昆虫在夏季迁入,第二代幼虫可能在当地受到伤害。为做好防控工作,专门制定了这一方案。
复发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控,控制幼虫大规模集群迁移危害,控制处置率达90%以上,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小于5%,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 并且危险损失控制小于3%。为保证蚱蜢在农田多地不被灾害,偶尔农田不会造成严重危害。
阻断外来昆虫源,控制本地昆虫源。加强对昆虫情况的监测,以控制幼虫为主,诱杀诱杀成虫作为补充。结合生态控制、理化感应控制,将危害降到最低。加强对农田周围公共区域的联合管控。
(1)防控重点领域
1.冬季成虫注重监测区域。东北三省大部分为河北、内蒙古东部和宁夏北部。
2.幼虫防控重点领域。黑龙江西南、吉林西部、辽宁北部等农业区、河北北部、内蒙古兴安盟、宁夏什祖山市等农牧交错区。
1.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冬季地区,实行秋耕和冬季灌溉春季,破坏越冬场所,促进荞麦、蚱蜢等非快乐作物的栽培,进行生态控制。
2.捕光杀虫技术。在成虫发生蚱蜢越冬生成地区和外来昆虫源地,提前安装杀虫灯等物理诱杀工具,及时诱捕蚱蜢,减少虫源基数。杀虫灯应放置在视线开阔、通畅无阻的场所,在种植豆类、向日葵、枣等蜜源植物较丰富的地方,灯具的高度要比周围主要作物的顶部高20厘米。
3.中耕除草和杀卵技术。对于蚱蜢非爱吃作物如高粱作物、土豆等,产卵前,杂草在田间,蚱蜢如大麻、豆类、向日葵等,在产卵期间结合杂草栽培杀卵,并将杂草从田间除去施肥或集中处理。应特别注意清除田地里的藜麦和杂草,以及田间和荒地里的杂草。在幼虫已经孵化的田地里,给药,然后除草,以避免幼虫的集中,从而将危害转移到作物上。
4.沟槽堵塞和喷洒带,防止幼虫迁徙。为防止幼虫从草原、荒地、林带等交界处和退化草原向农田迁移,应采取挖沟、打带、覆膜屏障的方法,防止危害在无规模地块、田间幼虫小地块和部分幼虫集中在大量昆虫的地块中扩散。
5.药物控制技术。掌握幼虫3年前(卵子开始后10天左右)药控的关键时期,选用苦甜、曲安奈德磷、甲基曲安奈德磷等药用喷雾防控。对重灾区采取应急防控集中歼灭,分散发生区实行关键捡杀点控制,注意野外边缘、头部、荒地幼虫控制。
日期:2020-04-03 来源:害虫防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