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方案

2020年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方案

農業技術與植物保護(2020)45号

植物保護(植物檢查、農業技術)站(局、中心)、天津、遼甯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廣東省農業病蟲害預警與防治中心、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站:

為做好2020年重大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紮實推進農藥減量化增效,助力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我中心組織制定了2020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2020年蔬菜保護》。重要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計劃、2020年桔蠅綜合防治技術計劃、2020年北方果樹腐爛防治技術計劃、2020年茶樹主要害蟲防治技術計劃、2020年蚱蜢防治技術計劃。該計劃現在将釋出給您,請結合當地認真實施的現實。

國家農業技術中心

四月 2, 2020

2020年馬鈴薯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據國家農業技術中心預測,2020年馬鈴薯病晚期總體中度發生,我國西南、東北、東北和西北東的疫情高風險,發生面積達2800萬畝;該計劃旨在控制馬鈴薯中的主要害蟲危害。

一、防控目标

病蟲害防治發生率達95%以上,專業控制規則占防控總面積的40%以上,整體防控效果達到80%以上,鮮馬鈴薯危害損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對象

根據不同馬鈴薯種植區主要病蟲害的特點,重點針對"六大病四蟲"的防治,即馬鈴薯晚病、早病、黑痣病、枯萎病、黑病、瘡病、蚜蟲、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等根據區域情況進行病蟲害防治。

三、防控政策

實施"預防為本、綜合防控"的植物保護政策,大力推進綠色防治,選擇優質解毒種薯,優先選擇抗病品種,采用種薯處理技術,根據科學用藥預報和預報,加強專業控制與農民聯合控制相結合。

四、防控技術措施

(1)分區防控的重點

1.西南及武陵山種植區:包括貴州、雲南、四川、重慶、湖北等省(市),重點預防和控制深夜病、早疫、黑病、發绀、地下害蟲(蛞蝓、老虎)、馬鈴薯塊莖、馬,兼顧病害、病毒病、瘡、蚜蟲等病蟲害。

2.西北種植區:包括甘肅、甯夏、陝西、青海、新疆等省(區),重點預防和控制晚發病、早疫、黑痣病、枯萎病、黑蛞蝓病、地下害蟲(鑷子、地虎、金針蟲)、蚜蟲,兼顧環腐病、潰瘍、28星瓢蟲、洋芋、塊莖等病害。

3.華北種植區: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重點預防和控制晚發病、早病、黑痣、枯萎病、病毒病、潰瘍、地下害蟲(蛞蝓、地虎、金針蟲)和蚜蟲,兼顧黑病、環腐病、粉病、馬、二十八星瓢蟲。

4.華東和華南種植區:包括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重點預防和控制晚發病、早發病、黑鼹鼠病、黑病、地下害蟲(鑷子、地虎、金針蟲)、馬鈴薯塊莖、蚜蟲和蛞蝓,兼顧環腐病、瘡和紫绀病。

5.東北種植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甯等省份,重點預防和控制深夜病、早病、黑痣病、瘡病、黑病、氡、地下害蟲(地虎、金針蟲),兼顧蚜蟲、環腐病、病毒病。

(2)關鍵防控技術

1. 晚病

(1)選擇抗病品種。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适合該地區的抗晚病品種。

(2)種薯處理。7天前将種薯攤位在通風良好的空間内,第二天要翻開薯片,挑出生病的馬鈴薯。種植前種薯切塊時,将切刀用75%酒精或0.5%高錳酸鉀浸泡5-6分鐘進行消毒,最好多切刀旋轉使用;混合後,将網袋堆放幹燥,保持良好的通風,促進傷口愈合,種植後1-2天。

(3)長期噴灑。根據馬鈴薯病害後期監測預警系統,确定防控的最佳期,或在植株密封前,選擇戴森錳鋅、丙烯鋅、氟胺、氰化物霜、萎縮孢子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處理病害監測預警系統或田間病害監測, 選用丙烯酰胺、霜凍氰化酮、氟杆菌霜凍黴菌、霜凍吡哆醇酯、吡啶酯、氟喹丙酮、氟甾胺霜凍黴菌等藥物進行防控。防控應以專業控制為主,用藥間隔5-7天(視天氣和發病率而定),噴雨後4小時應及時複注。注意藥物的輪換,促進添加劑的添加,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4)收割預防和控制。在收獲前10-15天使用機械殺傷。殺掉蛞蝓後,噴灑銅制劑,如硫酸銅、氫氧化銅、波爾多液體等,以殺死土壤表面和殘留的細菌,防止受傷的薯片感染。

2. 早期日間疾病

(1)農藝措施。選擇抗病(抗)病品種,增加施用有機肥,加強肥料水長期管理,及時噴施磷酸鹽二氫鉀等葉肥。

(2)藥物預防和控制。早發施保護性殺菌劑,如丙烯酸鋅、戴森錳鋅等藥劑1-2次,病重時,用丙烯或吡哆醇,或吡啶酯、丙烯酰胺、乙醚甲基環孢菌素等藥物制劑,每7-10天噴灑1次,甚至噴灑2-3次。

3. 黑痣和枯萎性疾病

(1)農藝措施。選擇清潔無病種薯種種,實行三年以上輪作,優選用油小麥、燕麥、小麥、玉米、大豆和蠶豆等作物進行四舍五入,整片土地細膩,局部溫度在10°C以上作播種,播種深度8-10厘米,地溫過低且播種太深的幼苗速度慢, 會加重黑痣病的發生。

(2)種薯處理。選擇甲基硫菌等藥物混合,也可使用菌荔枝基懸浮液或細甲基甲基奶油皮懸浮液進行種薯包衣。

(3)藥物防控。預播種溝用于吡哆醇、吡哆胺、氟酰胺、氟酰胺酯的用途。同時,使用芽孢杆菌微生物制劑或細菌肥料。

4. 潰瘍

(1)選擇健康、無病的解毒種薯。實行3年以上輪作,最佳水旱輪作,适當施用酸性肥料和增加施用綠色肥料,在塊莖形成和擴增期少數多重灌溉的條件下。

(2)藥房溝應用。采用寡頭黴菌、五氯化苯和氟喹那敏澆築預播溝,施用裸蓋菇素的生物菌劑和細菌肥料。

(3)長期藥物防控。在馬鈴薯和塊莖的早期階段,膨化滴或噴灑2-3倍寡頭黴菌。

5.黑色和發绀

(1)農藝控制。選擇抗病品種或選擇無病解毒種薯,切出種子,切刀消毒,并選擇吡哆酮或壯構黴素等藥物混合物。及時去除菌株,發現應及時去除菌株,集中銷毀,在孔洞中和周圍撒上少許熟石灰。

(2)藥物預防和控制。滴注或噴灑阿比星、氯化銅或吡哆酮等藥劑。

6. 病毒性疾病

(1)農藝控制。種子與高品質解毒種薯。

(2)藥物預防和控制。從長遠來看,根據蚜蟲和馬的發生情況,通過使用蚜蟲和礦物油等藥物進行噴霧控制。

7. 地下害蟲

主要包括金針蟲、地虎、蜻蜓、蜻蜓等。

(1)實體防控。田間資訊素殺死成蟲,有性捕獵者陷阱每畝設定1隻,設定高度距馬鈴薯植物頂部約20厘米;

(2)生物防治。播種可用綠白硬菌、蘇雲金利等生物菌劑混合處理土壤。

(3)化學控制。可選溴化菊花噴霧;

8.二十八星瓢蟲

(1)農藝控制。利用成蟲敲打死植物倒下,收集消除或人工除去卵,集中處理,減少害蟲數量。

(2)生物防治。可選擇使用微生物農藥如白色剛性細菌或釋放天敵的防控。

(3)藥物防控。在卵孵化期到三歲幼蟲分散之前,選擇高效氯氟酰氨基甲酰胺等葉噴霧劑,給藥間隔為7-10 d。

9. 蚜蟲

(1)農藝控制。消除田地和地球邊緣的雜草,并切斷蚜蟲的宿主和栖息地。

(2)生物防治。用生物制劑(如苦甜藥和拟除蟲菊酯)控制蚜蟲。

(3)化學控制。用拟除蟲菊酯和拟除蟲菊酯等藥物進行噴霧控制。

10. 馬鈴薯塊莖

(1)實體防控。防治成蟲,利用食物誘因、性誘因、點亮誘殺誘殺等理化誘導技術,将成蟲數量控制在最低水準。

(2)藥物預防和控制。在卵孵化和兩歲幼蟲分散之前進行藥物控制,葉噴霧劑可用于聚氨酯或拟除蟲菊酯(或與其他生物農藥結合使用)。

五、強化職業規則

針對疫情後期,結合系統監測和實地調查結果,組織專門的防控小組,開展"統一時間、統一用藥、統一方法、統一用藥"的統一控制規則,将後期疫情再度流行的風險降到最低。

到2020年保護蔬菜中重要有害生物控制技術方案

保護區内蔬菜害蟲種類繁多,常年主要發生有粉虱、馬蟲病蟲害、蚜蟲等重要刺痛性害蟲,代代重疊,昆蟲數量大,抗藥性高,危害重,不采取防控措施可造成嚴重損失,甚至停産;保護性栽培環境封閉,化學農藥降解困難,污染嚴重。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是替代化學農藥使用,確定蔬菜品質和安全,促進綠色植物保護的有效途徑。為了做好蔬菜保護的重要病蟲害防治工作,專門制定了本方案。

保護區内重要病蟲害防治率95%以上,病蟲害防治總體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内,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比正常防治方法減少50%以上,進而保證蔬菜生産和産品的安全。

二、防控政策

針對保護區内蔬菜病蟲害發生的特點,采用"實時監測、早期預防、預控、多政策"的政策,以健康栽培、實體隔離、生态控制等減少蟲源基礎的技術為基礎,以釋放天敵蟲和應用生物農藥為主要手段,将蟲害控制在經濟危害允許水準以下。

三、适用範圍

本方案适用于溫濕度、采光、通風和禁閉控制設施的良好保護,對蔬菜害蟲進行防治。

四、生物防治技術主體

(1)昆蟲源堿基控制和健康栽培技術

1.清理棚:前作物收成及時拉動棚,徹底清除殘留的樹枝、落葉、果實、雜草、裸根等,在棚内集中無害化處理。

2.土壤消毒:均勻适量的土壤消毒劑在種植前殺菌,處理後增加施用有益菌肥。

3.安裝防蟲網:在棚子旁邊安裝緩沖室、門和入口以及上下通風口,安裝30眼防蟲網,堵住害蟲侵入。

4.棚屋消毒:覆寫蟲網後,密閉熏蒸甚至噴灑牆壁,脫落膜,緩沖室1-2次,種植或移栽後10-15天。在暑假期間,太陽能的使用時間為15-21天。

5.種植功能性植物:棚屋開闊空間種植芝麻、棗等蜜源植物,有利于天敵昆蟲繁殖,棚前通風口對植物芹菜、麝香等害蟲有疏導作用,避免植物,或選擇性地将豆類等誘導植物用于集中消滅害蟲。

6、健康栽培:增加施用有機肥和生物細菌肥,移植不攜帶病蟲的強力幼苗,合理的肥料用水,合理的密集種植和産量負荷,地面塗料控制濕度;

(2)天敵昆蟲釋放技術

1、蟲害監測:在幼苗期和播種後,使用色闆監測或目視監測蟲害種群的發生,發現蟲害受到适當的控制措施。

2. 釋出技術

(1)粉虱害蟲防治

害蟲種類:溫室白粉虱、煙虱等

天敵物種:百合蜂、東亞小花、煙盲、金川鈍蛞蝓等天敵。

釋放技術:種植7-10天後,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可以釋放天敵。百合蜂按2000頭/畝,每7-10天放行一次,連續20天釋放3-5次,按0.5-1頭/米2在種子床釋放,釋放1次,或播種15天後,按1-2頭/米2釋放,連續釋放2-3次,間隔7天釋放, 生魚川鈍蛞蝓葉部分100頭/米2-200頭/米2,每周釋放一次,釋放3次。

(2)馬害蟲防治

害蟲種類:棕榈馬、西部花馬、洋蔥馬、管馬等。

天敵品種:小花和蕨類植物,擁抱新的小蜻蜓,Pap的新小鼻涕蟲和劍毛。

釋放技術:種植7-10天後,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可以釋放天敵。小花和蕨類植物按500頭/畝,每7-10天放生一次,連續放生2-4次00頭/m2,而葉片部分為Saschpa的新小蛞蝓或hugua新小蛞蝓100頭/米2-200頭/米2,每2周釋放一次,釋放2次-3次。

(3)危害的預防和控制

危害類型:朱砂葉、截葉、雙斑葉等

天敵品種:智利的小植物,加利福尼亞的新小蛾,Hugua的新小蛾,Pap的新小鼻涕蟲。

放行技術:種植10-15天後,加強監測,發現有害飛蛾能釋放捕食者。葉片部分施用于智利小株5頭/m2-10頭/m2,當點出現時中心植株釋放30頭/m2,每2周放生一次,釋放3次;300頭/平方米-500頭/平方米,每周放行一次,放行3次-5次,或者選擇Pap的新小蛾、hugua新小蛞蝓,放行方法配合加州新小蛞蝓。

(4)蚜蟲害防治

害蟲種類:桃子,甜瓜,豌豆,蘿蔔。

天敵物種:蜜蜂,瓢蟲,蚱蜢,蚊子。

釋放技術:種植7-10天後,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可以釋放天敵。蜜蜂以2000-4000頭/英畝連續釋放3次,每7-10天釋放一次,連續3次,瓢蟲(卵)由2000頭/英畝,每7-10天一次,連續2-3次,蚱蜢(卵)按3次00-500頭/畝,每7-1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2-3次;

(5)鱗翅害蟲的控制

害蟲種類:小蔬菜、甜菜夜、棉鈴蟲、斜紋夜蟲等。

天敵物種:紅眼蜂、蛞蝓、半封閉蜜蜂。

釋放技術:種植7-10天後,加強監測,發現害蟲可以釋放天敵。紅眼蜂按20,000頭/畝,每5-7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3次5-7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1-2次,半閉蜂按150-300頭/畝,每10-20天釋放一次,連續釋放1-3次。

(3)生物農藥防治技術

生物農藥防治技術作為天敵昆蟲釋放技術的補充,當保護陸地蟲害發生較多時,需要迅速減少蟲口數量釋放天敵,否則天敵控制效果不足。在使用之前,有必要确定生物農藥與天敵的相容性,并減少其對天敵的影響。

通常在害蟲片劑或早期施用藥物時,優選微生物或植物來源的殺蟲劑、銻劑。粉虱可用礦物油、孢子白硬細菌、藜麥堿等藥劑,害蟲可選用礦物油、苦皮等藥劑,蚜蟲可選擇驅蟲菊花、拟除蟲、苦皮、魚藤酮類等藥品,馬種可選擇多黴素、孢子白剛性菌、金龜綠剛性菌等藥用藥劑, 鱗翅害蟲可以選擇短穩定菌、素雲金利菌、茚苓、核型多核病毒等藥劑。

2020年橙蠅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桔蠅是多種果樹上的主要害蟲,在我國每年發生3-11代時,可發生周年紀念日,代重疊明顯,危害嚴重。為做好2020年橙蠅防治工作,專門制定了本方案。

防控處置率8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領域80%以上,整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控制率控制5%以下,保證了柑橘等果類作物的安全生産。

針對每年發生的危險區、冬季地區和非冬季但每年遷入危險區域,分别采取分區治理、分類指導、聯合防控、綜合防控政策,加強對小橙蠅發生情況的監測,重點應用農藝措施為依據,以成蟲捕蟲為重點, 生物防治作為輔助手段,藥物防治作為綜合防控技術的補充,逐年減少蟲源基數。

三、重點領域

以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福建、貴州、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重慶等桔蠅發生地區為重點防控區域。

四、防控措施

(一) 成蟲監測

監測時間因地區而異,全年監測年度發生區,季節性發生區選擇3月至11月。選擇前一年危害更大的果園,并監測懸浮引誘劑(甲基丁香)陷阱。陷阱懸挂在離地面約1.5米處,以避免樹葉和陽光直射直接緻盲。在橙蠅高密度發生區,每個監測點每英畝3個陷阱,在橙蠅低密度發生區每英畝1個陷阱,在非發生區域0.5-1.0平方公裡區域有1個陷阱。每周調查一次,以計算陷阱的數量。

(二) 農業措施

1. 清潔果園。及時撿起果實,爛果。特别是在果實成熟期間,每周一次,定期移走樹木,撿起地上的果實,直接放入厚塑膠袋的口部,使害蟲窒息,或将昆蟲果實倒入浸泡的肥料池中,或喂雞、魚、豬等動物。

2.水果袋。在裝袋前,将果柄或果穗基底上多餘的葉子取出,必要時噴灑殺蟲劑、殺菌劑,防止蟲害滋生在袋内造成危害。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應選擇袋子。

3. 調整裁剪布局。種植區内的作物品種盡可能均勻,果實的成熟期最一緻,以切斷小橙蠅的食物鍊。

(三) 蟲害

1.蛋白質誘餌誘殺陷阱。在種群密度突然增加或果實顔色轉變期,點噴蛋白餌等食物劑殺死成蟲,每畝噴灑10點,交錯或交錯點噴灑。在每個點噴灑下冠葉,約0.5平方米,每周一次。它應該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選擇。

2.糖醋液體誘殺裝置。将自甜的醋液裝入陷阱中以誘捕成蟲。商業陷阱根據建議的數量懸挂,自制陷阱每英畝懸挂20-30個。自制陷阱可選用500-600毫升塑膠瓶,在瓶體上側,下開口,大小約3×3厘米,向上,形成一個庇護所。陷阱懸挂在頂篷北部的中下部和後陰通風區。向每瓶中加入100毫升自甜醋。每7天更換一次糖醋液,如果雨水稀釋或溫度過高導緻誘因提前蒸發,及時加入糖醋液。

3.性誘因被誘殺。可作為配套的防控措施。在橙蠅高密度發生區,每英畝懸挂5個陷阱,在橙蠅低密度發生區每英畝懸挂3個陷阱。每個陷阱加入1.5-2毫升性誘導劑。每30-45天添加一次性誘導劑。當捕獵者數量大時,應及時清理。

(4) 生物防治

1.養雞驅蟲。利用老熟幼蟲從落果跳入上皮的特點,有條件的果園雞可以以上皮中的小橙蠅為食,也可以吃落地果實中的小橙蠅幼蟲。放養期間禁止在果園中使用殺蟲劑。

2.田間釋放不育雄性。在有條件的地方,當小橙蠅的種群密度開始上升時,現場實施性誘發雄性、蛋白質誘殺裝置等措施,可以釋放不育雄性,利用自制無菌雄性釋放,每個釋放裝置成250-300毫升的不育雄性(約10000-12000隻成年昆蟲),每個釋放點間隔約100-150米, 每周釋出一次。

3.人工釋放寄生蜂。在生态無害的果園中,天敵可以被釋放。一般在果園中降低橙蠅的基數,然後根據田間監測,選擇不同昆蟲狀态的寄生蜂的釋放情況,如卵寄生蜂、寄生蜂幼蟲等,并根據田間小桔蠅種群确定寄生蜂的釋放情況。蜜蜂應選擇溫度在22攝氏度以上,陽光明媚,風力小于3度的天氣,在10:00-16:00之間。

(5)藥物預防和控制

在果實變色期、桔蠅産卵期,根據蟲害監測結果,如果需要應急防控,可以選擇殺滅、胃毒性殺蟲劑,在液體中加入2%-5%的紅糖噴霧劑。藥物應在上午9:00之前服用.m。農藥使用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标準和農藥合理使用指南。

2020年北方果樹腐爛防治技術方案

腐爛病害會傷害蘋果、梨、桃等果樹,造成樹皮腐爛、樹枝幹枯、樹木枯死園破壞,損失嚴重。特别是腐爛菌種類繁多,交叉感染,危害宿主,該病已成為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新疆等省(區)重點防治對象。為做好2020年果樹腐病防治工作,同時引導防治輪蟲病等其他枝病,促進果樹品質的效率和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方案。

防控處置率達到90%以上,整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控制率控制在7%以内。

按照"預防為主、全面預防"的方針,适用"分解體、防止侵入、防止擴張"的疾病防治新政策,建立了以減少細菌來源基數、提高樹木抗病能力為基礎的全面高效的防控技術體系。

三、防控技術

(1)健康栽培

1.做好果園衛生,清除感染源。修剪的樹枝和碎屑應及時清除,遠離果園,或集中在園内外覆寫膜,或早春噴灑2種殺菌劑,防止病菌滋生和傳播。

2、加強栽培管理。增加施用有機肥、細菌肥、鉀肥、腐化農場肥、綠肥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性能;合理負荷,由于樹木生産,病弱樹木适當降低負荷,有利于恢複樹體健康。

3.減少和避免所有類型的傷口感染。果樹落葉後,樹幹變白,防凍防曬,減少害蟲防治危害,冬季剪毛後保護剪毛。

(2)誘導果樹對疾病的抵抗力

由于該國北方果區的檢測結果表明,果樹冷漠的細菌含量高,果園水肥沃充足,建議果樹開花前,果葉表面每次噴灑氨基低聚糖等免疫抑制劑,增強樹體對潛伏感染菌的抵抗力。

(3)藥物預防和控制

1.防止感染。果實收獲到落葉後,将整棵樹(樹幹、樹枝、樹枝)噴灑内生菌治療效果的環孢菌酸苯甲酯等殺菌劑1次。發芽到幼果,是胚芽孢子擴散的高峰期,應選擇吡哆醇或吡啶醚或吡哆醇或寡聚糖等藥劑,用高濃度刷子樹幹和大枝基2次,間隔10-15天,以防細菌感染。如果在使用藥物之前刮掉樹厚厚的舊皮,效果會更好。

2.治療疾病樹和斑塊。及時發現要刮掉的病點,病斑越小,越容易治愈。去除斑塊的傷口應立即塗上甲基硫烈酒等劑,以消毒并促進傷口愈合。樹幹刮擦以治療太大的疤痕,太多的樹木應采用橋接技術來保證營養物質的正常輸送。

3.預防和控制其他疾病。做好早期落葉病害、葉病、黑星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防止與腐病合作增加危害。

2020年茶樹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

全國茶園内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茶葉小綠葉蚱蜢(綠葉小)、灰茶尺、茶尺、茶毛蟲、茶橙蛞蝓、咖啡爪、黑刺猬、角葉、茶網、茶紅毒、茶黃疸、茶棒馬和茶餅病和炭疽病。為了有效控制茶樹的主要病蟲害,将損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確定茶葉的生産和品質安全,特别制定了本方案。

主要病蟲害防治率達到90%以上,整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茶樹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内。綠色防控技術覆寫率達55%以上,茶葉品質符合我國茶葉衛生品質标準。

應用基于生态調控的茶樹病蟲防治政策,以理化誘導和生物防治為重點,科學合理用藥。堅持因地制宜、區管理,優先采用健身栽培、免疫誘導、照明誘殺、色闆誘捕、性資訊素誘捕和生物農藥以及保護利用天敵等綠色防治技術,科學、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區域控制和綠色防治整合,確定茶園品質安全和茶園 生态環境安全。

三、防控措施

1、華南茶區:主要包括海南省、雲南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西南部、福建東南部。主要有茶葉小綠葉、咖啡爪、灰茶尺、茶葉毛蟲、茶樣醋酸鹽、角胸葉甲、茶毒、茶卷葉、茶黃疸、茶橙、黑蜱、茶餅病和茶炭疽病。

2、西南茶區:主要包括雲南中北部、西藏東南部、四川省、貴州省和重慶市。主要病害有茶葉小綠葉、灰茶尺、茶葉毛蟲、茶棒馬、茶網馬、茶黃疸馬、茶毒、黑刺猬虱、茶線病、茶餅病、茶炭疽病、白星病等。

3、江南茶區:主要包括廣東北部、廣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南省、湖南省東南部和西部、安徽省和江蘇南部。主要昆蟲有茶葉小綠葉、灰茶尺(或茶尺)、黑蜱、茶毛蟲、茶蜱、茶狀象甲、角胸葉铠甲、茶網、茶白菜、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餅病。

4、江北茶區:主要包括湖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東東南部、河南南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主要昆蟲有茶葉小綠葉、灰茶尺、茶網、茶毛蟲、黑刺蚴、茶蜱、茶鑷子、茶餅病和茶炭疽病。

(二) 主要技術措施

1.茶葉小綠葉。保持茶園周圍的自然植被,制作花草和木本植物,秋冬季節将雜草保留在園内,為蜘蛛,寄生蜂提供庇護所,并增強生态控制的潛力。生産季節,及時批量收集,除去茶水線間雜草,控制蟲口基底。為達到現場防控目标,可采用以下藥劑進行噴灑:籼稻、藜麥、茶皂素、呋喃胺、拟除蟲菊酯、聯苯、蠕蟲、蚜蟲等。

2.灰茶尺(茶尺)。結合秋季茶園的施肥,對土壤進行耕作,以降低土壤中冬季蠕蟲的存活率。在灰茶尺上常安裝茶園的誘蟲燈,羽毛峰燈殺死昆蟲。保護和利用茶尺天鵝絨蜜蜂,單一白色天鵝絨蜜蜂,蜘蛛和其他重要的天敵。在灰茶尺進入羽化期,每畝放置2-3套灰茶尺資訊素誘捕器,誘殺雄性昆蟲。利用茶尺病毒制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應适當時間掌握在第1代、第2代或第5代、第6代幼蟲。當蟲口基質達到或超過對照目标時,可使用以下藥劑噴灑:茶核素雲津、苦芷、幽門螺、溴化菊酯、高效氯氰化物、聯苯甲鹽等。

3.茶葉毛蟲。茶毛蟲簇的習性是用來用手殺死的。在茶葉毛蟲羽化期間,安裝捕蟲燈殺死成蟲,每畝放置2-3套茶毛蟲資訊素誘捕雄性昆蟲。利用茶葉毛蟲病毒制劑進行生物防治,防治适宜時期的幼蟲幼蟲。當蟲口基質達到或超過對照目标時,可使用以下藥劑進行噴灑:苦皮、蜉蟲病菌、高效氯氰化物、聯苯甲鹽等。

4.茶橙。在适當的時間分批帶走部分飛蛾,卵,幼蛾和racchini。在深秋用石材硫酸硫磺或礦物油密封花園。在茶橙坩埚的高峰期,使用藜麥為基,礦物油可用于預防和控制。

5.黑刺猬虱。加強茶園管理,疏浚園林,促進茶園通風,抑制其發生。冬季一代成蟲在其鼎盛時期羽化,利用資訊素和黃盤殺滅成蟲,每畝懸挂陷阱闆15-20塊。第一代幼蟲在其鼎盛時期孵化,可噴灑拟除蟲菊酯、聯苯、溴菊等藥劑。秋中冬蟲嘴高場塊可用石硫合成劑、礦物油等為公園封閉。

6.茶黃馬。及時分批,惡化其營養條件和庇護所,帶走部分卵,蟲蛀蟲和成蟲。用資訊素藍色或資訊素黃綠色陷阱闆殺死昆蟲。結合茶葉小綠葉和灰茶尺等主要病蟲害防治進行兩種處理。

7.茶帶線。批量開采,特别是與夏季茶葉機收獲相結合。防控劑可使用乳液礦物油。非采摘茶園或後秋封園,可噴施石硫劑、礦物油等。

8.茶餅病。及時配料,結合茶園改造,選擇适宜的修剪期和工作台去除病葉。去除枯枝,改善茶園的通風和透光,增加磷、鉀肥的施用,增強茶樹的抗病能力。在前幾年發病率高的茶園中,苯甲基環苜或吡哆醇等藥物可以在疾病發作開始時連續第二次噴灑,間隔7至10天。

9.茶炭疽。在新茶園中,選擇抗性強的幼苗。平衡施肥,提高茶樹的抗性,及時砍掉患病的枝條。在正确的時間選擇。對于茶園的重新開放,采用苯甲基環孢素、吡哆醇酯等防治。

注:本技術方案中選取的農藥品種是我國茶園可使用的農藥品種的參考品種,出口茶葉産品的茶園應按照進口國的要求精心挑選。産品的具體使用濃度、使用方法和安全間隔應仔細閱讀标簽和說明。

2020年蚱蜢防治技術方案

蚱蜢是間歇性爆發,遷徙的雜食性害蟲。據國家農業技術中心組織專家會議預測,2020年蚱蜢種群反彈趨勢明顯,内蒙古東部、黑龍江和吉林西部、河北壩上局部發生局部發生。例如,蒙古、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外來源的昆蟲在夏季遷入,第二代幼蟲可能在當地受到傷害。為做好防控工作,專門制定了這一方案。

複發區及時開展應急防控,控制幼蟲大規模叢集遷移危害,控制處置率達90%以上,防控效果達到85%以上,危害損失控制小于5%,中低密度區處置率達到70%以上。 并且危險損失控制小于3%。為保證蚱蜢在農田多地不被災害,偶爾農田不會造成嚴重危害。

阻斷外來昆蟲源,控制本地昆蟲源。加強對昆蟲情況的監測,以控制幼蟲為主,誘殺誘殺成蟲作為補充。結合生态控制、理化感應控制,将危害降到最低。加強對農田周圍公共區域的聯合管控。

(1)防控重點領域

1.冬季成蟲注重監測區域。東北三省大部分為河北、内蒙古東部和甯夏北部。

2.幼蟲防控重點領域。黑龍江西南、吉林西部、遼甯北部等農業區、河北北部、内蒙古興安盟、甯夏什祖山市等農牧交錯區。

1.生态控制技術。對于冬季地區,實行秋耕和冬季灌溉春季,破壞越冬場所,促進荞麥、蚱蜢等非快樂作物的栽培,進行生态控制。

2.捕光殺蟲技術。在成蟲發生蚱蜢越冬生成地區和外來昆蟲源地,提前安裝殺蟲燈等實體誘殺工具,及時誘捕蚱蜢,減少蟲源基數。殺蟲燈應放置在視線開闊、通暢無阻的場所,在種植豆類、向日葵、棗等蜜源植物較豐富的地方,燈具的高度要比周圍主要作物的頂部高20厘米。

3.中耕除草和殺卵技術。對于蚱蜢非愛吃作物如高粱作物、洋芋等,産卵前,雜草在田間,蚱蜢如大麻、豆類、向日葵等,在産卵期間結合雜草栽培殺卵,并将雜草從田間除去施肥或集中處理。應特别注意清除田地裡的藜麥和雜草,以及田間和荒地裡的雜草。在幼蟲已經孵化的田地裡,給藥,然後除草,以避免幼蟲的集中,進而将危害轉移到作物上。

4.溝槽堵塞和噴灑帶,防止幼蟲遷徙。為防止幼蟲從草原、荒地、林帶等交界處和退化草原向農田遷移,應采取挖溝、打帶、覆膜屏障的方法,防止危害在無規模地塊、田間幼蟲小地塊和部分幼蟲集中在大量昆蟲的地塊中擴散。

5.藥物控制技術。掌握幼蟲3年前(卵子開始後10天左右)藥控的關鍵時期,選用苦甜、曲安奈德磷、甲基曲安奈德磷等藥用噴霧防控。對重災區采取應急防控集中殲滅,分散發生區實行關鍵撿殺點控制,注意野外邊緣、頭部、荒地幼蟲控制。

日期:2020-04-03 來源:害蟲防治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