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西峡文佛《吉祥的滔口而行》纸册第一批禁止出国(边境)展览文物

古物时代:西峡

出土信息: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白鸡沟方塔出土

收藏地点: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土共九卷,蝴蝶衣,译自藏传佛教经典。完成者有一个封面,扉页,封面左上角刻有长书签,标题外环到边框;整页框架长度30.7厘米,水平38.0厘米,四个边界有一个子条,条距上下23.5厘米,无界,一半约15.2厘米。心脏宽1.2厘米,没有大象鼻子或鱼尾。前半部分是书名的简称,后半部分是页码,页码有中文、西峡、汉夏三种形式。

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继续"本身,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三卷全口和这部续集的后半部分,以宽泛的文本,计数1卷;第四,"解脱",被称为"吉祥满的嘴巴和这种继续解决喜悦的×",保存这个第一,第五,第二,第三,数4卷。总共九卷,总共超过220页,加上尚未记录的零散页,大约是100,000字。

这部续集的正文有九卷,最少17页,最多37页,全部在西峡。这部续集是国内外现存的西夏佛教之一。据调查,《这部续集》一直没有记录下来,可能是原藏人已经丢失了,这是目前这部续集唯一的抄本。"这延续"是西夏时期唯一的民族标识,也是辽、宋、金时期的木版印刷版。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印刷,它将是从元代早期到宋代发明和使用的木版印刷。这些文献对考古学、西峡、佛教、藏学、书史、文学、文化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现存最古老的木制印花

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白庙沟十多公里处,有一座方形13层密密麻麻的屋檐式实心砖塔,它建于西峡时期的白鸡寺沟渠方塔。塔建成时,由于至今尚未发现相关文件而不知道,该塔也因壕沟名称和塔形而得名。

198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文物普查,误用为明代建筑。1990年11月,塔楼被摧毁。同年12月初,宁夏有关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联合调查,确定1991年暖泉时期的考古发掘。宁夏考古研究所组织牛大生和孙长生考古领导于1991年6月对被毁的方塔进行科学发掘,出土了水墨书西下文和中国纸上文物的铭文,在塔的中心出土了用墨水书写的西下剑坊塔的六角形木柱上, 才知道,这座方形塔是一座准确的年代可以检验的西峡古建筑。

经过挖掘和整理,方塔除了出土了青砖、木头等建材外,塔上还出土了很多珍贵的西夏文物:西峡文佛九;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在方塔中出土的西方夏文佛教经典,经过整理和拼写,产生了九卷,约10万字。其中七个已经完成,两个是废料,还有一些遗骸,碎片仍需进一步整理。九部佛经的译本和正文页如下:《吉祥的口》和第三部(本续集的34至35页);以上三本书,正文首页后面的名字有"前面""藏文译""翻译"的题目。"翻译",即西夏翻译。由此可见,这是基于藏文文本的翻译。吉祥的口和这部续集卷(17页);"吉祥的嘴巴和这部续集的后半部分用宽大的字母"(26页);"吉祥的到处都是嘴巴和这个延续的解决方案到第一个"(21页);"吉祥的嘴巴和这个延续释放的快乐解决方案的第五"(24页)。

以上四本书,正文第一页后的名字都有"设置""传递""翻译"的书名,也为藏文翻译。以上七本书,开头和结尾全集。前五版对心脏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是前两版最严重。"吉祥的满嘴和这个延续的解心补二",从纸页的碎片来看,一共二十页。一到七页是残留的,八到二十页基本完好无损。"吉祥到嘴和这个延续的解决方案到第三页",从零碎的页数来看,还有四到七页,九到十五页,其中第七页、十到十五页等六页为整页,剩下的页数。

西峡文佛的《吉祥的捂口而今续》,镌刻,白色麻纸精印,蝴蝶衣。完成的书有封面,扉页,封面左上角刻有用西霞文字写成的长书签,书名的外环向边框,封面纸略厚,呈黄褐色,封面内侧背面有一张纸, 一些纸为佛废页,背字面向里面。佛像整页框的内页长30.7厘米,长38.0厘米,双柱左右,条形上下23.5厘米,无界,半边约15.2厘米。心宽1.2厘米,无象鼻,无鱼尾,书名前半部分短,后半部分书写页码,页码有汉字、西峡、汉夏三种形式。每半行十行,每行二十二个字,大小约1厘米。整个字体很复杂,周峥,美不胜收。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吉祥的满嘴而延续"具有印刷版石版画的明显特征,如箱形条线交叉处有较大间隙,心形线与上下条线不相连;这些特征不太可能出现在雕刻的副本上。"吉祥遍地口,此延续"字体笔触流畅,边缘整齐,断笔少,笔缺现象,印刷精良,具有木版印刷特点,与泥版有明显区别。另外,有些线条有不同长度的线条,是木版印刷独特的隔行加迹线。由此可见,元代王伟"活型书法"中采用了"线、切成竹夹"的技术,早在西夏时期就已经出现过。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传统观点认为,木字最早或由元代王琦发明。宁夏著名考古研究者牛大生先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首先认识到"吉祥遍地口又这种延续"是西夏木版画和书写的一次讨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96年11月6日,文化部组织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由于伟超担任主席,潘继星、郑鲁斯担任副主席,由考古学、西峡史、佛教、印刷、版本、造纸、文学等不同领域的12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经过认真的审查、鉴定和讨论,专家们对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一致通过了鉴定意见。

鉴定委员会认定,1991年在宁夏出土并藏匿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西夏文佛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木版印刷本,早于一个王朝发明和使用木刻文字,对中国印刷史和古代印刷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吉祥满口又这续集》不是一本完整的书,没有序列,不能从文字中直接研究其印刷时代和印刷位置。其白鸡寺古芳塔始建于大安西下会宗两年(107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完好的西下源时代建造的宝塔。同时出土的两件文物都是西夏年号:一是西峡文贵形的木简,木卡两面是水墨书西下文,前两个字是西夏文"正关"两个字;这些文物在元朝和元朝之后都没有发现过文物,根据文物共存的证实,"吉祥的口中和这种延续"为晚期西夏佛教经典。

"吉祥的嘴巴和这种延续"用麻纸印刷,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西峡立国之后,在不断投入中原造纸的同时,逐渐掌握了造纸技术,政府机构与造纸机构合作管理造纸,以及专业造纸师。现有的西峡书籍都是用麻纸印刷的,这与宋源流行的皮纸明显不同。从纸上看,包括《吉祥满口而下》的方塔出土文件均为西霞印刷。

"吉祥的嘴巴和这种延续"对于蝴蝶裙来说,这种佛教的束缚形式与宋元本不同。中国古代佛教经典有两种形式的装订,即折叠和滚动。据现有资料显示,西夏文佛,基本折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了几种蝴蝶服装,而元代西夏文佛则全部折叠,没有蝴蝶服装。从佛教经文的装订形式来看,"口中吉祥而延续"的蝴蝶裙与西夏印刷时的宋元本不同。

此外,"吉祥满口又这本续集"正文在首页名称之后的"集""翻译""翻译"的标题和人的头衔。"翻译"是指翻译成藏文,"潘"是西峡人所称的,"潘翻译"是翻译成西夏。可以看出,这部经文是从藏文翻译成西夏的。这种形式的第一句铭文是西夏时期藏文翻译的常见形式,将西夏佛教经文写成或印刷成书,如俄藏西夏佛教经文《到门的另一边取得胜利》等书籍都有类似的书名。

《吉祥的满嘴而这延续》是一幅木版画,牛大生先生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

1.箱条线的四个角不连接,留下大小不一的间隙,油墨颜色厚而不均匀,纸背油墨深度线不同,字体大小不同,笔式不同等等。这些现象在圣经的每一页都可见。

2.单页版心线漏,有些最后一页没有列线或列行在页面中间的文字之后;

3.有个别的逆转,例如"吉祥到嘴和这个续集"的主要文章第五页上的"四"字和"吉祥的多合一和这种连续性"第七页中的"七"字。这些现象在活版中很常见,是活版画的特征,雕刻印花很少或根本看不到。

"吉祥的嘴巴和这种延续"的活字符是印记标记行间交错线的木制字符的基础。"梦溪笔谈"包含毕奕泥型布局工艺,没有隔行扫描工艺。王伟的《活字印书法》记载的木字型排版工艺有"排版线,切成竹夹"的工艺。"吉祥的嘴巴和这种延续"字线间歇性印刷标记,是隔行扫描夹处理不当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吉祥满口,此延续"是一个木字,而不是泥字。此外,"吉祥满嘴和这延续"笔触流畅,边缘整齐,断笔少,有笔缺现象,与早期的泥字不同。

"吉祥遍地口又延续"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印刷,发明和使用木本字在中国超前的一个朝代,即从传统的元初到西夏。文献记载,宋元的许多活字并不存在,众所周知,早期的木字只有元代印制的西峡、"大方宽佛华"等。这一发现也证明,西峡是中国平版印刷向欧洲传播的重要中介区域。中国的平版印刷始于北宋,西方始于15世纪,受到中国平版印刷术发展的影响。中国印刷有几条西方路线,其中一条是沿着古丝绸之路,进入中亚,然后进入欧洲。近年来,在甘肃敦煌发现了辉文木字,在新疆库车和田发现了中国八色和古天文木版印刷材料,相关专家认为它们是元代的遗物。当时西夏王朝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吉祥的口中而此延续"为西夏木活版的发现,证明宋代的活字印刷已被引入河西地区,弥补了中原到中亚的戒指不足。西霞的木版画是中国平版印刷的中间环节。

摘自习近平的《重写人类印刷史的珍贵西方夏文佛教书籍》《吉祥地到嘴和这种连续性》

附加

牛大胜:西夏文佛著《口中吉祥》的发现及续集

西峡文佛的《吉祥通道与本续集》(《续集》)是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白鸡寺古芳塔遗址中发现的西夏文献之一,蝴蝶服装约10万字,译自藏传佛教经典。这部续集的九卷,最少17页,最多37页,都是西夏。《这部续集》是国内外现存的西方夏文佛教经典之一。据调查,《这部续集》一直没有记载,可能已经在藏文中丢失了,这是现在这部续集的唯一副本。"这延续"是西夏时期唯一的民族标识,也是辽、宋、金时期的木版印刷版。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印刷,它将是从元代早期到宋代发明和使用的木版印刷。这些文献对考古学、西峡、佛教、藏学、书史、文学、文化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中间接缝交叉和反转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右侧的第二列有"四"字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左侧缺少一列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这部续集的完整故事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这部续集中最破碎的书

于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老牛真的很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牛"。虽然留下一个小的扁平头,它看起来不那么"醒目"的白发,但仔细观察,上面找不到一头黑发。但他是红色的,看不到皱纹。问年龄,只有一年,就是80岁!

多大年龄是80岁?是每天提高的年龄,包括挑逗太阳,是需要别人照顾饮食生活的年龄!而这些似乎都和老牛在一起。相反,他的办公桌上还摆满了书本和资料,电脑上还只有文字,用不了多久,新的研究成果就会出来。老牛真的是默默工作的老牛!

纵观老牛几十年的工作,实在可以用"不鞭打自己造成的蹄子"来概括。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就是这样;他的学术研究早已摆脱了名利的束缚,也洗去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考古学家获得碧仪奖:全国唯一的人

1996年,对牛大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虽然他已经退休好几年了,但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研究得到了权威的证实。随后,他获得了中国印刷业的最高奖项——毕叶奖,迎来了他一生的辉煌。一个偏远省份的考古学家怎么能把他在印刷界的同事所钦佩的奖品联系起来呢?

说起老牛当时的研究,恐怕连他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1993年,牛大生退休。当时,老牛经常看着书前泛黄酥脆的西夏经文出神。他看起来越兴奋,他就越觉得他们不寻常!经过几个月的不懈研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西夏时期印制的西夏佛教经典,不仅稀有,而且更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不是刻版画,而是木版画!

1993年,"第一届中国印刷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牛大生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强烈关注。学者们呼吁当局证实这一点。

1996年11月6日,北京文化部专家组织对这一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别委员会委员如翟伟超、石淑清、徐银芳、石金波、潘继星、郑鲁斯、张叔东、罗叔宝、魏志刚、邵淑英等都是考古、西峡、古纸、印刷、版画等权威。专家们听取了牛大生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查阅研究了相关资料,一致肯定了牛大生的研究成果,并同意牛大生的研究结论:西峡文福的《吉祥满口而下》作为"晚西夏木版印刷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版印刷材料。通过这种方式,木字的发明和使用早于著作的权威和人们对一个王朝的传统理解。牛大生的研究成果因此成为"本世纪印刷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意味着人类印刷历史的相关章节将因此而重写。

1997年,牛大生凭借这一成绩获得印刷业最高奖项"毕玉奖"。1999年,他的研究成果被文化部授予"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社会各界齐赞牛大生正在"改写印刷人的历史"。

牛大生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一段时间以来,来自邻国的少数学者一直在挑战我们的"四大发明":他们说,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印刷技术就是他们发明的。牛的研究强烈地应对了这一挑战。

一个震惊中外的案件导致了重大的考古发现

很多人会问:命运怎么会是这么高高在上的牛来生存?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是如何传到牛大生的?

这是由于考古发现。

事实上,他也在临近退休的当年主动邀请,并抄袭了考古铲。

与过去通常的考古发掘不同,牛大胜的探险队是由一个震惊中国和国外的案件带领的。

1990年11月28日,在贺兰山上养羊的牧民发现,位于贺兰山中心的鲜为人知的白积沟广场塔已被不法分子炸毁!12月11日清晨,宁夏考古学家决定参观该遗址,我被邀请参观(当时唯一去过该遗址的记者)。我们看到了被炸毁的塔楼的废墟,在一堆砖块中间发现了塔楼心脏的一根柱子。以上西夏文和中文铭文的题词吸引了专业人士的注意,也给现代人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专业人士判断: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明代的方塔,是少有的西下古塔!它的考古价值被低估了!

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独家报道,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虽然牛大生没有到场,但在我接受采访时多次表达了愤怒、遗憾。他快到华家的年龄了,但他没有打算混在一起,他对清理古塔的废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研究西峡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找出塔楼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在阴影中也有一线希望:希望在废墟中找到西峡神器,哪怕是鳞片半爪。

1991年秋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牛大生率领的考古队进入贺兰山的心脏地带,与古塔遗址共度了一个月。这是一个异常困难的考古:没有通道,没有电,没有信息,水,食物,蔬菜等日用品都不得不依靠驴子从山外进入山区。正是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他们翻遍了整个古塔的废墟,把所有的废砖都放得整整齐齐,不仅了解了方塔的结构,还意外发现了一些珍贵的西夏文物和中国、西夏文学。

"考古学是发现的科学!"牛大生"发现"了,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探索西峡佛陀的孤书

俗话说,"满载归"的牛,只要交出考古资料,即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牛大生。

田野考古结束后,牛大生继续战斗,整理和研究出土的文物。无论是对于牛大生还是其他专业人士来说,要制作这些文物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出土的文物大多是西夏文学,能理解的西夏文专家屈指可数,国内外都寥寥无几。牛大生不包括在内。

西下文,是仿汉字创作的独特文字,在历史上已经使用了四五百年。它是在西夏建国之前创建的,但由于西夏政权的灭亡并没有立即消亡,但在一些地区继续使用的时间并不短。在锐利的外表上,西霞与汉字非常相似;西夏文的创造有一定的原则、规律,也充满了智慧。虽然它不像汉字那样应用时间长,适用范围广,但在特定时期内却承载着特殊的文化,但其他文字却不具备。因此,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听说国内对习近平的了解只有"几个老人",立即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有人学这种文字,不能让它迷失方向。

深入研究在古塔废墟中出土的文物,就像征服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在牛大生面前,有很多"拦路砖",最大的"拦路人"就是缺乏知识储备。但很难不让达森失望。他从头开始购买了数百本相关书籍,并利用机会向专家学习。

考古研究,不仅要接受贫困,要忍受孤独,还要有一双眼睛。牛大生在收藏文物的整理研究上独到眼光,他渐渐地把其他文物放在一边,最后把注意力集中在9幅好西峡版画上:这是什么书?这本书的标题是什么?是世俗文学还是佛教经典?是西夏文学中的孤独者吗?虽然头卷和最后一卷有瑕疵和无题,但牛大生最后还是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找出了它的"出处":这些西夏版画,书名是"吉祥遍地口又这延续",是翻译自藏传佛教经典,国内外西夏文学是一本孤书。

孤独!它的价值不言而喻,更何况西夏时期的西峡文寂寞!1991年9月2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我在头版写的一篇题为《宁夏方塔遗址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的孤书》的报道,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

是雕刻吗?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词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检验西方夏文佛经的起源,确定其孤独性,是一个伟大的研究成果,但牛大生的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研究它的取景和布局特点,然后确定它是雕刻版画还是活版印刷品。如果它是印刷副本,那就不寻常了!然而,要澄清这个问题,它涉及佛教,藏学研究,版本控制,文学,印刷历史等学科,要有很多相关知识。即使你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并不容易!

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牛大生那年和开学之初,他就愿意当小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习,还注重专家,仅他拜访了30多位专家,都为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吉祥的嘴和这部续集》出土时,它只被确定为《西部夏日》的印刷品。至于是雕刻印刷,还是印刷,泥浆、木材、金属,还没有深入研究,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印刷,被誉为"文明之母",是一项古老的发明,每一位黄彦的后代都为此感到自豪。从印章、石材、织物印染发展到雕刻印花、平版印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雕刻印刷技术始于唐末,而较为先进的泥浆印刷,一直被认为是北宋时期布艺的发明,因为沈澍的《梦溪笔谈》对此有着清晰的记录。从那时起,中国诞生了木材,金属和金属字符。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在汉字技术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直到1450年才掌握了"技术"这个词,这比我国晚了四个世纪!

牛大生在研究中发现,"吉祥遍地口又这种延续"与同时代的雕刻印花有许多不同之处:箱形条线的四个角不相连,左右条线短,上下条线或不足或超长都一样;墨水颜色厚而不均匀,有的黑白斑驳,有的半暗半亮;倒置文字多次,具有印刷活字的特点;心线漏的布局;书名的简称为词语混乱,当看错时;页码与单词不合情理,放错位置,严重,缺失,与西霞混合;有些页面在交错的竹片上有标记。所有这些特征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它不仅是活版画,而且是木版画!

这项研究不小!牛大生本人对此很兴奋。因为虽然我国在北宋发明了活版画,但宋代印刷术只有雕刻,没有活字,现在中国最早的活版画是明朝,而根据权威著作和传统说法,人们一直认为木字是元代科学家王伟发明的。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王琦在《农场书》第22卷《活字印刷书法》中,详细介绍了木字印刷技术。因此,有人说:"发明的第一套实用木字,必须归功于王琦","正式印有木字成书,最早不得不算是元代王伟","木活版为元代科学家王伟先"。《吉祥之口》和这部续集的发现与研究,对这些久经考验的结论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如果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中国的木型技术将提前100多年使用!

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牛大生不知道要忍受多少个日日夜夜。最后,他用自己独特的发现证明了:这些西方夏文佛教经典,不仅是活版画,还有木版画!随后,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这些西方夏文佛教经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质版画"。

牛大生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2002年,《吉祥之口与延续》因其珍贵而独特,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同年,它被国家档案局列为首批48份中国档案名录之一。最让牛大生兴奋的是,研究成果被写进了高中教科书。印刷显然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但韩国的一些学者说这是他们发明的,韩国当局已经把它写进了中小学的教科书,用于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现在,终于可以原清远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初中《中国史》一书,介绍毕毅发明了泥版印刷术,写道:"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木版画,这是已知最早的活版画。"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材中,有较多的介绍:"1991年,宁夏发掘了'吉祥满口又延续'的西夏木版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版画。

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来纠正他的错误。

牛大生在西夏文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但认为他的贡献仅限于此是错误的。其实,牛大生对学术的贡献,尤其是对西峡的贡献,是很多的,也值得一些丰富多彩的写作。

牛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在学年期间,正好赶上"反右"运动,一些学生因为热爱学习而成为典型的"白私路",受到错误的批评,有的甚至被打成"右翼"。虽然牛大生没有受到批评,但他的正常学习还是不小的影响,但他还是坚持学习。在大学三年级时,该系开设了国家历史和考古专业,供大家选择。所谓"考古专业化",就是后来的考古专业。牛大生学习考古学,对考古学感兴趣。当时,学校缺乏专业教师,从北京等地聘请专家学者任教,牛大生有幸听了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天界打开了。

1958年,牛大生大学毕业,正好赶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他无条件服从安排,带着7名学生来到宁夏,白叶在那里等着。由于他在大学里学过一点考古学,他被分配到宁夏博物馆,该博物馆仍在建设中。

当时,博物馆,也受到"以阶级斗争为框架"的约束,考古专业人士不能坐以待毙地从事专业工作。西夏在当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特别是对一些专业人士来说,西夏岭在银川的西郊,很多人,包括考古学家,都不知道。

1972年西夏岭的发掘,让宁夏各界人士有了"西峡"的意识,牛大生与西峡的接触始于西夏岭的发掘。

宁夏从事考古工作的经营人员很少,很难有明确的分工。牛大生在青铜峡挖掘了唐代的陵墓,也对曾经对石窟产生浓厚兴趣的固原书海山石窟进行了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调查了下山石窟,他是该石窟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主持了石窟区域的测绘和编号。1988年,遗产出版社出版了《寿密山石窟》,体现了他的努力。

牛大生很聪明。这种智慧反映在他对自己和臣民能力的准确判断上。他很快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石窟,因为他必须懂艺术,尤其是具有高度艺术修养,而且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他逐渐将精力转向西峡研究。

他发现了位于银川市中心的成天宫和成天寺塔的历史,它们仍然是西峡星庆宫的标志性建筑,他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他调查检查了位于山东省贺兰市白白寺口的白鸡口双塔,并充分论证证明它是为西峡院建造的,虽然经过乾隆三年(1739年)8级地震的考验,但仍屹立不倒,实在是太珍贵了。他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内容,为最终确定双子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西夏钱币的研究也使牛大生颇有成效。他带人去山东省贺兰深山峽谷的三个西峡钱窖挖掘清理,逐一检查了数万枚像山一样的硬币,按朝代、货币、货币价值、书体进行分类清点,完成了大量琐碎、复杂、辛苦的工作, 他对当年丧币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他的《西夏钱币辩证法》被学术界视为研究西夏钱币的权威著作,为研究西夏时期松霞与经济状况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对钱币的研究没有中断,他最终选择了出版《西夏钱币理论集》的收藏。

作为宁夏的西峡学者,牛大生不仅非常关心西夏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努力推动。早在1991年,他就写了《西夏研究与宁夏在西夏研究中的地位》,除了讨论西峡的地位,回顾西峡的发展情况外,还提出了"宁夏要成为西夏研究中心"的建议,希望早日成立西峡研究中心或西夏研究所。近年来,关于西夏、俄藏、英藏、法藏等全国各地的考古报告相继出版,一批年轻的西夏学者迅速成长,有的成为硕士和博士,有的人可以直接翻译西夏文学,甚至翻译藏传佛教的西夏佛经,牛大生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但也经常感叹"来世令人生畏"。

在过去的30年里,牛大生发表了近140篇论文和资料,其中三分之三与西峡有关。曾参与过西峡遗址、西夏陵墓、西夏公章、西夏石窟、西夏酒窖、西夏铭文、西夏仪器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专著《西峡遗迹》就是明证。牛大胜还参与了《中国钱币大词典》、《中国国家建筑》和《中国印刷通史》西夏部分的编纂工作。

老牛老了,但他的精神不老。

牛大胜对西夏文佛"口中吉祥和这种延续"的研究,已经由权威鉴定确定,但仍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他可以忽略不计,据说他在一系列文章中写答案和问题,严肃的学术辩论。

值得一提的是,牛大生一向严格责任,从不过度装饰,他发表文章纠正自己的错误。他告诫后学者们,在社会的迅速成功下,物质欲望,还要忍受孤独,愿意坐在冰冷的板凳上,才能真正在学术上有所作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