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月27日电(新华社孙子发)Splinger Nature的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近日发表一篇关于传染病的研究论文称,恶性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主要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的基因表达,疟疾寄生虫在旱季可少量存在于人体血液中,但不会引起疾病。
该研究解释了恶性疟原虫如何留在体内而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当蚊子种群在雨季返回时,疟疾再次传播。
众所周知,疟疾是非洲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病例集中在雨季,当时传播恶性疟原虫的蚊子繁殖;疟疾寄生虫的宿主人类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雨季之间数月的干旱中生存下来。然而,研究人员无法理解为什么疟疾寄生虫可以在不引起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生活在人类宿主中。
为此,最新论文的作者,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Silvia Portugal及其同事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追踪了600名年龄在3个月至45岁之间的马里居民。他们发现,在旱季结束时,这些种群中恶性疟原虫的基因转录模式非常具体。这种模式与受感染红细胞中血管粘附的减少有关,这有助于脾脏将受感染的血细胞去除到较低的水平。
作者说,这些特征有助于维持体内恶性疟原虫的低水平,这种疟原虫可以被免疫系统检测到和清除,并在雨季继续传播疟疾。他们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澄清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恶性疟原虫的转录模式,已知恶性疟原虫允许恶性疟原虫在特定环境中存活。(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