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名家推荐
艳雅华滋 壮丽豪情
——名家评说张广才中国人物画
新娘雅韵 张广才作
佳人良辰 张广才作
孙克(著名美术评论家,全国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画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我们对欣赏审美的趣味总是要求抒情、淡雅,对色彩用得都很少很淡。中国画要更加开放,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是中国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张广才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
广才先生的人物造型基本功非常扎实,非常生动,非常放得开,也非常重视人物造型的审美追求。他绘画的功底很好,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也很强,他把当代青年的兴趣、爱好以及青年们自由自在的状态都表现出来了。他把人物拔高了,拉长了,很时尚,也很唯美。色彩用得很大胆,把人物画成绿色的、红色的,但是我觉得他还是中国人的笔墨、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节奏感和色彩感,广才这样大胆的探索,对于中国画的发展的确是挺有意义的。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广才教授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是徐悲鸿弟子杨建侯先生的研究生,是受到徐悲鸿用欧洲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他有很强的造型能力,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在教学与创作的过程中,广才教授始终没有忘记学术思考,没有忘记现实关怀,而是在努力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我们从他近年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画中的形象在用笔用墨特别是在用色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张广才富有探索性的系列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国画还能如此地表现当代生活的节奏与内涵,让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国画在直面当代生活时所焕发的一种开放性与开拓性。
尹石(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到现在,大家都看惯了、看腻了,太甜了!必须要来一点清风,来一点辣的、火的,摧枯拉朽的人物画形象,张广才就出来了。
我想用几个调侃式的“胆”来概括我对广才先生作品的感受,第一、他是胆大妄为,第二是色胆包天,第三是剑胆琴心,第四是卧薪尝胆。所谓“胆大妄为”,是说他颠覆了中国人物画的老传统以及二十世纪以来人物画的新传统;所谓“色胆包天”,是说他的色彩鲜艳夺目,又跳又透,给人一种至纯至美的享受;所谓“剑胆琴心”,是说他的作品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精到有趣的刻画;最后就是“卧薪尝胆”,是说他现在的探索呈现了一种广阔的前景,他向何处去,我想他一定会向一种别出心裁的造型夸张、诗意盎然的精神世界继续开拓,我们期待广才先生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毛贵民(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张广才先生的画作,人物造型夸张、体态优美,色彩热烈、艳丽,充满了对生活的欢喜之情,这种浓墨重彩的画风,表达了画家本人对生活的看法、思考和情感。在他的画上,人物的形态完全脱离了农耕文明条件下的高人雅士、脱离了此类人物的神态情绪。有的画面人物甚至没有“开脸”,让人想到他是恣意地、强烈地表达中国人物画的写意精神。
张广才先生的画,每一幅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画面中人物形象所飞扬出来的浓烈情感,我们在现实中是难以见到的,但它又是那么现实的,那么地使我们信以为真,这正是“艺术真实”的纯熟表达。它撞击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未来生活会更美好、更理想的暗喻,从而激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给人们以心灵的滋润。
赵权利(《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广才先生的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坛的确是一个独特的面貌。我主要谈两个感受:第一个感受是很新颖,广才先生的作品既不同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路子,也不同于建国以后几十年以来比较主流的徐蒋体系的路子,有自己独特的面貌。第二个感受是用色非常大胆,光彩夺目,色彩非常鲜艳,然而,如果我们联想到新疆、云南等地区的民族色彩,是合理的;如果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的民间色彩,也是合理的;如果我们联想到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它还是合理的!可以说笔墨与色彩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产生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广才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重塑中国画的国家艺术形象》的论文,文中有这样一个表述:造型的意象性、画面空间的平面感和自由挥洒的表现性,我很欣赏这几句话,如何综合把它呈现出来,在一个人物形象上呈现出来,难度很大,这需要一种功夫,广才先生却毋庸置疑地做到了。稳健而爽朗的线条,艳丽而高雅的色块,一扫传统中国画的概念,完全拉开了距离。广才先生的画的确是在标新立异,但并没有离开中国画的基础和审美,我觉得他的探索其实就是一个重塑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有益尝试。
彭利铭(北京市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我觉得广才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血气的艺术家。你看他的书法线条,拉得这么长,拉得这么好,一笔拉下来拉到位,把人物造型把握得这么恰到好处,很不容易。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就是他自己的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界是可以融入到中国画百花园当中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接受它,而且要研究它。总之,广才先生的确为中国画坛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语言体系,为当代中国画注入了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活力。
丛志远(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主任,教授)
美国在对现代艺术的追求方面,他们也开始领悟到对唯美、肌理、形式,以及形式和主题的结合,觉得应该回过头来对纯美的形式,在技法方面和传统题材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我看到广才先生的作品,那种很简洁、粗犷、自由的风格产生了一种非常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在追求现代的艺术方面,跟西方艺术在探索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广才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可贵的探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去鼓励,也是值得大家去肯定的一个方向。
黄丹麾(《中国美术馆》杂志编辑,著名策展人)
广才先生实际上是摒弃了徐悲鸿的素描、光影、空间、解剖透视等西方古典主义的东西,他在形式语言上可以说是博览中西,他借鉴了黄胄、叶浅予的速写,借鉴了敦煌的造型色彩,同时对马蒂斯、贾科梅蒂、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包括卡通、动漫等也进行了吸收。如果说徐悲鸿是在素描和笔墨之间构建一个以西润中,广才先生则是在色彩和笔墨之中构建了一个新的体系。
总之,中国画的现代形态,需要我们每一个艺术家不懈的努力和开拓,广才先生以他敏锐的眼光,特殊的感悟,过人的胆略,探索和创造着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其实跨越每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张教授这个探索为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注入了令人鼓舞的新的活力!
张广才先生
张广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全国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省直分会会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原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副主编,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