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雄心勃勃提出“国货优先”的印度莫迪政府,如今正面临着一个无比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印度军队建设因为“印度优先”政策而受到了严重制约,以至于印度军方都被迫出面呼吁当局尽快查遗补缺,而为了达到目的,印度军方再次拿中国说事。据观察者网援引印媒发布的消息,印度新任空军参谋长辛格于本月4号在新德里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会上,辛格坦承印度在国防装备的“技术”和“效率”这两大领域已经落后于中国。为了给空军挽回颜面,辛格特别强调印度在三个方面“领先中国”。一是知晓中国空军的训练情况;二是充足的飞行员数量;三是较高的战术素养。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辛格甚至不惜搬出印度斯坦航空来为空军“挡枪”。辛格在发布会上指责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没能履行自己作为“光辉”战斗机制造商应尽的义务,战机交付时间被大幅度拖延。辛格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依照原定计划,应在2024年向空军交付83架“光辉”战斗机,然而真实情况是“零交付”。
而除了军事装备外,辛格还对空军的军事基建现状颇多怨言,称中国的军事基础设施进展极快,印度虽然也在加快建设,但是和中国比起来“仍需加强”,力求在未来可以起降更多的军机。不难看出,这位印度空军新任参谋长的抱怨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但最终还是指向了印度制造业。自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就憋着劲要和中国一较高下,眼看着大陆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巨无霸”,莫迪不顾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国货优先”这句口号,主张“从手机到战斗机一律本土化”。
在这句口号的鼓动下,印度开始不切实际的将军队采购资源不成比例的倾斜给本土制造商。根据莫迪政府的规划,印军至少要有30%,最多60%的组件是自制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货优先”这句口号从喊出来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了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印度制造业根本无法达到要求。
以空军为例,莫迪政府虽然减少外部进口,但是印度自己的航空制造业始终无法挑起大梁。耗费多年研制的“光辉”战斗机,进入量产之后瞬间现了原形。更为讽刺的是,辛格作为新任空军参谋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大优势”,其实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且不说“知晓中国军队训练情况”和“较高战术素养”这两个所谓的优势有多少水分存在,光是“充足的飞行员数量”,就已经变相暴露了印度空军严重缺乏作战飞机的尴尬现状。
倘若印度真的打造了一支足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强大空军,就应该是“机等人”而非“人等机”。和这个巨大的缺陷相比,印度的军事基建不足都显得不那么紧迫了。因此,印度与其把时间和资源都浪费在“对抗中国”,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升自己。
印度尤其要避免“自认为制造业大国”,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脱离实际的臆想只会让印度在“国际笑话”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不会让印度的军事实力有所提升,一旦真的到了战时,最终露馅就会是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