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普安县高棉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强长远发展谋划,科学合理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实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茶叶种植、有机果蔬种植、传统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发展路子。立足“一叶两果”(即:茶叶、核桃和其他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抱团发展”的原则,吸纳贵州黔锦园油脂有限公司、普安县德生源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各村(社区)农村合作社等加入产业联盟,打破村与村、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壁垒,实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整合资源,深挖潜力,培育了高棉薄壳核桃、高山生态茶、黄金百香果、金秋砂糖橘、本地小黄牛、助农大白鹅、经济致富兔等特色产业,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一村一品”初见雏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致富路越走越宽。
布依族群众在采摘百香果
初秋,走进普安县高棉乡嘎坝社区下嘎坝组,在一个叫绿荫滩的山头,记者放眼所见,一片绿林从山脚到山腰,犹如一块巨大的绿“地毯”,铺满整片大山。走入林中,只见一枚枚个大皮薄的百香果挂满枝头,忙碌的果农在林间来回穿梭采摘百香果,脸上挂满收获的喜悦。
正在招呼果农采摘百香果的高棉乡百香果基地技术员陈震自豪地介绍:“我们基地种植的306亩百香果,目前已大面积成熟,目前正在采收。今年不愁销路,供不应求!今天就有兴义的客商直接开大货车来基地拉,一车就拉走了4000公斤。目前基地已经卖了5.5万公斤,收入60多万元。”
据介绍,近年来,普安县高棉乡在抓好306亩百香果产业发展的同时,抓好以“示范点+示范户+庭院经济”组织方式,在全乡逐步推广种植百香果,并聘请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提供育苗、虫害防治等技术帮扶,带动村民进行科学种植和管护,提升作物的产量和“颜值”。今年,全乡百香果预计产量将达500多吨,产值1500多万元。
“在种植核心区绿荫滩,山泉水四季不断,水源丰茂,为基地的浇灌提供了保障,加之这里是高山河谷地带,全年无霜雪,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百香果。”陈震开心地说。
“我们的果园采用科技种植,精细化管理,确保品质优良。果园中不仅安装了高标准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提升种植和管护水平,而且在种植百香果时,先用有机肥、油枯等配比后作为底肥。这种底肥最适合百香果吸收,有利于提高果子品质。果园采用覆膜控草技术,不打除草剂,不施违禁农药,果子干净,确保大家吃得放心。”陈震接着说。
“以前的顶架式种植采光不好,我们现在改成了桩蔓垂帘采光,保证每个果子360度无死角采光。”陈震介绍,“今年的果子甜度更高。”
产业兴则百姓富。高棉乡百香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的产业振兴注入“甜蜜”能量,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据介绍,今年在百香果种植阶段,已用工3000多人次,群众务工收入达40万元。来自龙吟镇的高娣秀告诉记者,她通过在基地务工,月收入达4500元。
“在果园务工,一天一个人有100多元工资。”几位管护果园的村民刚说完,陈震接过话茬:“每天早上基地派车去接他们,中午还管一顿饭。技术工人一天工资是200元,其他人员一天110元至150元不等。他们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拿得到三四千元,收入真的可以。”
临近嘎坝社区的高棉乡棉花村,很多农家的庭院里都栽了百香果树,果实挂满枝头,生机勃勃。村民岑正兰说:“今年的百香果长势好,果子成熟后除自家吃外,多余的还拿出去卖,收入增加不少,手头宽裕多了。”像岑正兰这样的发展庭院经济的种植户,该村有141户。“龙头企业+农户+庭院种植”的组织方式让高棉乡百香果种植形成不小的规模。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示范发展”的原则,高棉乡不断壮大产业联盟,吸引吸纳优质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加入,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全乡8个村(社区)党支部、1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108名党员加入产业联盟,促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品质、生产规模、销路持续向好。当前全乡种植茶叶1.8万亩,年产值3260余万元,覆盖农户1321户6579人,实现户均增收2.3万元以上。核桃种植保有量2.4万亩,投产0.72万亩、年产值1000万元,带动1440户农户增收。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庭院种植”的组织方式,积极争取公安部帮扶资金75万元,探索发展“庭院经济”,种植黄金百香果、金秋砂糖橘等精品水果1000余亩,产值达720万元。以“养殖大户+农户”“养殖户+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做优做特养殖业,全乡养殖黄牛1800头、白鹅出栏1.2万羽、肉兔1.8万只。
产业联盟通过交流研讨、成果分享、洽谈合作等形式,推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互联互动、互通有无,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信息、项目、市场等资源整合共享,抱团面对市场、协同转型升级,形成党建引领下的新型合作关系。目前,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积累均在5万元以上,平均每村达16.77万元。同时注重发挥聚集效应,围绕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着力破解企业“小、散、弱”现状。建立村民代表会+院坝协商会“两会合一”议事机制,发挥辖区16名“两代表一委员”等作用,在全乡开展“我为高棉建言献策”座谈会、返乡人员座谈会、“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恳谈会等活动,收集梳理到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乡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8条,建立闭环办理机制推动分级分类逐步办理。2023年以来,通过产业联盟协调解决用工需求14000余人(次),全乡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
一个乡的发展,靠的是产业,产业抓好了,群众的收入就增加了,就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潜力。如何发展产业,让群众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普安县高棉乡产业联盟发展激活“鲶鱼”效应的做法,值得借鉴。
作者:文/图 记者 文建秋 特约记者 黄太富
二审 周 波
三审 舒鹏倩
(责任编辑 邓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