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普安縣高棉鄉立足自身資源禀賦,加強長遠發展謀劃,科學合理布局,在發展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實作發展,探索出了一條以茶葉種植、有機果蔬種植、傳統養殖三大主導産業為重點的發展路子。立足“一葉兩果”(即:茶葉、核桃和其他精品水果)産業發展基礎,按照“資源共享、産業協同、抱團發展”的原則,吸納貴州黔錦園油脂有限公司、普安縣德生源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及各村(社群)農村合作社等加入産業聯盟,打破村與村、企業與合作社之間的壁壘,實作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通過整合資源,深挖潛力,培育了高棉薄殼核桃、高山生态茶、黃金百香果、金秋砂糖橘、本地小黃牛、助農大白鵝、經濟緻富兔等特色産業,品牌效益日益凸顯,“一村一品”初見雛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緻富路越走越寬。
布依族群衆在采摘百香果
初秋,走進普安縣高棉鄉嘎壩社群下嘎壩組,在一個叫綠蔭灘的山頭,記者放眼所見,一片綠林從山腳到山腰,猶如一塊巨大的綠“地毯”,鋪滿整片大山。走入林中,隻見一枚枚個大皮薄的百香果挂滿枝頭,忙碌的果農在林間來回穿梭采摘百香果,臉上挂滿收獲的喜悅。
正在招呼果農采摘百香果的高棉鄉百香果基地技術員陳震自豪地介紹:“我們基地種植的306畝百香果,目前已大面積成熟,目前正在采收。今年不愁銷路,供不應求!今天就有興義的客商直接開大貨車來基地拉,一車就拉走了4000公斤。目前基地已經賣了5.5萬公斤,收入60多萬元。”
據介紹,近年來,普安縣高棉鄉在抓好306畝百香果産業發展的同時,抓好以“示範點+示範戶+庭院經濟”組織方式,在全鄉逐漸推廣種植百香果,并聘請技術人員為種植戶提供育苗、蟲害防治等技術幫扶,帶動村民進行科學種植和管護,提升作物的産量和“顔值”。今年,全鄉百香果預計産量将達500多噸,産值1500多萬元。
“在種植核心區綠蔭灘,山泉水四季不斷,水源豐茂,為基地的澆灌提供了保障,加之這裡是高山河谷地帶,全年無霜雪,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種植百香果。”陳震開心地說。
“我們的果園采用科技種植,精細化管理,確定品質優良。果園中不僅安裝了高标準水肥一體化精準滴灌系統,提升種植和管護水準,而且在種植百香果時,先用有機肥、油枯等配比後作為底肥。這種底肥最适合百香果吸收,有利于提高果子品質。果園采用覆膜控草技術,不打除草劑,不施違禁農藥,果子幹淨,確定大家吃得放心。”陳震接着說。
“以前的頂架式種植采光不好,我們現在改成了樁蔓垂簾采光,保證每個果子360度無死角采光。”陳震介紹,“今年的果子甜度更高。”
産業興則百姓富。高棉鄉百香果産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的産業振興注入“甜蜜”能量,也為當地群衆提供了就近就地就業的機會。據介紹,今年在百香果種植階段,已用工3000多人次,群衆務工收入達40萬元。來自龍吟鎮的高娣秀告訴記者,她通過在基地務工,月收入達4500元。
“在果園務工,一天一個人有100多元工資。”幾位管護果園的村民剛說完,陳震接過話茬:“每天早上基地派車去接他們,中午還管一頓飯。技術勞工一天工資是200元,其他人員一天110元至150元不等。他們在家門口一個月能拿得到三四千元,收入真的可以。”
臨近嘎壩社群的高棉鄉棉花村,很多農家的庭院裡都栽了百香果樹,果實挂滿枝頭,生機勃勃。村民岑正蘭說:“今年的百香果長勢好,果子成熟後除自家吃外,多餘的還拿出去賣,收入增加不少,手頭寬裕多了。”像岑正蘭這樣的發展庭院經濟的種植戶,該村有141戶。“龍頭企業+農戶+庭院種植”的組織方式讓高棉鄉百香果種植形成不小的規模。
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産業示範發展”的原則,高棉鄉不斷壯大産業聯盟,吸引吸納優質企業、合作社和種植養殖大戶加入,形成規模效應,有效激發了鄉村産業發展活力。截至目前,全鄉8個村(社群)黨支部、10家農業企業(合作社)、108名黨員加入産業聯盟,促進生産效益不斷提高,農副産品品質、生産規模、銷路持續向好。目前全鄉種植茶葉1.8萬畝,年産值3260餘萬元,覆寫農戶1321戶6579人,實作戶均增收2.3萬元以上。核桃種植保有量2.4萬畝,投産0.72萬畝、年産值1000萬元,帶動1440戶農戶增收。采取“龍頭企業+農戶+庭院種植”的組織方式,積極争取公安部幫扶資金75萬元,探索發展“庭院經濟”,種植黃金百香果、金秋砂糖橘等精品水果1000餘畝,産值達720萬元。以“養殖大戶+農戶”“養殖戶+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做優做特養殖業,全鄉養殖黃牛1800頭、白鵝出欄1.2萬羽、肉兔1.8萬隻。
産業聯盟通過交流研讨、成果分享、洽談合作等形式,推動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互聯互動、互通有無,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訊、項目、市場等資源整合共享,抱團面對市場、協同轉型更新,形成黨建引領下的新型合作關系。目前,各村(社群)集體經濟積累均在5萬元以上,平均每村達16.77萬元。同時注重發揮聚集效應,圍繞培育優勢特色農業産業,着力破解企業“小、散、弱”現狀。建立村民代表會+院壩協商會“兩會合一”議事機制,發揮轄區16名“兩代表一委員”等作用,在全鄉開展“我為高棉建言獻策”座談會、返鄉人員座談會、“春晖行動——我與家鄉共發展”懇談會等活動,收集梳理到産業發展、就業創業、鄉村環境整治等方面的意見建議28條,建立閉環辦理機制推動分級分類逐漸辦理。2023年以來,通過産業聯盟協調解決用工需求14000餘人(次),全鄉人均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
記者手記:
一個鄉的發展,靠的是産業,産業抓好了,群衆的收入就增加了,就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潛力。如何發展産業,讓群衆在緻富的路上越走越寬,普安縣高棉鄉産業聯盟發展激活“鲶魚”效應的做法,值得借鑒。
作者:文/圖 記者 文建秋 特約記者 黃太富
二審 周 波
三審 舒鵬倩
(責任編輯 鄧涵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