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清廉西安 你我同行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历|代|崇|德|尚|廉|故|事

长安颂廉记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清廉既是为政之本源,也是为政之宗旨。近年来,西安市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廉洁文化元素,作为纪律教育、廉洁教育的“助推器”“加油站”。

“清廉西安”微信公众号开设“长安颂廉记”专栏,刊发西安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通过探寻他们的宝贵品质和精神内核,旨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史为鉴、以清润心、以廉铸魂,推动“文脉”变“廉脉”,植“廉”于心、思“廉”于行,不断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让廉洁新风不断充盈。

敬请关注!

张聪贤——既能又廉

张聪贤(1768—1831),字序侯,号爱涛,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高中二甲第四名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泉、长安县知县,卒于潼关厅同知官任上。

张聪贤不媚权势,初入翰林时,因为书法卓越,被成亲王永瑆所器重,可张聪贤却不愿私交宗室。成亲王差人游说,希望将他招致门下,被婉拒了;邀请他做书友,又被拒绝了;最后奉上纸张,想求其墨宝,还是没能如愿。

做了三年庶吉士,张聪贤被外放陕西做知县。他做了十几年地方官,从来不做听戏、饮酒等游嬉之事,唯一关心的就是振兴民风、兴利除弊。长安县志自从康熙年间编过,已失修百余年。张聪贤生怕今后地方文史无从考证、嘉言懿行日久湮没,便毅然以续修为己任,捐出俸银,招揽学问渊博之士,成立专班,四处采访,历时四年才修成。对于入志的孝义之家,他又分发匾额,以示褒扬。

张聪贤的重要贡献更在于兴修水利。长安县有条苍龙河(即新河,明代以前叫洵河,发源于今鄠邑区韩旗寨,是长安区与鄠邑区的分界河),年久淤塞,入秋就会发生洪涝,上游修堤,下游就更易遭受水患。老百姓不仅遭受洪灾,还被诉讼闹个不得安宁。张聪贤亲赴实地考察,劝说各段百姓开挖河道,将淤泥堆高堤岸。对于人烟稀少的河段,他就捐资请人疏浚。经过一年整治,洪灾平息了。他又担心天长日久,故态复萌,便制定章程,刻石立碑,要求每年三月各处务必清淤,挖掘水道,培筑河堤,永不阻滞。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苍龙河改名为“张公河”。

张聪贤既是能吏,也是清官。他在潼关当官时,有位商人稔熟公务,很得张聪贤赏识,常常来衙门交谈。有次,张聪贤长子张延龄要北上参加乡试,商人怀揣数百两银票,准备送作路费。不巧撞见张聪贤,犹豫着不敢进门。张聪贤发觉隐情,勃然大怒,叱责道:“我一直认为你是老实人,可你却把我看成何等人?”于是,商人被逐出,再没机会登门了。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张聪贤《官箴》

长安颂廉记 | 张聪贤——既能又廉

来源:《长安历代崇德尚廉故事》

制作:张钦堂

校对:李 蕾、李 娟

审核:赵 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