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西安 你我同行
曆|代|崇|德|尚|廉|故|事
長安頌廉記
文化而潤其内,養德以固其本。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清廉既是為政之本源,也是為政之宗旨。近年來,西安市充分利用轄區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廉潔文化元素,作為紀律教育、廉潔教育的“助推器”“加油站”。
“清廉西安”微信公衆号開設“長安頌廉記”專欄,刊發西安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通過探尋他們的寶貴品質和精神核心,旨在教育廣大黨員幹部以史為鑒、以清潤心、以廉鑄魂,推動“文脈”變“廉脈”,植“廉”于心、思“廉”于行,不斷涵養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讓廉潔新風不斷充盈。
敬請關注!
張聰賢——既能又廉
張聰賢(1768—1831),字序侯,号愛濤,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1805年)高中二甲第四名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曆任陝西甘泉、長安縣知縣,卒于潼關廳同知官任上。
張聰賢不媚權勢,初入翰林時,因為書法卓越,被成親王永瑆所器重,可張聰賢卻不願私交宗室。成親王差人遊說,希望将他招緻門下,被婉拒了;邀請他做書友,又被拒絕了;最後奉上紙張,想求其墨寶,還是沒能如願。
做了三年庶吉士,張聰賢被外放陝西做知縣。他做了十幾年地方官,從來不做聽戲、飲酒等遊嬉之事,唯一關心的就是振興民風、興利除弊。長安縣志自從康熙年間編過,已失修百餘年。張聰賢生怕今後地方文史無從考證、嘉言懿行日久湮沒,便毅然以續修為己任,捐出俸銀,招攬學問淵博之士,成立專班,四處采訪,曆時四年才修成。對于入志的孝義之家,他又分發匾額,以示褒揚。
張聰賢的重要貢獻更在于興修水利。長安縣有條蒼龍河(即新河,明代以前叫洵河,發源于今鄠邑區韓旗寨,是長安區與鄠邑區的分界河),年久淤塞,入秋就會發生洪澇,上遊修堤,下遊就更易遭受水患。老百姓不僅遭受洪災,還被訴訟鬧個不得安甯。張聰賢親赴實地考察,勸說各段百姓開挖河道,将淤泥堆高堤岸。對于人煙稀少的河段,他就捐資請人疏浚。經過一年整治,洪災平息了。他又擔心天長日久,故态複萌,便制定章程,刻石立碑,要求每年三月各處務必清淤,挖掘水道,培築河堤,永不阻滞。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蒼龍河改名為“張公河”。
張聰賢既是能吏,也是清官。他在潼關當官時,有位商人稔熟公務,很得張聰賢賞識,常常來衙門交談。有次,張聰賢長子張延齡要北上參加鄉試,商人懷揣數百兩銀票,準備送作路費。不巧撞見張聰賢,猶豫着不敢進門。張聰賢發覺隐情,勃然大怒,叱責道:“我一直認為你是老實人,可你卻把我看成何等人?”于是,商人被逐出,再沒機會登門了。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張聰賢《官箴》
來源:《長安曆代崇德尚廉故事》
制作:張欽堂
校對:李 蕾、李 娟
稽核:趙 亮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