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心,海底的针,动不动就让人人头落地,腹黑到谁都猜不透、摸不准。
有一次,太子朱标落水,一群侍卫急忙下水营救。
谁料太子救上来了,朱元璋看了看侍卫们的衣服鞋子,却要把他们拉出去斩了。
众人愕然,朱标更是苦苦求情,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却让他哑口无言。
朱元璋虽然儿子生了不少,但最放在心尖尖上寄予厚望的,还要属嫡长子朱标。
朱标5岁时,朱元璋就为他准备了宋濂等名儒组成的豪华启蒙班底,教授他最正统的儒家学识。朱元璋称帝后又马上立年仅13岁的朱标为太子。
而朱标的品性和能力确实也没让父亲失望,不仅仁慈宽厚,而且处事通达,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时多次监国,赢得朝臣敬重,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朱元璋也不像别的皇帝一样猜忌自己的太子,而是一心教导、多方锻炼,为儿子将来当政铺路。
不过这对父子因为成长和受教育经历的差距,个性却迥然不同,朱元璋有多狠辣,朱标就有多心软。
看着父亲滥杀功臣,朱标实在看不过眼,曾不惜跟父亲冲突也要劝诫:“父皇,杀人过多,恐怕会伤朝野和气!”
可是哪怕是最疼爱的儿子的话,朱元璋也只当耳旁风。
朱元璋也有他的道理,他曾拿一根棘杖丢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看到朱标果然面露难色,朱元璋开始了他的理论宣讲:
”你怕被刺伤所以不敢拿起棘杖,那我帮你把朝堂上的刺都拔除了,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朕在世时,把内部清理干净了,以后你当这个家就更轻松了。”
朱标内心虽仍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可是既说不过他又阻止不了他,也只能听之任之。
直到刀终于架到自己最尊敬的老师宋濂的脖子上,朱标坐不住了,冒死也要救下老师。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朱元璋要杀宋濂确实是冤枉了他,他一生兢兢业业、毫无差池,而且已经告老还乡。他获罪主要是因为长孙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
宋慎与宋濂次子宋璲都被处死了,朱元璋连宋濂都要杀,朱标苦苦哀求,诉说老师年事已高,谋反也没什么好处,此事他根本毫不知情。
可是任凭磨破嘴皮,朱元璋都不为所动,还怒怼朱标:“候汝为天子而宥之!”(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标听后羞愤难当,父亲这话分明是在讥讽自己忤逆、不孝,当即负气跳湖以明心志。
太子落水,朱元璋慌了,侍卫们更慌,太子有事他们也不用活了。只听接二连三的跳水声,朱标终于被捞上岸,好在也没有大碍。
众侍卫救起朱标后,朱元璋打量了一下他们的衣服鞋帽,却忽然沉下脸来说道:
听到这话,众人大惊,救人不嘉奖就算了还要被杀,这是什么道理。
朱标赶忙求情,质问父亲:侍卫们何错之有?救主心切,衣冠不整又有何妨?
朱元璋却认为,太子生死安危的关头,还记挂着脱衣服鞋子,就是忠心不专,先想自己再想主子。这样的人要他们何用?必须杀他们明正典刑,警示其他人以后忠心不二。
听了这话,朱标也是哑口无言,朱元璋的心思确实是常人捉摸不透的。
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朱元璋对朱标的在意和良苦用心。
可惜朱元璋没能等到亲手把江山交给朱标手上的一天,就白发人送黑发人。洪武二十五年时,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年仅37岁。
储君早死,也导致了后来建文帝和燕王朱棣的皇权之争,让明朝政权再次动荡。
想想朱元璋在太子落水后的冷酷操作,确实有点不近情理。总觉得是他太敏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或许侍卫们只是觉得穿着衣服鞋子影响施救的效率呢?
不过既然是落水,离岸边肯定不远,救援人员又多,不脱衣服直接下水确实是最快最能保障太子安全的救援方式。
大概朱元璋当时也是满肚子气,做出这种举动,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警示其他侍卫和教育太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