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良老师,香港有名武术指导、导演、演员;在香港功夫电影界堪称“宗师”级人物。
这首熟悉而动听的歌曲、来自于1986年的电影《南北少林》,而该片的导演就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正宗武侠电影的一代宗师刘家良。中国内地的观众开始认识刘家良,大多是从他导演的《南北少林》开始的,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拍摄《南北少林》之前、刘家良已经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老前辈了,他导演的《十八般武艺》、《少林三十六房》、《醉拳Ⅱ》,都是他的代表作。没拍《南北少林》之前,我要拍一部刘家良懂得十八般兵器,我不是光打拳、兵器我都打得好。这个戏也不错了,邵氏公司最卖座的戏。喜欢的东西,我不喜欢陈我冰心有就好了。1982年,邵氏公司影片《十八般武艺》是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之一,刘家良不但身兼该片导演和武术指导,而且也担当主演,在银幕上不仅表现出他精湛的武术技艺,而且还道出了他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崇敬与坚守。自己的意见是,每个练武者一定要知道练武是什么宗旨,为什么练武,练武的是不是要跟人打,你不打就不能表现你是练武的;第三,你练武者是不是为了讨饭吃、是为了工作;第四、你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第五最重要,就是收敛自己。如果追溯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无论从哪方面讲、刘家良都独树一帜。每个观众想到功夫硬桥硬马、刘家良;想到会飞,程小东;老爱打的、就说袁和平。身为黄飞鸿第三代洪拳传人,刘家良不但是新派武侠电影开山之作《云海玉弓缘》和《独臂刀》的武术指导,而且还是一位以真功夫蜚声海外的武侠电影人。自己家里的爸爸真功夫,电影是自己终身的追求、一直拍到现在还是拍电影,一直拍电影、还是功夫,自己从来没拍过文戏、爱情戏,什么戏都不拍,永远的功夫。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界英才辈出、群雄逐鹿,一时间,洪金宝、成龙、袁和平、程小东等武侠动作导演接连不断地推出带有现代风格的动作片,而他们的老前辈刘家良却依然固守在传统武侠功夫片的阵地之上。自己喜欢拍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武术功夫不能退化、不能让,师父就师父、长辈就长辈,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从小到现在、我还要尊师重道。刘家良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坚守,在香港电影圈是出了名的,而说起他这种几乎固执的坚持、又不得不从他儿时的记忆说起。自己师父是自己爸爸,自己7岁学武的,自己学的南派、学的洪拳,1949年来香港,来香港之后、我们没什么事情做,很多朋友跟自己爸爸讲、开武馆在香港,以前生活很穷苦的时候、你要动手教啊,每天教拳赚钱,我们一家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那我这几个小姊妹、姐姐要读书嘛,自己让她们读,我不读,我去教功夫,教人家打拳。刘家良的父亲刘湛是当时香港有名的拳师,时常会在一些功夫电影里客串角色,正是出于这种机缘、在很小的时候,刘家良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前自己爸爸唱大戏,有一帮朋友,朋友就跟自己爸爸说,有没有兴趣采画,我们广东话叫采画,以前拍电影不叫拍戏、叫采画,有一部戏、他说没有对手,跟大人很高的打、打不了,就找小孩,自己爸爸说有了,叫我儿子跟你打,这样呢、自己就跟自己爸爸一起进入电影界,大概1957年。此后,刘家良先后在多部粤语片中担任临时演员和龙虎武师,包括1963年《火烧红莲寺》,1965年《如来神掌怒碎万剑门》以及十多部黄飞鸿片集,直到1963年的《南龙北凤》刘家良与唐佳合作,正式走上武术指导的道路。以前没有武术指导,没有的,后来怎么有武术指导了,后来、作为一个主角,一个人拍很多组戏,拍了这个拍那个,很累、站起来,要跟这个打,跟那个打,编、怎么打怎么打,太累了,找一个人出来代表他走,看那个人怎么走,这个人就有资格代替主角走,后来这个人要永远地代替主角走位,你那边这边、他说,就成了教练,开始主角没接触导演时、就跟那个领导说,有场戏是怎么打怎么打,就走位,主角就在看着你,开始有了武术指导。
1965年,张鑫炎、傅奇导演的武侠影片《云海玉弓缘》开创了彩色武侠世纪先河,该片的武术指导正是刘家良和唐佳。有个电话打来,说长城公司想找我们拍一部《云海玉弓缘》。在该片的一场武打设计中,刘家良对吊钢丝的特技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结果大受欢迎。当时没有威亚,怎么飞过去,那么自己就想,我以前看过戏,看过日本一部戏,这部戏、吊钢丝,自己就在天桥搭一轨道,一条拉车的轨道,用威亚扣着轨道,人吊下来、一拉不行,一拉人就荡,就用两根威亚、前后固定它,三条威亚、不就穿帮了吗,打光遮也遮不住,那自己就想办法,在屋里、一个棚,用一些干草,一条条很长的、装成遮挡,再去看、好,可以开机了。1965年,《云海玉弓缘》一举成名,刘家良与唐佳被邵氏公司聘为专职武术指导,先后与徐增宏、张彻等多位导演合作,其中、1967年他担任了影片《独臂刀》的武术指导,与张彻导演一起开创了阳刚武侠电影的新风格。张彻给我们说,我现在要拍一部《独臂刀》,右手断左手打、就好看了。当时有很多兵器,一种叫金刀锁,一打、啪就锁起来了,为什么锁住了,因为刀有弯的嘛,这弯的就卡住,以后就把这个弯的部分斩断一半,金刀锁就锁不到了。70年代,刘家良成为导演张彻的御用武术指导,先后担任《十三太保》、《方世玉与洪熙官》、《刺马》等上百部武侠功夫片的武术指导,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也奠定了他在武术指导方面的至尊地位。张彻导演不一样,他一到文戏、马上接成打戏,不要那么慢,看我们、能接我们的动作,不会有问题的,所以张彻是非常好的导演。自己最喜欢拍的一部戏叫《刺马》,打的戏,自己跟唐佳两个花好多意念,现在很多人学我们这种打法,狄龙跟着姜大卫决战,敌人围着他,不要杀他、让他们两个死,两兄弟的事、两兄弟了结。1978年,“少林三部曲”之《少林三十六房》在香港上映,成为当年香港十大卖座电影之一,该片以激情灿烂的动作场面、展示了少林武僧的练武过程,荣获了同年亚洲影展最佳动作效果奖,这部影片被很多观众誉为刘家良导演和武术指导生涯的巅峰之作。《少林三十六房》,自己马上想到、就去拍的。《少林三十六房》,自己还有个意念,谁做过那个和尚,谁来演、刘家辉。有一天,自己在拍外景,下雨,看到很大一个石头,被雨打得啪啪啪,好看,想到剃光头,雨打下去、练功,多好看。两年后,刘家良再度推出“少林三部曲”之《少林搭棚大师》,将武术功夫与僧人的日常劳动巧妙结合,并进一步将义弟刘家辉的演艺生涯推向高峰。搭棚,自己很喜欢把小的竹竿卷起来,扣、锁,有一天晚上去看、去搭两个棚,自己见到小孩子在一旁玩竹子,马上想到,假如说、搭棚,用手腕拧竹子,是一种功夫;很长的竹竿、吊一个东西,也是一种功夫,也是用棍子,后来自己想想,就拍了这个戏,跟朋友说、很过瘾,可以,很多技术都是自己马上想到的。1976年的影片《武馆》是刘家良个人极为喜欢的作品,开篇的舞狮场面也是他颇为自得的设计。《武馆》自己拍得最好的,就是这部戏,南派的狮子,从来没有人拍过,一层一层搭上去,一个人抬一个,从来没有人拍,我拍给你看。1985年,刘家良离开邵氏电影公司,开始导演和主演《老虎出更》、《新最佳拍档》、《蝎子战士》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动作片,这些电影以明快的节奏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达到了当时动作片的一个高峰。很多人、自己一打的时候,每个人都看自己,有时候打的时候、他们说师傅,你的拳怎么打出来的,自己说我不能打慢,习惯打快,有时候自己套招的时候、打得很快,我感觉不到,太快了。
1994年,由刘家良导演、成龙主演的《醉拳2》获得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成龙一贯是演喜剧的,你叫他不拍喜剧他不行,但成龙一拍、他有自己一套,比如说ENDDlNG(结束)打的一场戏、那个火那一场,自己说想法、他自己就拍了。前面打的戏是自己拍的,最好看的、当然是火车底下拿枪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