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两座精神文化的丰碑
一个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一个是坐落在锦江的“菱窠”
而“菱窠”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李劼人的故居
李劼人的一生大都在锦江度过
不少作品都是在此完成
其笔下的巴蜀生活画卷
也大都源于他对锦江变迁的敏锐观察
在这里
李劼人创作出了多部经典佳作
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9月5日下午,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承办,成都市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的“品锦江”第二季系列读书会第十场——“观锦水·读劼人”在东门市井举行,通过对话访谈、诵读经典等方式,为大家讲述李劼人与成都、与锦江的故事,助力“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从成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观锦水
“李劼人·锦水文学奖”
见证成都文脉绵延
李劼人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延续文脉、传承经典,时下,由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与成都日报合作策划设立的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正在火热征集中,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吸引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参加,更是得到了大家积极踊跃的投稿。
“李劼人先生与成都之间的双向奔赴树立了书写城市的典范。”活动现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主办方负责人与在场观众分享了目前文学奖的进展情况。
据了解,成都日报《锦水》副刊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六十余年从未停办、从未更名的报纸副刊,刊载了大量可以载入文学史的作品,帮助众多文学人才脱颖而出。而首届“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从4月征集以来,不仅得到了众多文化名家的参与加持,更吸引了很多青少年投稿,这些都诉说着成都文脉的赓续和绵延。在活动现场,“李劼人·锦水文学奖”主办方负责人诚挚地邀请在场观众及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用高质量的作品,让“李劼人·锦水文学奖”开启成都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读劼人
领略李劼人笔下的成都记忆
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多是以成都作为背景,以“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为代表,李劼人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巨变,体现出了鲜活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读书会上,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作家蒋蓝为大家分享了李劼人先生作为一座文化丰碑,对成都文化的影响。蒋蓝认为,蜀地多出鬼才,即破局式的人物,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自古时有司马相如、杨雄、苏东坡等名人。到了现代,李劼人是当之无愧的百科全书式人物与破局者。
“李劼人对于中国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白话小说写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同时用新的价值观融入到当时的时代写作中。”现场,蒋蓝介绍了李劼人先生的文学作品与生平经历。“李劼人先生是自陆游之后对蜀地探索的第一人,大到风土人情,小到菜市路标,李劼人记得成都的一分一毫,能够如数家珍地详尽介绍出来。所以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十分生动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蒋蓝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享会上,来自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张北丽还用地道的成都话诵读了《李劼人说成都》中的片段,用方言的形式将成都的市井生活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引得在场观众拍手叫好。随后,张北丽老师还用传统的“翻译腔”朗诵了李劼人翻译的《包法利夫人》选段,两次语言腔调的转变,也拉进了大家与李劼人先生的距离。
“今天的读书会非常精彩,激发了大家想要去了解成都本土文化和文化名人的兴趣,通过用成都话诵读经典,让我们领略到了李劼人先生笔下最鲜活的成都记忆,也让我们更理解自己当下的生活、时代和城市。”观众罗谦如是说道。
文字|曹 娅
图片|锦江融媒、东周社
视频|锦江融媒
编辑|李鑫雨
校对|胡金华
责编|游敦莉
审核|张红波
锦江融媒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锦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