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近年来,建水县积极寻求紫陶产业发展之路,抢抓直播经济发展机遇,以电商平台拓展紫陶销售渠道,助力紫陶产业蓬勃发展。

在建水,就有一位名叫黄倩的90后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她用情怀碰撞五色泥,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碗窑村是建水紫陶的发祥地,从宋代开始,村民们就大规模地烧制陶瓷。出生于1994年的黄倩,就是土生土长的碗窑村人。黄家世代制作陶器,而黄倩已是家族的第七代传承人,2018年12月,她被认定为县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据黄倩回忆,从她记事开始就跟随父母制作紫陶,年幼的她常常在父母的带领下用泥巴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都会令她很开心,黄倩认为制陶就是她们一家独特的生活方式。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黄倩本科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学业期间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素描、色彩、造型设计、书法、手工制作等技术技巧,每逢假期就会回到家乡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帮父亲打理陶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积累,毕业不久,黄倩便成立了自己的紫陶工作室。黄倩工作室于2017年创立,创立初衷是想要创作出迎合现代审美和当下生活的紫陶作品,让这种非遗真正“活”在生活当中。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黄倩作为建水陶艺界较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她认为,不能像祖辈一样只做紫陶生产,而是要紧跟时代脉搏,通过电商直播在宣传推介好建水紫陶传统烧制技艺的同时去了解市场需求,找到新的创新创业突破点。凭借着自己网络直播的一技之长以及紫陶文化素养,黄倩在直播间与粉丝们侃侃而谈、互动自如,不仅向大家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专业能力和工匠精神,更把建水紫陶这部物化的历史、活着的文化较好地展现给了更多人。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2020年,黄倩刚开始做直播时,建水县委、县政府给了像黄倩一样的商户很多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并提供政策扶持。经过四年多的努力,黄倩已经成为建水紫陶直播行业的头部主播,抖音平台的粉丝量已突破9万,抖音直播已成为黄倩解锁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黄倩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至今已有16个小伙伴,把有一点点紫陶基础并对电商感兴趣的小伙伴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光发热,让建水紫陶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现在黄倩直播间的紫陶每月销售额稳定在60万元以上。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黄倩说,非遗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非遗要活态化传承,还得依托于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非遗成为“遗产”的同时还能变为“财产”。非遗传承人要从手艺人的身份到非遗受益者,不仅要做好手艺的传承,更要做好文化的传承,让建水紫陶这份宝贵的文化瑰宝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大放光彩。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光要靠情怀和热爱,更要靠激励和回报。只有把非遗的经济价值激活,才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行列中来,让非遗的多重价值得到充分显现和不断放大。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当下,短视频和直播俨然成为全民文化消费与信息接受的重要介质,也成为非遗的天然传播场。在短视频、直播的助力下,非遗和生活同步。短视频和电商直播为非遗技艺做了“品牌广告”,不仅将其打动人心的美感呈现无遗,还打开了建水紫陶新的销售市场。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非遗传承人黄倩:用互联网“拥抱”建水紫陶

如今在建水,像黄倩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电商直播不断丰富建水紫陶的业态,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正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让建水紫陶“出圈”,把紫陶作品销往全国各地,也让外界重新认识建水。

记者:王菊梅 吴俊松 宗毅 实习记者:胡雅婷

实习编辑:胡雅婷

审核:陶咏梅

法律顾问:云南毛荣芳律师事务所 毛荣芳律师 1380877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