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在他的《赣南游击词》中写道: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这是陈毅在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常要面临的困境,赣粤边红军游击队遭到敌人几万兵力的重重围困,环境十分险恶,生活十分艰苦。尤其是常年栖身于深山密林,吃饭成了大问题。但我党坚信革命者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这一条真理,视人民为重生亲父母。
人民群众智慧是无穷的,支持革命者的心也是无私的。
1935年,陈毅同志曾经藏在江西大余县油山主峰西面驼背岭的一个山沟里。这里地势险要,树木葱茏,茅草没人,是个隐蔽的好地方。但遗憾的是尽管这里便于隐蔽,但是深山密林却不产粮食。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群众支援。
附近村子有个叫细妹的中年妇女,她也是贫苦农民。每到陈毅“饥肠响如鼓”的时候,她便挎着一个竹篮子匆匆向陈毅藏身的密林走来,倘若碰到陌生人问起,她就说:“给种田人送饭。”
每次来送饭,她都向着那片密林压低声音说:“同志哥,吃饭了……”
后来,陈毅告诉她:“下次来不用喊,敲敲竹子就知道了!”
她心领神会。从此“梆梆梆”声,就成了陈毅他们开饭的信号。
像细妹子这样支援游击队的群众在游击区有很多很多,不然陈毅他们在南方如何又能坚持三年之久呢?
敌人为了割断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把深山里的老百姓统统赶到平原地区。游击队的生活更加苦难,采野菜,摘野果,捉田鸡,掏马蜂窝……为了生存,什么都吃。陈毅有诗云:
夏吃杨梅冬剥笋,
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以平原地区没有柴烧为由,纷纷要求进山砍柴。民以食为天,国民党军只好同意老百姓隔一段时间集体进山砍柴一次。
每当老百姓进山砍柴时,都会偷偷多带点食物、盐巴,有时还有情报,装在竹筒里,砍柴时偷偷留给山上的游击队。
陈毅高兴地说:“群众真有办法,群众是英雄!”
实际上,老百姓过得也是紧紧巴巴,很多时候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他们但凡有一口吃的,还是会先想到游击队战士,这是怎么样的一种鱼水情深啊!
敌人封锁的紧,老百姓有的是办法。一个老乡担着一担谷子从敌人哨兵眼皮底下经过,到村外小河边水碓子(原始的水力舂米石器)那里去舂米,几个小时后又挑着舂好的米和谷糠回来。看起来一切都十分正常,毫无破绽,敌人怎么会料到,他去时挑了一百多斤,回来时却只有七、八十斤呢。
其它的大米他偷偷给游击队留在荒僻的小河边。半夜里自然有游击队摸下山来取。
油山西北山谷里有一个彭坑村,有一个机智勇敢的中年妇女,她姓周,乳名三娣,正名周篮。她的这个正名还是陈毅给她取的呢。
一天,一个排的敌人住在他的家里,三娣坐在锅灶前烧饭,烧好饭后她趁敌人不注意,把一些饭菜塞进竹筒,把竹筒放在水桶里。上面盖着几件要洗的小孩衣服,挑起水桶就走。三娣在敌人面前伪装成要去河边洗衣服。
小河地势低,人蹲下去,敌人就看不到她在干什么了。她把竹筒捆在对面山上垂下来的一根长藤上,然后轻轻摇动长藤,躲在山上的游击队就知道饭来了。就这样,几分钟后,游击队员们就可以吃上热饭菜。
陈毅听到这个三娣嫂在敌人眼皮底下给游击队送饭的故事时,爽朗大笑,十分赞赏。后来游击队在三娣嫂家后山上搭了个茅棚,陈毅有时也会到这里来住。
三娣嫂天天挎着篮子到后山上去,装作打猪草,实际上是给陈毅等人送饭。刮风下雨从无间断,同志们看到大嫂把红军游击队当亲人,都非常感动。
一天,陈毅对她说:“大嫂,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呢?”
三娣嫂笑笑说:“看你说的,你们吃不上,睡不好,在山上打游击,还不是为了我们。”
陈毅问:“大嫂,你的大号叫什么呀?”
她笑着答道:“女人家,还有什么大名呀,我从小就叫三娣。”
陈毅诙谐地说:“闹革命嘛,男女平等,你也该有个名字。”
她说:“好是好,只是我不识字。同志们给我起个名字吧!”
陈毅想了一想,说:“你天天挎着篮子给我们送饭,我们一看见篮子就想起你为游击队做了许多好事,我看就取这个名字,叫周篮吧!”
大家对这个名字都很赞同,认为很有纪念意义。周篮嫂含笑点头,也很满意。从此以后,周篮就成了三娣嫂的正名,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叫她周篮嫂。
这个周篮嫂,不仅给游击队送饭,还为游击队送情报、买东西、照顾伤员,甚至还运送过子弹。她出生入死地支援革命,做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游击队走后的几十年,她一直遵守“绝对保密”的诺言,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过自己曾经支援游击队,可是陈毅却忘不了她为革命做过的贡献、立下的功勋。1962年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时,陈毅向大余县委书记询问周篮嫂的下落,讲了她的动人事迹。
大余县委书记回去查找周篮嫂,才知道她早已被错划为“富农”。大余县赶紧给她办手续,“摘帽子”;拨款为她家修理房子(陈毅、陈丕显等同志都曾在她家住过);并把她选为人民代表,送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七十年代末,周篮嫂去世之前,留下遗嘱:“把我埋在游击队搭棚子的地方!”当地的风俗是,坟墓多在山脚下,唯独周篮嫂高高地躺在半山腰,那个她曾经给游击队的“同志哥”送饭的地方。
陈毅在他的《赣南游击词》中感触甚深地写下了: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亲父母,
我是斗争好儿郎。
革命强中强。
正是靠着这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南方浓密丛林中如星星之火的游击队才能够生存下来,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
参考资料:《陈毅诗词选注》、《陈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