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陳毅元帥在他的《贛南遊擊詞》中寫道:

天将午,饑腸響如鼓。

糧食封鎖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數。

野菜和水煮。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這是陳毅在上司南方三年遊擊戰争中經常要面臨的困境,贛粵邊紅軍遊擊隊遭到敵人幾萬兵力的重重圍困,環境十分險惡,生活十分艱苦。尤其是常年栖身于深山密林,吃飯成了大問題。但我黨堅信革命者必須依靠人民群衆的這一條真理,視人民為重生親父母。

人民群衆智慧是無窮的,支援革命者的心也是無私的。

1935年,陳毅同志曾經藏在江西大餘縣油山主峰西面駝背嶺的一個山溝裡。這裡地勢險要,樹木蔥茏,茅草沒人,是個隐蔽的好地方。但遺憾的是盡管這裡便于隐蔽,但是深山密林卻不産糧食。唯一的辦法就是靠群衆支援。

附近村子有個叫細妹的中年婦女,她也是貧苦農民。每到陳毅“饑腸響如鼓”的時候,她便挎着一個竹籃子匆匆向陳毅藏身的密林走來,倘若碰到陌生人問起,她就說:“給種田人送飯。”

每次來送飯,她都向着那片密林壓低聲音說:“同志哥,吃飯了……”

後來,陳毅告訴她:“下次來不用喊,敲敲竹子就知道了!”

她心領神會。從此“梆梆梆”聲,就成了陳毅他們開飯的信号。

像細妹子這樣支援遊擊隊的群衆在遊擊區有很多很多,不然陳毅他們在南方如何又能堅持三年之久呢?

敵人為了割斷群衆與遊擊隊的聯系,把深山裡的老百姓統統趕到平原地區。遊擊隊的生活更加苦難,采野菜,摘野果,捉田雞,掏馬蜂窩……為了生存,什麼都吃。陳毅有詩雲:

夏吃楊梅冬剝筍,

獵取野豬遍山忙。

捉蛇二更長。

但群衆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以平原地區沒有柴燒為由,紛紛要求進山砍柴。民以食為天,國民黨軍隻好同意老百姓隔一段時間集體進山砍柴一次。

每當老百姓進山砍柴時,都會偷偷多帶點食物、鹽巴,有時還有情報,裝在竹筒裡,砍柴時偷偷留給山上的遊擊隊。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陳毅高興地說:“群衆真有辦法,群衆是英雄!”

實際上,老百姓過得也是緊緊巴巴,很多時候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可他們但凡有一口吃的,還是會先想到遊擊隊戰士,這是怎麼樣的一種魚水情深啊!

敵人封鎖的緊,老百姓有的是辦法。一個老鄉擔着一擔谷子從敵人哨兵眼皮底下經過,到村外小河邊水碓子(原始的水力舂米石器)那裡去舂米,幾個小時後又挑着舂好的米和谷糠回來。看起來一切都十分正常,毫無破綻,敵人怎麼會料到,他去時挑了一百多斤,回來時卻隻有七、八十斤呢。

其它的大米他偷偷給遊擊隊留在荒僻的小河邊。半夜裡自然有遊擊隊摸下山來取。

油山西北山谷裡有一個彭坑村,有一個機智勇敢的中年婦女,她姓周,乳名三娣,正名周籃。她的這個正名還是陳毅給她取的呢。

一天,一個排的敵人住在他的家裡,三娣坐在鍋竈前燒飯,燒好飯後她趁敵人不注意,把一些飯菜塞進竹筒,把竹筒放在水桶裡。上面蓋着幾件要洗的小孩衣服,挑起水桶就走。三娣在敵人面前僞裝成要去河邊洗衣服。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小河地勢低,人蹲下去,敵人就看不到她在幹什麼了。她把竹筒捆在對面山上垂下來的一根長藤上,然後輕輕搖動長藤,躲在山上的遊擊隊就知道飯來了。就這樣,幾分鐘後,遊擊隊員們就可以吃上熱飯菜。

陳毅聽到這個三娣嫂在敵人眼皮底下給遊擊隊送飯的故事時,爽朗大笑,十分贊賞。後來遊擊隊在三娣嫂家後山上搭了個茅棚,陳毅有時也會到這裡來住。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三娣嫂天天挎着籃子到後山上去,裝作打豬草,實際上是給陳毅等人送飯。刮風下雨從無間斷,同志們看到大嫂把紅軍遊擊隊當親人,都非常感動。

一天,陳毅對她說:“大嫂,叫我們怎麼感謝你呢?”

三娣嫂笑笑說:“看你說的,你們吃不上,睡不好,在山上打遊擊,還不是為了我們。”

陳毅問:“大嫂,你的大号叫什麼呀?”

她笑着答道:“女人家,還有什麼大名呀,我從小就叫三娣。”

陳毅诙諧地說:“鬧革命嘛,男女平等,你也該有個名字。”

她說:“好是好,隻是我不識字。同志們給我起個名字吧!”

陳毅想了一想,說:“你天天挎着籃子給我們送飯,我們一看見籃子就想起你為遊擊隊做了許多好事,我看就取這個名字,叫周籃吧!”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大家對這個名字都很贊同,認為很有紀念意義。周籃嫂含笑點頭,也很滿意。從此以後,周籃就成了三娣嫂的正名,遊擊隊員們都親切地叫她周籃嫂。

這個周籃嫂,不僅給遊擊隊送飯,還為遊擊隊送情報、買東西、照顧傷員,甚至還運送過子彈。她出生入死地支援革命,做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遊擊隊走後的幾十年,她一直遵守“絕對保密”的諾言,從來沒有向任何人提過自己曾經支援遊擊隊,可是陳毅卻忘不了她為革命做過的貢獻、立下的功勳。1962年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時,陳毅向大餘縣委書記詢問周籃嫂的下落,講了她的動人事迹。

大餘縣委書記回去查找周籃嫂,才知道她早已被錯劃為“富農”。大餘縣趕緊給她辦手續,“摘帽子”;撥款為她家修理房子(陳毅、陳丕顯等同志都曾在她家住過);并把她選為人民代表,送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七十年代末,周籃嫂去世之前,留下遺囑:“把我埋在遊擊隊搭棚子的地方!”當地的風俗是,墳墓多在山腳下,唯獨周籃嫂高高地躺在半山腰,那個她曾經給遊擊隊的“同志哥”送飯的地方。

陳毅在他的《贛南遊擊詞》中感觸甚深地寫下了: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

他是重生親父母,

我是鬥争好兒郎。

革命強中強。

正是靠着這種與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在南方濃密叢林中如星星之火的遊擊隊才能夠生存下來,與敵人進行着不屈不撓的戰鬥。

遊擊隊缺衣少食為什麼能夠生存下來?陳毅說:人民是重生親父母

參考資料:《陳毅詩詞選注》、《陳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