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科学报、环球科学等
“豹纹”岩芯样本或为火星远古微生物的新证据
来源:央视新闻据美国航天局官网日前消息,美国“毅力”号火星车近日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块带有“豹纹”的独特红色岩芯样本,它是“毅力”号采集到的第22块岩芯样本,被科学团队取名为“切亚瓦瀑布”。据其成员介绍,在地球,岩石上的这些斑点特征通常与地下的微生物化石记录有关。陆相沉积岩所含的赤铁矿参与化学反应,会使红色岩石出现白色斑点,反应释放的铁和磷酸盐又会在白斑周围形成黑色的晕,从而形成“豹纹”状斑点。这种反应可以作为一类依赖化学能的微生物的能量来源,岩石上出现上述特征就表明可能与微生物有关联。因此,他们初步分析认为,这种“豹纹”可能表明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微生物。科学团队仍在考虑这种斑点的其他可能成因,但要获得确切结论,还需将岩石样本带回地球,用实验室仪器进行研究。
https://news.cctv.com/2024/07/27/ARTIMyMLgHjuuxvHHCf9BY8H240727.shtml
首张南极冰架底部高分辨率地图
来源:Filip Stedt/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多森冰架作为西南极冰盖的一部分,维持着西南极冰盖的稳定。已有研究预测,如果西南极冰盖崩溃,可能会导致平均海平面上升3.2米。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南极洲西南极冰盖多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的底部形状。
研究团队利用配备了声呐的机器人潜水器,从水下测量了多森冰架底部的地形,以及冰架下方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出乎意料的是,研究团队在冰架底部发现了75个形似泪滴的结构,这些“泪滴”长度从20米到300米不等,平均深度为14米,仅存在于冰架的西侧。研究者推测,可能是冰架底部和海底的摩擦导致水流呈螺旋状,从而加速了冰架的局部融化,并形成了这些“泪滴”。但要证实这一猜测,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证据。今年早些时候,研究团队重新部署了潜水器,对多森冰架和附近的思韦茨冰川展开进一步调查。但在任务接近尾声的时候,他们与该潜水器(价值380万美元)失去了联系。研究团队表示,将昂贵的设备运送到数百米深的冰层下方存在很大风险,这正是这些数据宝贵和难得的原因。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478.shtm
OpenAI推出AI搜索引擎SearchGPT
据英国《卫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等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25日,OpenAI宣布正在测试新的人工智能(AI)搜索工具SearchGPT,可以实时访问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具时效性和更准确的信息。该搜索引擎以一个大文本框开始,询问用户“您在找什么?”客户输入搜索内容后,SearchGPT并不是返回一个简单的链接列表,而是试图对它们进行组织和理解。
OpenAI表示,SearchGPT将先在一小群用户和出版商中推出,然后可能在更大范围推广。该公司最终打算将这一搜索功能整合到ChatGPT中,而不是将其作为一款独立产品。报道称,这可能会对谷歌主导的引擎搜索产生影响。https://www.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kejiyy/5945e321005d45b0a22e3b134ac605d4/1/2024-07-31%2016:41?childrenAlias=kejiyy
我们的长相会变得越来越符合我们的名字
来源:PNAS(2024)名字是每个人的社会标签。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发现,人的长相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符合其名字。研究者要求成年人和9至10岁的儿童匹配面孔和名字,结果发现,儿童和成人将成人面孔与对应名字正确匹配的概率都显著高于偶然水平。但对于儿童的面孔和名字,这些参与者则无法准确地匹配。此外,研究者向一个机器学习系统输入了一个大型人脸图像数据库。结果发现,同名成年人的人脸表征明显比异名成年人的脸表征更相似,但同名儿童的脸之间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相似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名字会给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使人的面部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以符合与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
https://phys.org/news/2024-07-reveals-people-evolve.html
研究证实禽流感病毒可在哺乳动物之间有效持续传播
2022年以来,H5N1型禽流感已对全球各地的野生鸟类和家禽造成了严重伤害。今年4月起,美国H5N1人类病例数量持续上升,截止目前已报告11例。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这种来自鸟类的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也能有效持续传播。
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建模分析及流行病学信息,确定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受感染奶牛在移动到俄亥俄州后,将H5N1病毒传染给了该州的健康奶牛。测序结果显示,该病毒还传染了农场附近的猫、浣熊及野生鸟类。研究表明,该病毒对乳腺有较高感染倾向,并且受感染动物的乳汁含有大量传染性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例人感染的H5N1毒株与奶牛中流行的毒株相同,因此研究人员怀疑病毒源自同一县的奶牛场。需要指出,虽然H5N1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并在人体内复制,但其感染效率较低;全基因组测序也并未发现该病毒发生任何导致H5N1在人类中传播增强的突变。但研究人员指出,应警惕未来该病毒适应哺乳动物并在人类中高效传播,因此持续监测受感染动物和潜在人类感染者中的病毒至关重要。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52083
适合量子技术应用的特种光纤问世
矮行星“创神星”拥有罕见的行星环
来源:卡梅隆·麦克嘉里/英国巴斯大学
英国巴斯大学物理学家开发出新一代特种光纤,以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时代出现的数据传输挑战。特种光纤通过充当纠缠单光子源、量子波长转换器、低损耗开关或量子存储器容器,能在节点本身实现量子计算。同时,特种光纤可直接集成到网络中,极大延长了可运行距离。该成果有望推动大规模量子网络的扩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应用物理快报·量子》上。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8/01/content_575490.htm?div=-1
适量饮酒无益于延长寿命
一项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领导的研究发现,适量饮酒不会延长人类寿命。此前许多研究认为,适度饮酒者比戒酒者寿命更长,患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更低。这促使人们普遍相信,适量的酒精可以成为一种健康补品。在此,研究人员通过识别并纳入107项纵向研究(覆盖4838825名参与者的数据,其中包括了425564例死亡记录),设定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标准,如研究队列的平均年龄较年轻(55岁或以下)、随访时间长(超过55年)、以及在分析时有效区分曾经和偶尔饮酒者与完全戒酒者,来筛选出更高质量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排除因健康问题而戒酒或减量的老年人后,低量饮酒者的死亡率风险与完全戒酒者相似,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健康益处;当区分曾经饮酒者和戒酒者后,适量饮酒与长寿之间并无显著关联。研究者强调:没有安全的饮酒水平,适量饮酒亦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这一发现对全球疾病负担估计及饮酒指南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前段时间发表于《酒精与毒品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
https://mp.weixinbridge.com/mp/wapredirect?url=https%3A%2F%2Fwww.eurekalert.org%2Fnews-releases%2F1051741&action=appmsg_redirect&uin=MTU0MDM5NTEwMg%3D%3D&biz=MzA5NDkzNjIwMg==&mid=2651765384&idx=1&type=0&scene=0
日企研发出“发电玻璃”
地球上总质量最重的野生哺据共同社7月26日报道,日本松下控股集团25日宣布,将在2026年度实现备受关注的下一代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实用化,该电池将作为与玻璃建材一体化的“发电玻璃”投放市场。该公司此前的计划是到2028年投入实用。
https://www.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kejiyy/7469614a2e6f4b22a38b5ff7e63837ed/1/2024-07-29%2016:18?childrenAlias=kejiyy
改造寄生虫可递送治疗性蛋白质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生物大分子可以用于治疗或作为研究生物过程的工具,但将之递送给目标细胞和组织十分困难。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能够从人体肠道自然进入中央神经系统的寄生虫。过去的研究已经表明,它能够递送蛋白质到宿主细胞。《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报告了一个在小鼠模型中改造弓形虫的方法,让其能穿过血脑屏障,向寄主神经元递送治疗性的蛋白质。
研究者用弓形虫的两种分泌细胞器(细胞内执行功能的特化结构)——棒状体(rhoptry)和致密颗粒(dense granule)——来向寄主细胞递送蛋白质。他们选择了位于弓形虫细胞器内的蛋白质,将之与已知可治疗人类神经疾病的不同蛋白质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能同时从这两种细胞器递送到神经元。此外,研究展示了一种治疗性蛋白质MeCP2能被递送到神经元,结合目标DNA,改变细胞、神经元和大脑类器官内的宿主基因表达,而且在目标递送位置外检测到的弓形虫很少,递送后也没有发生明显炎症。作者总结说,尽管这些发现可以为治疗性蛋白质递送提供新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理解潜在的局限性,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4-01750-6
用AI训练AI,可能越练越“离谱”
来源:nature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研究表明,用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本训练AI模型,很快就会导致模型输出无意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被称为“模型崩溃“(model collapse)。研究团队通过数学分析表明,模型崩溃问题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使用未经整理的数据的所有规模的语言模型,以及简单的图像生成器和其他类型的AI中。为了演示模型崩溃,研究人员采用了预先训练的大语言模型,并使用基于维基百科条目的数据集对其进行了微调。之后,他们要求该模型生成自己的维基百科风格文章,并用这些文章训练了相同的预先训练的大语言模型,从而得到下一代模型。为判断每个模型的性能,研究人员会提供一个开头段落,要求模型预测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将其输出与基于真实数据训练的模型的输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模型可能会忽略训练数据中的某些输出(如不太常见的文本),导致其只用一部分数据集来自我训练,减弱后代模型的学习能力,最终导致完全崩溃。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每个模型不是从现实中学习,而是从前一个模型对现实的预测中学习,而错误会在每次迭代中被放大。长此以往,这些错误会相互叠加,直到模型基本上只学习错误,而不再学习其他内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66-y
☟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