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央視新聞、中國科學報、環球科學等
“豹紋”岩芯樣本或為火星遠古微生物的新證據
來源:央視新聞據美國航天局官網日前消息,美國“毅力”号火星車近日在火星耶澤羅隕石坑附近采集到一塊帶有“豹紋”的獨特紅色岩芯樣本,它是“毅力”号采集到的第22塊岩芯樣本,被科學團隊取名為“切亞瓦瀑布”。據其成員介紹,在地球,岩石上的這些斑點特征通常與地下的微生物化石記錄有關。陸相沉積岩所含的赤鐵礦參與化學反應,會使紅色岩石出現白色斑點,反應釋放的鐵和磷酸鹽又會在白斑周圍形成黑色的暈,進而形成“豹紋”狀斑點。這種反應可以作為一類依賴化學能的微生物的能量來源,岩石上出現上述特征就表明可能與微生物有關聯。是以,他們初步分析認為,這種“豹紋”可能表明火星遠古時期曾存在微生物。科學團隊仍在考慮這種斑點的其他可能成因,但要獲得确切結論,還需将岩石樣本帶回地球,用實驗室儀器進行研究。
https://news.cctv.com/2024/07/27/ARTIMyMLgHjuuxvHHCf9BY8H240727.shtml
首張南極冰架底部高分辨率地圖
來源:Filip Stedt/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多森冰架作為西南極冰蓋的一部分,維持着西南極冰蓋的穩定。已有研究預測,如果西南極冰蓋崩潰,可能會導緻平均海平面上升3.2米。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近日,一項發表于《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首次較長的描述了南極洲西南極冰蓋多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的底部形狀。
研究團隊利用配備了聲呐的機器人潛水器,從水下測量了多森冰架底部的地形,以及冰架下方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出乎意料的是,研究團隊在冰架底部發現了75個形似淚滴的結構,這些“淚滴”長度從20米到300米不等,平均深度為14米,僅存在于冰架的西側。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冰架底部和海底的摩擦導緻水流呈螺旋狀,進而加速了冰架的局部融化,并形成了這些“淚滴”。但要證明這一猜測,還需要更多的觀察證據。今年早些時候,研究團隊重新部署了潛水器,對多森冰架和附近的思韋茨冰川展開進一步調查。但在任務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們與該潛水器(價值380萬美元)失去了聯系。研究團隊表示,将昂貴的裝置運送到數百米深的冰層下方存在很大風險,這正是這些資料寶貴和難得的原因。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478.shtm
OpenAI推出AI搜尋引擎SearchGPT
據英國《衛報》、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7月25日,OpenAI宣布正在測試新的人工智能(AI)搜尋工具SearchGPT,可以實時通路來自網際網路的資訊,旨在為使用者提供更具時效性和更準确的資訊。該搜尋引擎以一個大文本框開始,詢問使用者“您在找什麼?”客戶輸入搜尋内容後,SearchGPT并不是傳回一個簡單的連結清單,而是試圖對它們進行組織和了解。
OpenAI表示,SearchGPT将先在一小群使用者和出版商中推出,然後可能在更大範圍推廣。該公司最終打算将這一搜尋功能整合到ChatGPT中,而不是将其作為一款獨立産品。報道稱,這可能會對谷歌主導的引擎搜尋産生影響。https://www.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kejiyy/5945e321005d45b0a22e3b134ac605d4/1/2024-07-31%2016:41?childrenAlias=kejiyy
我們的長相會變得越來越符合我們的名字
來源:PNAS(2024)名字是每個人的社會标簽。一項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發現,人的長相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符合其名字。研究者要求成年人和9至10歲的兒童比對面孔和名字,結果發現,兒童和成人将成人面孔與對應名字正确比對的機率都顯著高于偶然水準。但對于兒童的面孔和名字,這些參與者則無法準确地比對。此外,研究者向一個機器學習系統輸入了一個大型人臉圖像資料庫。結果發現,同名成年人的人臉表征明顯比異名成年人的臉表征更相似,但同名兒童的臉之間卻沒有發現類似的相似性。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名字會給人一種自我實作的預言,使人的面部外觀随着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以符合與名字相關的社會刻闆印象。
https://phys.org/news/2024-07-reveals-people-evolve.html
研究證明禽流感病毒可在哺乳動物之間有效持續傳播
2022年以來,H5N1型禽流感已對全球各地的野生鳥類和家禽造成了嚴重傷害。今年4月起,美國H5N1人類病例數量持續上升,截止目前已報告11例。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這種來自鳥類的病毒在哺乳動物之間也能有效持續傳播。
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模組化分析及流行病學資訊,确定了美國得克薩斯州受感染奶牛在移動到俄亥俄州後,将H5N1病毒傳染給了該州的健康奶牛。測序結果顯示,該病毒還傳染了農場附近的貓、浣熊及野生鳥類。研究表明,該病毒對乳腺有較高感染傾向,并且受感染動物的乳汁含有大量傳染性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例人感染的H5N1毒株與奶牛中流行的毒株相同,是以研究人員懷疑病毒源自同一縣的奶牛場。需要指出,雖然H5N1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并在人體内複制,但其感染效率較低;全基因組測序也并未發現該病毒發生任何導緻H5N1在人類中傳播增強的突變。但研究人員指出,應警惕未來該病毒适應哺乳動物并在人類中高效傳播,是以持續監測受感染動物和潛在人類感染者中的病毒至關重要。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52083
适合量子技術應用的特種光纖問世
矮行星“創神星”擁有罕見的行星環
來源:卡梅隆·麥克嘉裡/英國巴斯大學
英國巴斯大學實體學家開發出新一代特種光纖,以應對未來量子計算時代出現的資料傳輸挑戰。特種光纖通過充當糾纏單光子源、量子波長轉換器、低損耗開關或量子存儲器容器,能在節點本身實作量子計算。同時,特種光纖可直接內建到網絡中,極大延長了可運作距離。該成果有望推動大規模量子網絡的擴充。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應用實體快報·量子》上。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8/01/content_575490.htm?div=-1
适量飲酒無益于延長壽命
一項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上司的研究發現,适量飲酒不會延長人類壽命。此前許多研究認為,适度飲酒者比戒酒者壽命更長,患心髒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更低。這促使人們普遍相信,适量的酒精可以成為一種健康補品。在此,研究人員通過識别并納入107項縱向研究(覆寫4838825名參與者的資料,其中包括了425564例死亡記錄),設定一系列嚴格的品質标準,如研究隊列的平均年齡較年輕(55歲或以下)、随訪時間長(超過55年)、以及在分析時有效區分曾經和偶爾飲酒者與完全戒酒者,來篩選出更高品質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排除因健康問題而戒酒或減量的老年人後,低量飲酒者的死亡率風險與完全戒酒者相似,并未顯示出顯著的健康益處;當區分曾經飲酒者和戒酒者後,适量飲酒與長壽之間并無顯著關聯。研究者強調:沒有安全的飲酒水準,适量飲酒亦可能增加患癌風險。這一發現對全球疾病負擔估計及飲酒指南制定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前段時間發表于《酒精與毒品研究雜志》(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
https://mp.weixinbridge.com/mp/wapredirect?url=https%3A%2F%2Fwww.eurekalert.org%2Fnews-releases%2F1051741&action=appmsg_redirect&uin=MTU0MDM5NTEwMg%3D%3D&biz=MzA5NDkzNjIwMg==&mid=2651765384&idx=1&type=0&scene=0
日企研發出“發電玻璃”
地球上總品質最重的野生哺據共同社7月26日報道,日本松下控股集團25日宣布,将在2026年度實作備受關注的下一代技術“鈣钛礦太陽能電池”的實用化,該電池将作為與玻璃建材一體化的“發電玻璃”投放市場。該公司此前的計劃是到2028年投入實用。
https://www.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kejiyy/7469614a2e6f4b22a38b5ff7e63837ed/1/2024-07-29%2016:18?childrenAlias=kejiyy
改造寄生蟲可遞送治療性蛋白質
來源:Nature Microbiology
生物大分子可以用于治療或作為研究所學生物過程的工具,但将之遞送給目标細胞群組織十分困難。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是一種能夠從人體腸道自然進入中央神經系統的寄生蟲。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它能夠遞送蛋白質到宿主細胞。《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報告了一個在小鼠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讓其能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遞送治療性的蛋白質。
研究者用弓形蟲的兩種分泌細胞器(細胞内執行功能的特化結構)——棒狀體(rhoptry)和緻密顆粒(dense granule)——來向寄主細胞遞送蛋白質。他們選擇了位于弓形蟲細胞器内的蛋白質,将之與已知可治療人類神經疾病的不同蛋白質融合。實驗結果表明,蛋白質能同時從這兩種細胞器遞送到神經元。此外,研究展示了一種治療性蛋白質MeCP2能被遞送到神經元,結合目标DNA,改變細胞、神經元和大腦類器官内的宿主基因表達,而且在目标遞送位置外檢測到的弓形蟲很少,遞送後也沒有發生明顯發炎。作者總結說,盡管這些發現可以為治療性蛋白質遞送提供新方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了解潛在的局限性,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4-01750-6
用AI訓練AI,可能越練越“離譜”
來源:nature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Nature)研究表明,用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本訓練AI模型,很快就會導緻模型輸出無意義的内容,這種現象被稱為“模型崩潰“(model collapse)。研究團隊通過數學分析表明,模型崩潰問題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使用未經整理的資料的所有規模的語言模型,以及簡單的圖像生成器和其他類型的AI中。為了示範模型崩潰,研究人員采用了預先訓練的大語言模型,并使用基于維基百科條目的資料集對其進行了微調。之後,他們要求該模型生成自己的維基百科風格文章,并用這些文章訓練了相同的預先訓練的大語言模型,進而得到下一代模型。為判斷每個模型的性能,研究人員會提供一個開頭段落,要求模型預測接下來的幾個句子,将其輸出與基于真實資料訓練的模型的輸出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模型可能會忽略訓練資料中的某些輸出(如不太常見的文本),導緻其隻用一部分資料集來自我訓練,減弱後代模型的學習能力,最終導緻完全崩潰。究其原因,這是因為每個模型不是從現實中學習,而是從前一個模型對現實的預測中學習,而錯誤會在每次疊代中被放大。長此以往,這些錯誤會互相疊加,直到模型基本上隻學習錯誤,而不再學習其他内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566-y
☟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科技導報》微信公衆平台建立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導報》期刊内容要點,報道熱點科技問題、科技事件、科學人物,打造與紙刊緊密聯系又特色鮮明的新媒體平台。科技導報公衆号聚集了數萬名專心學術的未來之星和學術大咖,添加編輯微信,讓優秀的你有機會與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