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越:明中期第一名将,大明帝国的“西北王”

“越(王越)或抚临云内,或总镇关西。在边来往者十二三年,兵民咸沐其惠;与贼攻战者百九十合,戎王亦在所殪。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卫青、霍去病);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范仲淹、韩琦)。”——明宪宗朱见深

王越,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王越少时常有感两宋文弱亡于异族,乃苦读兵书,常习骑射,慨然有报国建功之志。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考中进士,被委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进入仕途,而后历任各地,皆有政声。天顺七年(1463年),朝廷以王越为大同巡抚,大同系明帝国北方重镇,王越到大同后,检修战备,训练边兵,劝课农桑,使得大同边防形势迅速好转。也因为王越在大同的经历,让他真正接触到了军事,实现了完美的“跨界”。

王越:明中期第一名将,大明帝国的“西北王”

成化元年(1465年),新上位的明宪宗朱见深,抓而实现更加积极的防御政策。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抚宁侯朱永征讨鞑靼毛里孩部,王越受命赞理军务,而后又在大同、宣府多次击退鞑靼的袭扰,朱见深遂让王越兼任宣府巡抚。成化五年(1469年),鞑靼侵入寇河套,王越率部于榆林大败鞑靼军,名震西北。成化九年(1473年),鞑靼部满都鲁汗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率大军入寇,兵锋直驱秦州、安定。王越敏锐地发现鞑靼老巢红盐池(河套草原腹地)空虚,遂督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率4600精骑兵为左右两军,从榆林红儿山出塞,潜行急进,长途奔袭数百里,斩杀鞑靼军千余人,缴获驼马牛羊器械无算,收复河套草原,迫使鞑靼远走沙漠,一战名动天下。

红盐池之战后,朱见深提拔王越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在固原设三边总制府(西北边防司令部),并以定西侯蒋琬为总制,王越提督军务,节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及以下数十万明军。不久后,蒋琬去职,王越兼任三边总制、提督军务如故,王越也成为大明帝国西北军政最高长官,妥妥的“西北王”。

王越:明中期第一名将,大明帝国的“西北王”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军侦知鞑靼部亦思马因将要入寇。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王越联合汪直拣选21000精锐,兵出孤店关(今山西大同东北),长途奔袭亦思马因老巢威宁海子(今内蒙古正黄旗察哈尔南,也是当年明英宗朱祈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人关押的地方)。明军大破鞑靼军,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免,一战洗刷土木堡之变的国耻和阴霾。朱见深高兴地册封王越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威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根据明朝的传统,这只有当年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才有的待遇)。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再入寇延绥等处,王越再次与汪直合作在延绥大败鞑靼人,使得鞑靼此后数年不敢南下。

“是役也,斩获最多。……然自是无敢复轻犯边者,延绥军民颇得息肩云。”
王越:明中期第一名将,大明帝国的“西北王”

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越因政治斗争波及,被下诏夺爵除名,并发配安陆居住。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祐樘即位,下诏赦免了王越的“罪过”,但仍未让其掌军。弘治十年(1497年),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屡次入寇延绥、宁夏、甘肃等地,西北安全形势骤然紧张,朱祐樘决议复设总制官,并以熟悉西北军政事务的王越为三边总制。王越到任后,严修战备,训练士卒,抚定地方,西北形势大好。弘治十一年(1498年)七月,王越又组织明军收复鞑靼人占据的贺兰山,捣毁鞑靼入寇内地的“桥头堡”。八月,王越率军巡视甘州(今甘肃张掖),并册封哈密忠顺王陕巴,使得大明的声威远播于西域。同年十二月,王越在甘州去世,时年73岁,一代名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明孝宗朱祐樘闻讯后,下诏为王越辍朝一日,并追赠太傅,赐谥号曰“襄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