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越)或撫臨雲内,或總鎮關西。在邊來往者十二三年,兵民鹹沐其惠;與賊攻戰者百九十合,戎王亦在所殪。計武烈,不減漢朝之衛霍(衛青、霍去病);論文事,無慚宋室之範韓(範仲淹、韓琦)。”——明憲宗朱見深
王越,字世昌,大名府浚縣(今河南浚縣)人。王越少時常有感兩宋文弱亡于異族,乃苦讀兵書,常習騎射,慨然有報國建功之志。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考中進士,被委任為浙江道監察禦史,進入仕途,而後曆任各地,皆有政聲。天順七年(1463年),朝廷以王越為大同巡撫,大同系明帝國北方重鎮,王越到大同後,檢修戰備,訓練邊兵,勸課農桑,使得大同邊防形勢迅速好轉。也因為王越在大同的經曆,讓他真正接觸到了軍事,實作了完美的“跨界”。
成化元年(1465年),新上位的明憲宗朱見深,抓而實作更加積極的防禦政策。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撫甯侯朱永征讨鞑靼毛裡孩部,王越受命贊理軍務,而後又在大同、宣府多次擊退鞑靼的襲擾,朱見深遂讓王越兼任宣府巡撫。成化五年(1469年),鞑靼侵入寇河套,王越率部于榆林大敗鞑靼軍,名震西北。成化九年(1473年),鞑靼部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率大軍入寇,兵鋒直驅秦州、安定。王越敏銳地發現鞑靼老巢紅鹽池(河套草原腹地)空虛,遂督率延綏總兵官許甯、遊擊将軍周玉各率4600精騎兵為左右兩軍,從榆林紅兒山出塞,潛行急進,長途奔襲數百裡,斬殺鞑靼軍千餘人,繳獲駝馬牛羊器械無算,收複河套草原,迫使鞑靼遠走沙漠,一戰名動天下。
紅鹽池之戰後,朱見深提拔王越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并在固原設三邊總制府(西北邊防司令部),并以定西侯蔣琬為總制,王越提督軍務,節制延綏、甯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及以下數十萬明軍。不久後,蔣琬去職,王越兼任三邊總制、提督軍務如故,王越也成為大明帝國西北軍政最高長官,妥妥的“西北王”。
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軍偵知鞑靼部亦思馬因将要入寇。本着先下手為強的原則,王越聯合汪直揀選21000精銳,兵出孤店關(今山西大同東北),長途奔襲亦思馬因老巢威甯海子(今内蒙古正黃旗察哈爾南,也是當年明英宗朱祈鎮在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人關押的地方)。明軍大破鞑靼軍,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免,一戰洗刷土木堡之變的國恥和陰霾。朱見深高興地冊封王越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威甯伯,食祿一千二百石(根據明朝的傳統,這隻有當年跟随朱棣參與靖難之役才有的待遇)。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鞑靼再入寇延綏等處,王越再次與汪直合作在延綏大敗鞑靼人,使得鞑靼此後數年不敢南下。
“是役也,斬獲最多。……然自是無敢複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
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越因政治鬥争波及,被下诏奪爵除名,并發配安陸居住。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朱祐樘即位,下诏赦免了王越的“罪過”,但仍未讓其掌軍。弘治十年(1497年),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屢次入寇延綏、甯夏、甘肅等地,西北安全形勢驟然緊張,朱祐樘決議複設總制官,并以熟悉西北軍政事務的王越為三邊總制。王越到任後,嚴修戰備,訓練士卒,撫定地方,西北形勢大好。弘治十一年(1498年)七月,王越又組織明軍收複鞑靼人占據的賀蘭山,搗毀鞑靼入寇内地的“橋頭堡”。八月,王越率軍巡視甘州(今甘肅張掖),并冊封哈密忠順王陝巴,使得大明的聲威遠播于西域。同年十二月,王越在甘州去世,時年73歲,一代名将就此退出曆史舞台。明孝宗朱祐樘聞訊後,下诏為王越辍朝一日,并追贈太傅,賜谥号曰“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