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老物件,能说出一半名字算你厉害,能叫出名字都40岁以上了吧
以前放电影胶片断了放映员会立刻粘好,粘时会剪掉一段,孩子们会捡去玩
滚刨是木工刨平弯曲不平整地方的工具,也能刨圆体外侧。木工的圆刨则专门用来刨圆形物品,如桶、盆、柄等
石碾子与石磨虽相似却各有千秋。石磨由上下两个扁圆柱体构成,通过磨脐紧密连接,人力或畜力驱动上磨盘旋转,巧妙地将谷物磨成细腻粉末。而石碾子则有大小之分:小碾子如一个圆柱石轮,巧妙地在磨盘上转动,轻松将玉米、小麦碾碎;大碾子则是个庞然大物,直径达两米五在骡子的牵拉下,它能在碾槽中转圈,将黄豆轻松挤压出油
哈趴寻觅河中小鱼小虾的神奇工具,满载童年回忆!
土犁曾是耕地好帮手,安上犁铧套上牛马就能耕作。九十年代后逐渐退出舞台
自行车这一经典交通工具,曾风光一时无两,即便如今豪车遍地,其独特魅力仍不输奔驰宝马,社会变迁它已成怀旧与经典的象征
二八大杠是男孩的梦想,那时结婚必备的“四大件”就有自行车
线拨锤是用猪骨做梆,竹棍做杈穿上麻线过去纸匠常用它来做纸活
身背实木家具的巨人背夫,高达3米其承受的重量与高度之挑战,实在令人钦佩
浅耕松土我曾手握耘锄与豁子,在田野辛勤劳作,那段与泥土亲密接触的记忆,至今仍然刻骨铭心
簸箕真是个神器啊!除了日常用,还能簸东西。你瞧麦粒、麦壳、黄豆、碎叶小疙瘩,一搓一颠要的留在簸箕不要的全簸走。少量麦子种子掺杂了杂质,用它轻松分离真是农家好帮手!
砘子真是个神器啊!在我们那儿,播种后一定要用它来压实土壤。无论是谷子、糜子,还是压垅沟手扶楼播种后再用纯子轻轻一压,土壤就实了种子也不怕风干。这就是“砘地”的魅力!
老式织布机曾用于农村织土布,现已被淘汰
老座钟的发条钥匙能给钟上发条,一把钥匙管走时,另一把管打铃。这是以前的老钟表用的,用来上弦让钟能走、能打铃
期末考了第一名,学校奖了个军挎包,上面还印了字。背着它上学怪不好意思的因为平时奖品都是奖状、本子或铅笔,这个包太隆重了
马灯就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方便携带还防风。旋转右边的按钮,就能调亮度。我小时候曾用墨水瓶做油灯,晚上看书时鼻子都被熏黑了。我还点过蓖麻子灯,那味道挺特别但有毒
连枷这个曾经遍布每个农户的脱粒神器,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与情感。在五六七十年代,每当夏秋收获季节,人们挥舞长棍连枷,欢腾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但时光荏苒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成长,会打连枷的已寥寥无几。这份珍贵的非遗文化遗产,见证了农业社会的辛勤与纯粹。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这些传统农具包括风车、木耕犁、水车、梯耙、糙子等,终将淡出视野。让我们用自媒体的力量,记录它们的辉煌与衰落,致敬那些默默耕耘的岁月
友友们知道这是啥及其用途吗?
光绪帝在位长达34年,然而他的照片几乎被慈禧一派销毁殆尽,这张1902年的侧脸照竟成了他唯一存世的影像。他命运多舛生活中饱受挫折,甚至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茓子这个屯粮神器你听说过吗?产芦苇的地方用芦苇编,没有芦苇的地方就用高粱杆篾编。记得小时候每次麦收、秋收后,家里都用它屯粮,粮食吃完一点就卷一圈,真的太实用了!
喷粉器用于喷洒粉末农药,如60年代的六六六粉。后来农药多为液体,改用液体喷雾器
小白鞋是女孩的梦想,布面的轻便舒服。脏了用白粉笔擦擦就行,刷鞋时抹点白鞋粉,鞋就不会变黄了
儿时一盒蜡笔是奢侈品,五彩斑斓的诱惑,让人梦寐以求
水篓子承载儿时记忆老士井轳辘舀水,浇灌菜园乐趣多。
70、80年代,人们用钻来修补瓷器,像陶罐、陶盆、水缸裂缝了,或者瓷碗破了都用它来修。要是没这金刚钻,就别想修瓷器活。一钻下去大缸不漏汤碗也好了真是神奇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