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個老物件,能說出一半名字算你厲害,能叫出名字都40歲以上了吧
以前放電影膠片斷了放映員會立刻粘好,粘時會剪掉一段,孩子們會撿去玩
滾刨是木工刨平彎曲不平整地方的工具,也能刨圓體外側。木工的圓刨則專門用來刨圓形物品,如桶、盆、柄等
石碾子與石磨雖相似卻各有千秋。石磨由上下兩個扁圓柱體構成,通過磨臍緊密連接配接,人力或畜力驅動上磨盤旋轉,巧妙地将谷物磨成細膩粉末。而石碾子則有大小之分:小碾子如一個圓柱石輪,巧妙地在磨盤上轉動,輕松将玉米、小麥碾碎;大碾子則是個龐然大物,直徑達兩米五在騾子的牽拉下,它能在碾槽中轉圈,将黃豆輕松擠壓出油
哈趴尋覓河中小魚小蝦的神奇工具,滿載童年回憶!
土犁曾是耕地好幫手,安上犁铧套上牛馬就能耕作。九十年代後逐漸退出舞台
自行車這一經典交通工具,曾風光一時無兩,即便如今豪車遍地,其獨特魅力仍不輸奔馳寶馬,社會變遷它已成懷舊與經典的象征
二八大杠是男孩的夢想,那時結婚必備的“四大件”就有自行車
線撥錘是用豬骨做梆,竹棍做杈穿上麻線過去紙匠常用它來做紙活
身背實木家具的巨人背夫,高達3米其承受的重量與高度之挑戰,實在令人欽佩
淺耕松土我曾手握耘鋤與豁子,在田野辛勤勞作,那段與泥土親密接觸的記憶,至今仍然刻骨銘心
簸箕真是個神器啊!除了日常用,還能簸東西。你瞧麥粒、麥殼、黃豆、碎葉小疙瘩,一搓一颠要的留在簸箕不要的全簸走。少量麥子種子摻雜了雜質,用它輕松分離真是農家好幫手!
砘子真是個神器啊!在我們那兒,播種後一定要用它來壓實土壤。無論是谷子、糜子,還是壓垅溝手扶樓播種後再用純子輕輕一壓,土壤就實了種子也不怕風幹。這就是“砘地”的魅力!
老式織布機曾用于農村織土布,現已被淘汰
老座鐘的發條鑰匙能給鐘上發條,一把鑰匙管走時,另一把管打鈴。這是以前的老鐘表用的,用來上弦讓鐘能走、能打鈴
期末考了第一名,學校獎了個軍挎包,上面還印了字。背着它上學怪不好意思的因為平時獎品都是獎狀、本子或鉛筆,這個包太隆重了
馬燈就像帶玻璃罩的煤油燈,友善攜帶還防風。旋轉右邊的按鈕,就能調亮度。我小時候曾用墨水瓶做油燈,晚上看書時鼻子都被熏黑了。我還點過蓖麻子燈,那味道挺特别但有毒
連枷這個曾經遍布每個農戶的脫粒神器,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與情感。在五六七十年代,每當夏秋收獲季節,人們揮舞長棍連枷,歡騰的場景仿佛曆曆在目。但時光荏苒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人成長,會打連枷的已寥寥無幾。這份珍貴的非遺文化遺産,見證了農業社會的辛勤與純粹。然而随着農業科技的進步,這些傳統農具包括風車、木耕犁、水車、梯耙、糙子等,終将淡出視野。讓我們用自媒體的力量,記錄它們的輝煌與衰落,緻敬那些默默耕耘的歲月
友友們知道這是啥及其用途嗎?
光緒帝在位長達34年,然而他的照片幾乎被慈禧一派銷毀殆盡,這張1902年的側臉照竟成了他唯一存世的影像。他命運多舛生活中飽受挫折,甚至無力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茓子這個屯糧神器你聽說過嗎?産蘆葦的地方用蘆葦編,沒有蘆葦的地方就用高粱杆篾編。記得小時候每次麥收、秋收後,家裡都用它屯糧,糧食吃完一點就卷一圈,真的太實用了!
噴粉器用于噴灑粉末農藥,如60年代的六六六粉。後來農藥多為液體,改用液體噴霧器
小白鞋是女孩的夢想,布面的輕便舒服。髒了用白粉筆擦擦就行,刷鞋時抹點白鞋粉,鞋就不會變黃了
兒時一盒蠟筆是奢侈品,五彩斑斓的誘惑,讓人夢寐以求
水簍子承載兒時記憶老士井轳辘舀水,澆灌菜園樂趣多。
70、80年代,人們用鑽來修補瓷器,像陶罐、陶盆、水缸裂縫了,或者瓷碗破了都用它來修。要是沒這金剛鑽,就别想修瓷器活。一鑽下去大缸不漏湯碗也好了真是神奇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