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风云变幻中,一位民族英雄的陨落,为这个多难的时代增添了一抹沉重的哀色。1885年7月27日,福州的天空仿佛也在为这位伟人的离去而哭泣,降下了倾盆大雨。他就是晚清的中流砥柱,民族英雄左宗棠,享年74岁。他的去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一段传奇的落幕。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左宗棠依然心系国家的未来。他在遗折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发展的建议。他强调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铁路、矿务的发展,以及皇上应当勤政爱民,广纳忠言。这些话语,不仅是对朝廷的忠告,更是对后人的警示。
慈禧太后在阅读了左宗棠的遗折后,深受感动,泪水不禁滑落。她以极高的礼遇追赠左宗棠,赐予他太子太傅的尊称,谥号文襄,并在京师昭忠祠、贤良祠中立祠祭祀,以示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
左宗棠的一生,与新疆的收复紧密相连。在那个时代,新疆面临着外敌的觊觎,左宗棠却力排众议,坚持收复新疆。他反对李鸿章等人的观点,认为新疆不仅是资源丰富之地,更是国家的战略要地。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新疆军务。他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带领士兵们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途。他的行动,不仅是对国家领土完整的捍卫,更是对民族尊严的维护。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左宗棠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收复了新疆,巩固了国家的边疆。
左宗棠的墓地,位于湖南长沙的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这里,曾遭受过破坏,但在1986年得到了重修。墓地前,两根华表上刻有的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是对左宗棠一生功绩的最好诠释。这16个字,不仅代表了左宗棠对国家边疆的坚守,也象征着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墓地的守护者,黄志清,作为第四代守墓人,他的家族已经守护了138年。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位民族英雄的安息之地,传承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黄志清表示:“左大人是阻遏俄英侵略收复新疆的功臣,我们家做这点事微不足道,这没有什么。”这种默默无闻的坚守,是对左宗棠精神的最好传承。
左宗棠的一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墓地,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为国家付出的英雄们的致敬。在这里,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左宗棠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他的一生,是对国家忠诚和民族大义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后人最好的教育和启示。
文/寓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