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風雲變幻中,一位民族英雄的隕落,為這個多難的時代增添了一抹沉重的哀色。1885年7月27日,福州的天空仿佛也在為這位偉人的離去而哭泣,降下了傾盆大雨。他就是晚清的中流砥柱,民族英雄左宗棠,享年74歲。他的去世,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是一段傳奇的落幕。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左宗棠依然心系國家的未來。他在遺折中表達了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和對未來發展的建議。他強調了海軍建設的重要性,鐵路、礦務的發展,以及皇上應當勤政愛民,廣納忠言。這些話語,不僅是對朝廷的忠告,更是對後人的警示。
慈禧太後在閱讀了左宗棠的遺折後,深受感動,淚水不禁滑落。她以極高的禮遇追贈左宗棠,賜予他太子太傅的尊稱,谥号文襄,并在京師昭忠祠、賢良祠中立祠祭祀,以示對其一生貢獻的肯定。
左宗棠的一生,與新疆的收複緊密相連。在那個時代,新疆面臨着外敵的觊觎,左宗棠卻力排衆議,堅持收複新疆。他反對李鴻章等人的觀點,認為新疆不僅是資源豐富之地,更是國家的戰略要地。他的堅持和努力,最終得到了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的支援。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全權負責新疆軍務。他以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帶領士兵們踏上了收複新疆的征途。他的行動,不僅是對國家領土完整的捍衛,更是對民族尊嚴的維護。在這場艱苦卓絕的鬥争中,左宗棠展現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收複了新疆,鞏固了國家的邊疆。
左宗棠的墓地,位于湖南長沙的雨花區跳馬鎮白竹村。這裡,曾遭受過破壞,但在1986年得到了重修。墓地前,兩根華表上刻有的聯語“漢業唐規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是對左宗棠一生功績的最好诠釋。這16個字,不僅代表了左宗棠對國家邊疆的堅守,也象征着他為國家富強和民族複興所做出的貢獻。
墓地的守護者,黃志清,作為第四代守墓人,他的家族已經守護了138年。他們默默地守護着這位民族英雄的安息之地,傳承着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曆史的尊重。黃志清表示:“左大人是阻遏俄英侵略收複新疆的功臣,我們家做這點事微不足道,這沒有什麼。”這種默默無聞的堅守,是對左宗棠精神的最好傳承。
左宗棠的一生,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遠激勵着後人。他的墓地,不僅是對他個人的紀念,更是對那個時代所有為國家付出的英雄們的緻敬。在這裡,每一位來訪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左宗棠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他為國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他的一生,是對國家忠誠和民族大義的最好诠釋,也是對後人最好的教育和啟示。
文/寓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