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沿着長安街一路向西,過了軍事博物館、公主墳,空間開始發生變化。軍隊大院和科研院所多了起來,路兩旁漸漸變得幽靜,喧嘩、躁動的氣息消失,時間的流速正在變慢,似乎溫度都比城東要低一兩度了。

在五棵松和玉泉路中間,有一條南北縱向的路——永定路,因永定河而得名。中間與太平路相交叉。

單聽名字,“永定——太平”,就彰顯了它特殊的寓意。這裡并非曆史悠久,但在北京城市改造史中卻赫赫有名。上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成立。

一年後,二分院在永定路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前身。這裡是祖國利劍誕生的搖籃,鑄造空天神盾的沃土,豎起了地空飛彈研制史的無數裡程碑。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北京極大,城東與城西的氛圍,迥然不同。西邊更加适合生活,低調,清淨,自在。許多小馬路,雙向各一條機動車道和自行車道。路旁種着國槐,枝幹向中間伸展,夏天長出綠葉,搭出一條清涼的綠蔭。很多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磚混樓,外觀是樸實的紅磚牆,樓高五六層,居住密度很低。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可别小看“老破小”,計劃經濟時代的建築,品質杠杠的,承重都是“三七牆”“二四牆”,隔音比商品房好得多。由于建成較早,永定路、太平路及至西翠路、萬壽路一帶,早有了成熟的社群氛圍。15分鐘步行,能找到多家菜市場、超市、餐飲、公園、影院,甚至學校和三甲醫院都能“豐儉由人”。音樂劇演員阿雲嘎在成名前,曾經住在西翠路一間半地下室。西翠路、翠微路,都因正對翠微山而得名。那附近有一位賣醬肘子的老人,每天下午四點出現在一座部隊大院門口,擺攤之前已經排起大隊。後來他開了連鎖店“豬腳幫”,店鋪就在永定路西裡和金溝河路上。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冰墩墩“一墩難求”。很多住在東邊、北邊的人,“不遠萬裡”也要來一趟永定路西點茂,因為這裡有一家低調的冬奧特許商店,量大貨足,能買到當時緊俏稀缺的整套盲盒,鑰匙扣版雪容融,還有網店買不到的流沙筆記本、貼紙以及各種尺寸的手辦。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西點茂的前身,是永定路百貨商店與永定路副食商場。和現在的大型綜合商超不同,那時經營特别講究,芝麻醬是現打的,居民拿一個空罐子,去皮稱重;芝麻醬黏稠,擓的時候要用巧勁兒一甩,剛剛好甩到瓶子裡,一點不滴湯灑水。茶葉容易串味,鋪面是單獨一間,包裝用兩層折紙,手法一氣呵成,好看的茶葉包前低後高,“屁股”是翹起來的,顯得特别精神。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西點茂的所在地,過去叫棗林村。作家祁建在《城憶:舊事尋蹤》曾經寫到,永定路在1949年以前屬于棗林村,居民不足20戶。現在永定路的東面,還有一條街叫棗林路。“有個居民院,幾十家住戶都種有棗樹。秋天來臨,樹上挂滿了大棗。收獲時節,各家拿出自己的果實贈與鄰裡,共享這份喜悅。”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棗林路向西的北太平路,有赫赫有名的北京十一學校。它的前身是中央軍委子弟學校,由周總理準許建造,聶榮臻元帥用新中國的誕生日為其命名,第一任校長為羅榮桓的夫人林月琴。是以,“十一”不是數字,而是七天長假的“十一”。兄弟校是八一學校,同理,八一也是建軍節的八一。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2010年,北京十一學校曾成立“棗林書院”,就是借棗林村得名。棗林書院很有個性,不以國内傳統聯考為目标,師徒制一對一培養。設定的專業有民間工藝,如景泰藍、瓷器、剪紙、雕刻,還有民間曲藝……剛成立時隻招了幾個學生,有全國卡丁車冠軍車手,最年輕的國家青年馬術隊隊員。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慶餘年》中飾演範閑的張若昀,曾經就讀于十一學校。很多年後,他都覺得學校裡的教學氛圍十分超前,“很像鑒察院那幫怪人”。“三處那幫人科技怪人,一點都不正經;八處還有管圖書出版的。這不就是各種發揚光大的社團嘛。我畢業兩年後,聽說有一個師哥把搖滾音樂會開到學校裡面去了。”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近幾年五棵松華熙LIVE火了。這裡有五棵松籃球館,常年舉辦演唱會,因場館适中、座位視野好而備受青睐;耀萊國際影城,有一個相當棒的杜比廳,是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影展的影院之一,票房常年雄踞華北影院第一。很多餐飲、娛樂、動感休閑,也讓這裡老少鹹宜。華熙位于沙溝路口西,過去曾經很荒涼。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開國大典之前,25歲的田申是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受閱部隊的一員,正帶着華北戰車團的受閱部隊,在永定路沙溝一帶操練。他得知要參加開國大典時,隻有三個月的準備時間。這是坦克部隊第一次通過天安門,最用了25噸重的中型坦克,重新噴漆、編号,以彰顯威武。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田申是田漢的兒子,開國大典的前三天,他得知《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國歌。“當時激動得快跳起來了”,那天晚上,他就是在永定路臨時指揮所,接到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打來的電話。他想,“大典當日,父親也會在觀禮台上,關注着我的隊伍。”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京西軍隊子女學校最集中的地方,從公主墳一路向西,有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總參謀部,為這些部隊子弟建起的學校有培英、育英、群英、育紅、友誼、育翔、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後來就讀這些學校的,可能就是附近六建、鐵建或航天部二院的子弟了。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演員劉琳曾低調地提到,她父母都是航天科研專家,“住在五棵松附近”,不拍戲時回到家中,西邊的氛圍讓她感到甯靜、安心。在永定路52号院,有一處紅色地标——中國航天科工二院。耄耋之年的鐘山院士一有空,就會在二院門前的永定路上走一走。很多人就是從這裡走進二院,開啟了飛彈研制人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陸防空力量薄弱。盡快擁有屬于我們自己的防空利劍,成為當務之急。為了争分奪秒地把飛彈送上天,很多科研人員一天隻睡三四個小時,各個辦公室都燈火通明。大陸航天事業創始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曾經提出口号,“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寶山”。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為了使當時正在刻苦攻關、奮力攀登航天事業高峰的科技人員能有一個好身體,聶帥親自從各大軍區調來魚肉、食油和大豆。他親自過問分發情況,訓示行政人員和政工幹部不能享用。大家親切地稱這些食物為“科技魚”“科技豆”。不蒸饅頭争口氣,中國航天人在艱難時代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在童年自傳式小說《看上去很美》的序中寫道:北京複興路,那沿線狹長一帶方圓十數公裡,被我視為自己的生身故鄉。這一帶過去叫“新北京”,孤懸于北京舊城之西。我叫這一帶“大院文化割據地區”,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個地方的風氣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到事,那些東西就從骨子裡往外冒。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的作品很多被改編為影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創作者也都有過大院生活經曆。尤小剛的100集電視連續劇《京都紀事》,雖與大院無關,但創作過程卻是在永定路一個隻有番号的樓房裡,他召集了當時最有文采的編劇,寫出了這部浩浩蕩蕩、展示幾代人命運變遷的作品。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住京西的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如今提到永定路,它依然不夠出名,但這裡也是一段“紀事”的縮影,糅合了幾代人的故事。有人在這裡為國家利益而生、而站,也有人過着尋常生活,逛街,買菜,過日子。身後是散落的部隊大院,眼前望到的是北京西山,天氣好的時候,西山就是京西的南迦巴瓦,悠遠,開闊,無盡綿延。

#記錄我的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