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在童年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曾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遭受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比如因为不小心打烂了一个碗,受到了父母的批评。那时,我们可能觉得这些小错误是无比严重的,因而害怕犯错,或是在犯错之后不敢承认,忐忑不安不敢面对。然而,岁月流逝,当我们回顾过去的种种经历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其实小时候的那些错误并没有当时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但奇怪的是,即便长大成人,那种摔碎碗的声音和害怕被责备的恐惧,似乎一直跟随着我们,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一次为了一个不确定结果而努力的时刻,在每一次犹豫要不要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犯错误的感觉总是在我们心头回响。我们似乎仍然无法摆脱那种恐惧,仍然不能客观地意识到,当年摔碎的只是一个碗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困境呢?我们又该如何克服这种恐惧,真实客观地面对失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1 当家庭就是我们的世界

在小的时候,尚未接触到学校和社会时,我们很容易认为家庭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在这个有限的环境中,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都局限在家庭内部,我们的生活只有一个维度,所以我们会自然地放大在这一维度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的严重性。于此同时,作为儿童的我们的确依赖父母来生存。所以会很担心,如果父母对我失望了,我们可能就会失去Ta们的支持和照顾。

与此同时,根据自我概念理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反馈来形成的。但童年时代,我们大部分的互动都发生在家里。年幼的我们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我们很容易依赖于Ta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来自于家人,尤其是具有权威性的家长的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家长们的一句夸奖或批评都可能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许爸妈只是针对摔破了碗这件事,就事论事说一句“你这孩子怎么毛手毛脚的”。但因为我们缺乏把事件和我们自身分开看待的客观思维,也缺乏来自其Ta视角的评价来反驳这句话,就可能会把这句话当成对自己“坏小孩”身份的宣判。

然而,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大,就能开始认识到这种严重性是虚幻的,是受到了局限的。意识到这一点,就将会是我们重新教会自己‘犯错’的起点。

2 自然习得的生存之道

在心理学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人们在面对错误时表现出避免行为的倾向,这与我们内在的自我保护机制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如果我因为弄丢了新买的玩具而受到批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为了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比如不再把玩具带出去玩,甚至是不敢买任何新玩具,来从源头上避免再次受到批评或惩罚。

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可以用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因为个体在面对惩罚时往往会学会避免性行为,也就是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来避免遭受惩罚。这在孩童时期尤为常见,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更容易通过从源头“一刀切”来避免任何可能导致负面后果的行为。久而久之,我们会开始不敢表达,因为不说就不会错。也有可能,我们会开始忽视自己的需求转而刻意地讨好Ta人,违背自己的心意而被这种习惯推着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避免性行为可能会逐渐演变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长大了的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表达自己意见或需求就可以减少与人发生冲突或遭受批评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会采取另一种应对策略,忽视自己的需求,转而刻意地讨好Ta人。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对方的批评,长此以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3 逐渐累积的恐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失败恐惧症。有些人会觉得,失败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这种事情产生排斥不是很正常的吗?但实际上,当我们开始需要靠维持不失败、不犯错来维持安全感时,对于犯错的排斥就超出了理性的范畴了。我们会开始认为,事情的失败与否代表了我们的能力,一表现不佳时,就会觉得自己能力出现了问题,继而看轻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这种心理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当我们开始过度依赖于成功来维持自我价值时,失败就成为了威胁我们自尊和安全感的因素。我们开始将失败视为一种对自我的贬低,将自己的价值与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我们面临失败时,不仅是对于具体目标的失败,更是对于自我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威胁。

我们对失败过于敏感时,可能会不敢尝试新的挑战或机会。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因此选择逃避。这种自我怀疑和退缩会限制我们的成长空间,让我们停滞不前。

这种恐惧也可能导致我们发展出拖延症。面对一项任务或挑战时,我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成功完成,因此选择拖延,以避免面对可能的失败。然而,这种行为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为拖延往往会导致任务积压和时间紧迫,最终增加了失败的可能性。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1 重新认识我们的环境

现在,让我们来后退一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比较常接触的人是哪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有哪些。再想想童年时期的我们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在做完这个小实验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小时候的我们生活被局限在家庭里,常常接触的人除了家人可能也就只有几个玩伴。反观长大后的我们,我们的生活场景增加,除了家庭可能还会有学校、职场、线下或网络上的社交圈,我们接触的人除了家人以外还会有同事、朋友、老师、伴侣等。这样看来,我们生活的层面也包括了事业、友谊、兴趣等一系列因素,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我们在一段关系中犯了错误,也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就是一个碗而已

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了,就可以转向另一个维度去做些会让自己产生成就感的事情。比如说,当我们在工作中效率低下状态不好,但还是可以在下班后和朋友们倾诉或者是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当我们拓宽生活的维度,生活的容错率也就随之变高了。因为我们会发现,曾经以为的“灭顶之灾”其实是虚幻的,每当我们认为自己在一段关系中犯了很大的错误,实际上它们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2 重新理解受到的责罚

当我们以成人的视角客观看见了曾经的担忧和恐惧,不妨也再来理解一下当时受到过的责罚。与童年时期不同,长大后我们能够理解到,受到的批评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当我们因为一场考试失利被老师批评,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是老师对我们的学习状态不满意,而不代表Ta讨厌我们,也不代表我们有哪里不好。Ta人的不满不等于我们做错了事,我们做错了事也不代表我们这个人有什么问题,对于事件的评价不是对于我们人格的否定。

这种客观的认知也需要其Ta方面的评价来辅助,在我们长大后也能够收获来自更多方面的评价,通过让它们交互来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举例来说,当我们因为一次社交活动上的失误而感到自责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其Ta人对我们的正面评价。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与朋友、家人或同事进行开放的对话,我们可能会发现,Ta们对我们的看法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多样化和积极。这样的交流和反馈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不再过度关注单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应对和理解受到的责罚。

3 重新感受犯错的感觉

在我们重新理解了失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自己犯错的能力。就像小时候一点点教会自己怎样‘不犯错’一样,我们亦可以慢慢教会自己如何犯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做一些没把握的小事,比如申请一个奖学金或者是接下一个小项目。反正失败和成功概率是五五开,如果成功,我们会体验到勇于尝试带来的甜头。即便失败,因为这个挑战的项目本身是一件超出自己责任和能力范围的小事,我们也能意识到,即使失败也并不会有多大的事情发生。多试几次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失败的“痛感”在慢慢降低。有的时候,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过程中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

除了积累新经验以外,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复盘过往生活中的失误和失败,我们会意识到错误并不是全然负面的,有时它也能是一个让我们学习的机会。比如说,当我们因为操作失误损失了正在写作的文档,它虽然会让我们一时沮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重新写一遍。但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件事中学习到及时备份的重要性,并且从此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也许就会帮助我们避免更大的损失。

通常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童年生活中,大人要允许孩子去犯错,在一遍遍试错中让孩子成长起来。也许在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这种坚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将会永远被对于犯错的恐惧困住。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自己的心态,改变思维模式,来重新养育自己。而作为长大了的孩子,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培养自己容错的能力,当我们允许自己犯错,我们生命的韧性就会在这种允许中发展出来。

【安慰记心理,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