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在童年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曾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遭受嚴厲的批評或懲罰,比如因為不小心打爛了一個碗,受到了父母的批評。那時,我們可能覺得這些小錯誤是無比嚴重的,因而害怕犯錯,或是在犯錯之後不敢承認,忐忑不安不敢面對。然而,歲月流逝,當我們回顧過去的種種經曆時,我們能夠意識到其實小時候的那些錯誤并沒有當時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但奇怪的是,即便長大成人,那種摔碎碗的聲音和害怕被責備的恐懼,似乎一直跟随着我們,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一次為了一個不确定結果而努力的時刻,在每一次猶豫要不要嘗試一件新事物的時候,犯錯誤的感覺總是在我們心頭回響。我們似乎仍然無法擺脫那種恐懼,仍然不能客觀地意識到,當年摔碎的隻是一個碗而已。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困境呢?我們又該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真實客觀地面對失敗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讨這個問題。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1 當家庭就是我們的世界

在小的時候,尚未接觸到學校和社會時,我們很容易認為家庭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在這個有限的環境中,我們的人際關系和生存空間都局限在家庭内部,我們的生活隻有一個次元,是以我們會自然地放大在這一次元上發生的所有事情的嚴重性。于此同時,作為兒童的我們的确依賴父母來生存。是以會很擔心,如果父母對我失望了,我們可能就會失去Ta們的支援和照顧。

與此同時,根據自我概念理論,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通過社會互動和回報來形成的。但童年時代,我們大部分的互動都發生在家裡。年幼的我們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我們很容易依賴于Ta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在這個階段,來自于家人,尤其是具有權威性的家長的評價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們的一句誇獎或批評都可能直接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許爸媽隻是針對摔破了碗這件事,就事論事說一句“你這孩子怎麼毛手毛腳的”。但因為我們缺乏把事件和我們自身分開看待的客觀思維,也缺乏來自其Ta視角的評價來反駁這句話,就可能會把這句話當成對自己“壞小孩”身份的宣判。

然而,我們随着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世界越來越大,就能開始認識到這種嚴重性是虛幻的,是受到了局限的。意識到這一點,就将會是我們重新教會自己‘犯錯’的起點。

2 自然習得的生存之道

在心理學中,我們經常會觀察到人們在面對錯誤時表現出避免行為的傾向,這與我們内在的自我保護機制息息相關。想象一下,如果我因為弄丢了新買的玩具而受到批評。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都會為了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比如不再把玩具帶出去玩,甚至是不敢買任何新玩具,來從源頭上避免再次受到批評或懲罰。

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可以用行為主義理論來解釋。因為個體在面對懲罰時往往會學會避免性行為,也就是通過限制自己的行為來避免遭受懲罰。這在孩童時期尤為常見,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決策能力和應對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更容易通過從源頭“一刀切”來避免任何可能導緻負面後果的行為。久而久之,我們會開始不敢表達,因為不說就不會錯。也有可能,我們會開始忽視自己的需求轉而刻意地讨好Ta人,違背自己的心意而被這種習慣推着走。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避免性行為可能會逐漸演變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長大了的我們可能會覺得,不表達自己意見或需求就可以減少與人發生沖突或遭受批評的可能性。是以,我們會選擇保持沉默,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以避免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會采取另一種應對政策,忽視自己的需求,轉而刻意地讨好Ta人。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對方的批評,長此以往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常說的”讨好型人格”。

3 逐漸累積的恐懼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失敗恐懼症。有些人會覺得,失敗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對于這種事情産生排斥不是很正常的嗎?但實際上,當我們開始需要靠維持不失敗、不犯錯來維持安全感時,對于犯錯的排斥就超出了理性的範疇了。我們會開始認為,事情的失敗與否代表了我們的能力,一表現不佳時,就會覺得自己能力出現了問題,繼而看輕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這種心理現象可以了解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當我們開始過度依賴于成功來維持自我價值時,失敗就成為了威脅我們自尊和安全感的因素。我們開始将失敗視為一種對自我的貶低,将自己的價值與成功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以,當我們面臨失敗時,不僅是對于具體目标的失敗,更是對于自我的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威脅。

我們對失敗過于敏感時,可能會不敢嘗試新的挑戰或機會。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産生懷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新的挑戰,是以選擇逃避。這種自我懷疑和退縮會限制我們的成長空間,讓我們停滞不前。

這種恐懼也可能導緻我們發展出拖延症。面對一項任務或挑戰時,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無法成功完成,是以選擇拖延,以避免面對可能的失敗。然而,這種行為隻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拖延往往會導緻任務積壓和時間緊迫,最終增加了失敗的可能性。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1 重新認識我們的環境

現在,讓我們來後退一步,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生活環境。想一想我們的生活可以分為幾個方面,比較常接觸的人是哪些,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有哪些。再想想童年時期的我們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在做完這個小實驗後我們可能會發現,小時候的我們生活被局限在家庭裡,常常接觸的人除了家人可能也就隻有幾個玩伴。反觀長大後的我們,我們的生活場景增加,除了家庭可能還會有學校、職場、線下或網絡上的社交圈,我們接觸的人除了家人以外還會有同僚、朋友、老師、伴侶等。這樣看來,我們生活的層面也包括了事業、友誼、興趣等一系列因素,每一個層面的關系都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以即便我們在一段關系中犯了錯誤,也不會對我們産生那麼大的影響。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就是一個碗而已

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失敗了,就可以轉向另一個次元去做些會讓自己産生成就感的事情。比如說,當我們在工作中效率低下狀态不好,但還是可以在下班後和朋友們傾訴或者是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獲得成就感。當我們拓寬生活的次元,生活的容錯率也就随之變高了。因為我們會發現,曾經以為的“滅頂之災”其實是虛幻的,每當我們認為自己在一段關系中犯了很大的錯誤,實際上它們也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2 重新了解受到的責罰

當我們以成人的視角客觀看見了曾經的擔憂和恐懼,不妨也再來了解一下當時受到過的責罰。與童年時期不同,長大後我們能夠了解到,受到的批評常常是就事論事的。當我們因為一場考試失利被老師批評,我們能夠意識到這是老師對我們的學習狀态不滿意,而不代表Ta讨厭我們,也不代表我們有哪裡不好。Ta人的不滿不等于我們做錯了事,我們做錯了事也不代表我們這個人有什麼問題,對于事件的評價不是對于我們人格的否定。

這種客觀的認知也需要其Ta方面的評價來輔助,在我們長大後也能夠收獲來自更多方面的評價,通過讓它們互動來了解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舉例來說,當我們因為一次社交活動上的失誤而感到自責時,我們可能會忽略其Ta人對我們的正面評價。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與朋友、家人或同僚進行開放的對話,我們可能會發現,Ta們對我們的看法遠比我們自己想象的要多樣化和積極。這樣的交流和回報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不再過度關注單一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更好地應對和了解受到的責罰。

3 重新感受犯錯的感覺

在我們重新了解了失敗後,就可以開始訓練自己犯錯的能力。就像小時候一點點教會自己怎樣‘不犯錯’一樣,我們亦可以慢慢教會自己如何犯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挑戰自己做一些沒把握的小事,比如申請一個獎學金或者是接下一個小項目。反正失敗和成功機率是五五開,如果成功,我們會體驗到勇于嘗試帶來的甜頭。即便失敗,因為這個挑戰的項目本身是一件超出自己責任和能力範圍的小事,我們也能意識到,即使失敗也并不會有多大的事情發生。多試幾次就會發現,我們對于失敗的“痛感”在慢慢降低。有的時候,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過程中對失敗的恐懼和焦慮。

除了積累新經驗以外,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複盤過往生活中的失誤和失敗,我們會意識到錯誤并不是全然負面的,有時它也能是一個讓我們學習的機會。比如說,當我們因為操作失誤損失了正在寫作的文檔,它雖然會讓我們一時沮喪,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寫一遍。但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件事中學習到及時備份的重要性,并且從此開始養成這個習慣,也許就會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

通常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童年生活中,大人要允許孩子去犯錯,在一遍遍試錯中讓孩子成長起來。也許在小的時候,我們沒有被很好地引導出這種堅強,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将會永遠被對于犯錯的恐懼困住。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自己的心态,改變思維模式,來重新養育自己。而作為長大了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培養自己容錯的能力,當我們允許自己犯錯,我們生命的韌性就會在這種允許中發展出來。

【安慰記心理,安慰記zhào着你!抱團取暖加入成長群,深度探索開啟咨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記心理

回樹洞: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解夢:參與科學地解夢

回指南:得心理咨詢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