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0年如一日 他是调解路上的“法理情”

40年来,他走村串巷,踏遍儒林镇和长荡湖的每个角落,被称为“活地图”;40年来,他心系群众,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被称为“贴心人”;40年来,他坚守准则,打开心扉、情感化解,被群众称为“法律明白人”。

40年如一日 他是调解路上的“法理情”

马同生(中)与年轻同志进行师徒对接。

马同生今年69岁,是土生土长的儒林人,从1984年任儒林镇勤勇村治保主任兼调解主任,到如今的儒林镇人民政府专职人民调解员,他在调解路上一走就是40年。他多次被评为常州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17年以他个人命名的“马同生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成为全区最早挂牌的个人调解工作室。

40年如一日 他是调解路上的“法理情”

家长里短,传递爱的种子

“有困难找老马!”在儒林镇,“老马调解”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马同生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帮助弱势群体,多次无偿代写民事诉状。他结合多年调解经验和水乡风俗习惯,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茅山有的是茶,长荡湖有的是水,茶水暖民心、茶水话人生、茶水架桥梁、茶水化疙瘩,许多疙瘩在一杯茶后化为乌有。”马同生说,仅今年经他诉前调解的案例就有4起并全部成功化解。

“家门口塘的深浅要摸清,村里存在哪些土地纠纷和邻里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村里发生矛盾纠纷,马同生就第一时间骑着电动车赶到现场,“调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他搓麻将不顾家。”王某的妻子起诉离婚,法院将诉状转至地方先行调解,马同生把王某的妻子请到调解室,她哽咽着说出原因。

“如果他改正错误呢?”马同生以长辈身份与她对话,王某的妻子默不作声,他感到有戏了,第二天把王某约到调解室。

“真不怪她,都是我的错,老马你说我还有机会吗?”王某欲言又止。

“现在知道错了,后悔了吧?”马同生说,“男子汉要顶天立地,为妻儿撑起一个幸福的家。”

“保证以后不赌博……”第三天,马同生把王某夫妇约到调解室,王某郑重承诺。马同生把他们送出门时语重心长地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好日子在后头。”

调解过程中,马同生严格按照调解规章流程办事,坚持依法、自愿平等和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湖头村村民张某因已故父亲房产分割与其兄产生矛盾,兄弟俩每年各自仅给母亲500元作为赡养费,老人无法承担高昂医疗费而求助。马同生分别约见兄弟俩,从血缘、亲情讲到“传代碗”的故事,最终兄弟俩愿意共同承担母亲医疗费,每年各自再拿2000元作为赡养费,老人终于露出会心的微笑。

源头治理,传递和谐理念

“源头发现并解决矛盾,确保问题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马同生通过诉调、警调、访调、村调、法律服务“五个对接”工作机制,与司法和调解中涉及的相关部门联系,通过现场办公,推动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倾听你的声音,诉说你心中的烦恼……”走进马同生人民调解室,面对面而坐、心与心交流,一切疑虑困惑迎刃而解。心理服务室、法官工作室、马同生人民调解室“三位一体”,成为议事的场所、说理的地方、普法的平台。只要有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法律咨询等,马同生都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其次要深入一线掌握最客观、完整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面对面调解才能起到‘短平快’的作用。”马同生变固定调解室圆桌会谈为流动调解室,在各村建设“调解工作室”,柚山村建设“援法议事厅”,村民们在这里聊家常、话村务、议事评事。

“老马,谢谢你,帮我拿到了补偿款。”2023年,因污水管道建设路基切割泥浆造成一老人摔倒并骨折,施工方迟迟没有补偿,马同生告诫其问题根源是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和提醒。他在双方间既是“传话筒”又是“润滑剂”,最终施工方赔偿各项损失5万元并对马同生表示感谢,“谢谢你给我们提了个醒,杜绝以后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创新方法,传播法律知识

马同生义正词严讲清“法理”,循循善诱讲明“事理”,感同身受讲透“情理”,坚信“人民调解靠人民,解铃还须系铃人。”

“你慢慢说,我先记下来,再和村委协调……”在长荡湖网围和餐饮船整治中,拆围工作推进到哪,他就跟进到哪。他宣传整治的相关政策,帮助渔民算好生态、经济两笔账。滕某网围面积20余亩,坚持不肯拆除。马同生深知我区生态治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次深入滕家做思想工作,向他普及相关知识,滕某终于在合同上签字。滕某近年来干起脚手架出租生意,今年碰到马同生说:“还是你说的对,思路一变天地宽,困在湖里没出路,上岸后四通八达。”

“谢谢你老马,没有你这笔货款打水漂了。”养殖户老刘碰到马同生说。原来今年元月初,老刘凭一张销售单发货,单子存在瑕疵,对方蟹款迟迟未付。马同生联系驻村律师,了解如何依法催要欠款的方法,通过微信、短信“锁定”证据链,被拖了数月的蟹款终于到账。在马同生的支持下,柚山村结合美丽乡村和“阡陌蟹塘”建设,在民生实事中引入“援法议事”,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让群众“急难愁盼”得以圆满解决。

“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说话。”马同生说,走“调解+”之路,依托人民调解室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合作,实行‘公调’‘警调’联动;与人社、农业农村、资规等部门合作,组成镇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将律师纳入“一站式”中心坐班接访,提供法律咨询;聘请12名乡贤、退休政法干部等,组建村级志愿调解队伍,会同村干部、微网格联络员,通过多元融合把日常矛盾化解在萌芽。

“从2022年开始,各村35周岁以下27名后备干部到调解中心挂职锻炼,马老师与我们结对子、传帮带。”湖头村干部曹文迪表示,马同生是活的“案例库”,总结经验打造“流动讲堂”,使年轻同志在调解之路上少走“弯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21年以来,马同生调解各种案件684件,调处成功率100%,立卷宗71件、涉及金额1600余万元,接访群众和接受咨询909批、1493人。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以系统化思维健全工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为百姓遮风挡雨,搭好‘便民之桥’,构建‘和谐之桥’。”马同生说

40年如一日 他是调解路上的“法理情”

身边的感动

马同生连续12年当选区人民法院陪审员,他说作为“法律明白人”有义务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前提是掌握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他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民法典》《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认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采取“法、情、理”相结合人性化开展调解工作。他不断研究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他说,做人民调解工作就是要不怕跑断腿子、说破嘴皮子,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这样才能让群众信服,他在调解之路上要老骥伏枥、一马当先、快马加鞭、马到成功。

来源:看金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