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问界”生产厂商赛力斯公告将向华为及其关联方处收购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由于此前华为已将智界、享界品牌所属权转至奇瑞、北汽,在本次问界的交易结束后,华为将不再拥有任何整车品牌。
这其实也意味着,在“华为不造车”这件事上,过往颇有一点“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余承东,终究还是拧不过任正非。
把时光追溯到2020年11月,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签发文件强调“华为不造车”,同时,严厉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并在文章底部标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2021年中,余承东成为华为汽车业务总负责人,主导了华为汽车业务事业部和消费者事业群的整合,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测再次涌起。余承东随后主导推出的智选车模式,帮助濒临绝境的赛力斯“起死回生”,双方合作推出的“问界”车型获得成功。2023年3月8日,在社交渠道的宣传语中,原先“AITO问界”的字样更改为了“HUAWEI问界”。这被认为是华为进一步主导AITO汽车发展的信号。
但是在2023年3月31日上午,华为内部一封《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的公告在网上流传。消息称,该决议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为5年。任正非专门强调,“华为/HUAWEI”字样不能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而且重点指出,“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
就在《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公开后,在华为年报会上,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华为的战略没有变,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徐直军甚至直接批评,“个别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滥用。华为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这几乎是直接点名余承东。
过去几年,在造不造车这件事上,余承东与任正非的分歧被媒体形容为“暗战”,但显然,在华为的大战略上,依然是任正非说了算。
外界一直有疑问,任正非为什么坚持不造车?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任正非借鉴了台积电的发展经验 。
今年2月29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说,台积电在张忠谋积极领导下,一步一步达到世界第一,其中,客户信任非常重要。对手技术有一天或许会赶上台积电,制造也可能与台积电一样好;不过在客户信任方面,对手永远赶不上台积电。他表示,要得到客户信任的第一步是不跟客户竞争,位于韩国及美国加州两个厉害的竞争对手(指三星与英特尔),做自己的产品,还想跟台积电竞争,“门都没有”。
同样的道理,现在也适用于华为。在汽车业务上,华为真正领先和要推广的是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如果华为自己也造车,那就与自己的客户成了直接竞争对手,国内其他车企也就很难将华为的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产品纳入供应链,甚至宁可花费巨资自研。从这个角度来说,任正非坚持的“华为不造车”更具战略高度,目光长远。另一方面,中国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也选择不造车。
华为在“不造车”上展现的决心似乎正取得一些客户的信任。在4月24日的华为车BU技术发布会后的群访中,副总裁迟林春谈及客户时说,三大央企(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地方国企(北汽、上汽、广汽)、四大民企(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还有一些造车的新势力,“都用我们的方案”。此外,日本三大车企之一正在和华为谈智能驾驶方面的合作,奥迪一直是华为车BU的客户。
我们也要看到,与台积电、宁德时代这种不与客户竞争的模式相比,三星、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模式未必就完全落于下风,只能说各有优劣。路线与模式之争,只能等待时间来检验,而且新能源车与半导体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差异。
华为既然选择了做“车界台积电”,那就应该坚定走下去,而不是像过去几年一样出现了一定的摇摆。就算华为再要调整战略重新造车,那也得等到《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五年有效期过后吧。
作者丨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主笔 刘旭
来源丨趋势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