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巴菲特这个名字一直和大额捐赠挂钩,他和盖茨一起推动了一波全球的慈善浪潮。然而最新消息,巴老竟然改了初衷,不再全数捐出自己的财产,反而打算留下1300亿美元给他的子女!这位曾经劝诱中国大佬们做出慈善承词的亿万富翁,为何突然转变态度?这背后的故事必定精彩绝伦。

事件经过

2006年,那时候巴菲特和盖茨联手发起了一个震动全球的慈善活动,号召全球富豪们加入他们的“裸捐”行列。所谓“裸捐”,就是指将个人绝大部分或全部财产捐出,用于公益。巴菲特那时候就承诺,自己的财富将主要流向慈善事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子女。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2010年秋,巴菲特和盖茨的脚步没有停歇,他们直奔中国,目标是中国的亿万富翁们。他们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晚宴,邀请了包括马云和宗庆后在内的中国顶级富豪们。晚宴上,巴菲特和盖茨展示了他们的慈善理念和行动,试图说服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加入他们的慈善行列。

马云当时的回应颇为有趣。他对巴菲特说,自己如果到了八十岁还拥有巨额财富,也会选择全部捐出。但他也提出了自己对慈善的看法,认为单纯的捐钱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自助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助,让钱生钱,帮助社会发展。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宗庆后则拒绝参加这场宴会,他的理由也颇有深意。他认为,真正的慈善是做大做强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员工过上好日子。在他看来,这才是最大的慈善行为。

时光快转到2024年,巴菲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宣布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他不再计划将所有财产捐赠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而是决定将估值约130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留给自己的三个孩子,用于成立一个新的慈善信托基金。

这一决定无疑是巴菲特捐赠生涯中的巨大转折。一方面,他的这一决策让外界对“裸捐”的信念产生了疑问;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对慈善形式和意义的深入思考。巴菲特的这一转变,引发了对于财富、家族和慈善之间关系的重新评估。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巴菲特的女儿苏珊·巴菲特和两个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彼得·巴菲特将会是这笔遗产的管理者。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巴菲特的财富传承将采取一种新的形式,不仅仅是财富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的延续。

对于公众而言,巴菲特的这一决策不仅仅是财富分配的问题,更是对“裸捐”这一慈善模式的一次重大挑战。他的转变可能会影响到全球慈善领域的未来走向,也可能改变公众对于亿万富翁责任和义务的看法。

在巴菲特的这一转变公布之后,网络上自然是一片哗然,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从支持到批评,网友们的评论五花八门,让这场讨论变得更加热烈。下面,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小敏说:“老巴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意外,以前不是说要捐99%的财产吗?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是不是家里人有意见了?”

这位网友的评论代表了那些对巴菲特突然改变决定感到困惑的人群。

老张头:“人家的钱人家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得着吗?再说了,留给儿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条评论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个人财产自主权的支持。

科技小辉:“巴老这是要开启家族慈善基金会的新模式啊,可能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确保慈善事业可以持续和稳定地发展。”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这位网友试图从积极的角度来解读巴菲特的决策。

慈善小王:“我觉得巴菲特这样做,未必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慈善思考,也许是想探索更多元的慈善方式。”

有人开始尝试从慈善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变化。

理财小刘:“巴菲特这样做也许是为了税务策略考虑,留给子女的同时设立慈善信托,这在财税规划中是常见的操作。”

这位网友把焦点放在了可能的财税规划上。

热心网友阿通:“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巴菲特已经很老了,他这么做也许是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财富有所作为。”

巴菲特反悔改遗嘱!要把1300亿留给子女!他曾劝宗庆后和马云裸娟

这条评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关注到了巴菲特的年龄和个人情感因素。

小青年:“真是失望,曾经的榜样突然改变初衷,这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信仰的打击。”

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变化。

匿名用户:“看到这种新闻,我就想问,这所有的善举最后是真的为了帮助世界,还是只是为了名声?”

从这些热评中可以看出,巴菲特的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观点多种多样,有的人支持,有的人疑惑,有的人失望,也有人试图从专业角度分析。这些评论不仅丰富了这个事件的讨论,也反映了公众对于亿万富翁慈善行为的复杂看法。无论如何,巴菲特的这一决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财富、责任和慈善关系的契机。

继续阅读